有本事你明天把关税加到246%又如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8 23:44 1

摘要:中美突发重磅!白宫网站最新声明称:对华部分商品关税加到245%,中国人早就说过了,没有兴趣陪你玩这种弱智的数字游戏,高度怀疑特朗普智商有问题。有本事你明天把对中国关税加到246%又如何?

中美突发重磅!白宫网站最新声明称:对华部分商品关税加到245%,中国人早就说过了,没有兴趣陪你玩这种弱智的数字游戏,高度怀疑特朗普智商有问题。有本事你明天把对中国关税加到246%又如何?

一、美国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关税至245%有意义吗?

离谱的高关税,确实已失去实际经济意义,更多地转向政治博弈和战略威慑。

(一)经济层面。

在中美脱钩断链的情况下,再加关税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实际意义。

1.贸易规模大幅缩减:高关税的目的之一是保护本国产业、增加财政收入以及在贸易谈判中获取优势等。然而,当两国脱钩断链时,贸易往来极少,加征关税所针对的商品数量和金额降到最低,关税无用武之地,成了摆设。继续提高关税税率不过是在玩数字游戏。

2.适用范围狭窄:245%的税率并非全面性调整,而是针对极少数商品(如医疗用品、新能源产品等)的多重关税叠加结果。例如,注射器因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及“对等关税”叠加达到245%。这类商品本身在美市场份额较小,且中国已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如转向巴西大豆、东南亚制造)降低依赖,因此对整体贸易影响有限。

3. 中方反制与市场替代:中国对美农产品加税后,迅速转向南美、俄罗斯等市场,例如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量的65%。同时,国内政策鼓励替代原料(如小麦替代玉米),进一步削弱了高关税的直接影响。

4.成本传导受限:高关税若完全转嫁至消费者,商品价格将远超市场接受范围。实际上,多数企业选择转移生产或寻找替代市场,而非硬扛高税率,导致关税的实际税收收入可能低于预期。

5.经济互补性受损:中美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高关税破坏了这种互补关系,导致双方企业和消费者都遭受损失。脱钩断链使这种损害进一步加剧,双方无法从彼此的优势产业中获益,高关税也就难以实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政治与战略层面。

1.政治工具作用:美国将关税作为政治工具,试图通过加征关税对中国进行战略打压,以实现其所谓的“脱钩断链”目标,在贸易、科技等领域遏制中国发展。尽管从经济角度看可能得不偿失,但在政治上可以向国内部分势力展示其强硬态度,也可作为在国际上拉拢盟友、构建同盟体系的手段。

2.选举与国内政治需求:美国加税政策与其国内政治密切相关。例如,保护摇摆州(如宾夕法尼亚、密歇根)的钢铁和汽车产业,以争取选民支持。特朗普政府通过关税“武器化”展现对华强硬姿态,巩固“美国优先”形象。

3.供应链重构与“去中国化”:美国试图通过高关税迫使企业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东南亚等地,减少对华依赖。例如,《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动车电池本土化率超50%,配合关税政策推动产业链重组。

4.象征性威慑与谈判筹码:中方将美方的高关税称为“数字游戏”,认为其经济意义已让位于政治信号。但此类措施可作为谈判筹码,例如美国通过“豁免-加征”交替策略施压,换取中方在其他领域的让步。

(三)全球与长期影响。

1. 全球供应链动荡:高关税加剧区域性贸易集团分化(如美国推动“印太经济框架”,中国深耕RCEP),导致全球供应链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世贸组织警告,中美关税战或使全球GDP损失1.4万亿美元。

2. 倒逼中国产业升级:中方通过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如半导体出口增长28%)和市场多元化(对东盟出口超美国),对冲关税冲击。长期来看,这可能加速中国技术自主和产业链韧性提升。

结论:

245%的关税在经济层面已接近“无效区间”,因其实际覆盖范围小且供应链调整空间大。然而,其核心意义在于政治象征和战略博弈,反映中美在全球化秩序重构中的深层冲突。未来,双方可能继续通过关税展示强硬立场,但实质性影响将更多依赖技术竞争、供应链重构和多边合作等非关税手段。

二、其实,中国与美国的战略博弈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经济领域: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降至11%。同时优化外贸结构,2024年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比重达59.4%,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速显著。此外,通过“双循环+区域化”重构产能布局,国内推进“东数西算”等项目,强化内需市场对高端产能的消化能力;对外投资向东南亚、中东欧倾斜,规避美国“友岸外包”的围堵。

(‬二‬)‬科技领域:关键领域自主突破,如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成熟制程芯片产能提升40%,华为自研芯片使其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回升至国内第一。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也取得突出成果,量子计算专利数全球占比42%,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

(‬三‬)‬贸易领域:面对美国加征关税,中国采取对等反制与灵活应对策略,宣布不再跟随美国加码关税战,展现出以我为主、把握节奏的战略智慧。同时,通过限制稀土等关键原材料出口,精准打击美国核心利益,如中国限制镓、锗出口后,美国F - 35战机生产线一度停滞。

(四‬)‬‬金融领域:推进金融防火墙建设,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从60%降至35%,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80国,交易额突破130万亿。减持美债,改变全球资本流动方向,倒逼美国正视其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不可持续性。

(‬五‬)‬军事领域:遵循“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非对称原则,高超音速武器、量子雷达、电磁弹射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解放军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已覆盖第二岛链,建立可信威慑,维护和平发展环境。

(‬六‬)‬国际合作领域:推动多边主义合作,以开放合作构建“反包围圈”。如RCEP深化整合,2024年区域贸易额突破15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扩容,152国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发展中国家,非盟集体反对美国关税政策,巴西大豆、俄罗斯能源对华出口激增,替代美国份额。

三、关税大战美国如何收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在关税大战中的收场方式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短期:

被迫缓和,寻求局部妥协:美国国内面临经济压力,通胀使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支出增加,低收入群体抗议频发,同时美债收益率飙升,债务展期成本剧增,财政压力巨大。企业游说与政治内部分歧也在加大,美国商会和零售商联合会等组织要求政府与中国谈判以降低企业成本,民主党与共和党在关税政策上存在分歧。可能的妥协形式是通过“关税豁免清单”对部分商品降低税率,换取中国暂停部分反制措施,实现“阶段性停火”。

(‬二‬)‬中期:

盟友离心与供应链重构倒逼调整:欧盟、日本等对美加征报复性关税,美国难以维持“盟友统一战线”,同时东南亚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削弱了美国“脱钩”效果。美国制造业回流成本高昂,企业向墨西哥、越南转移产能,“去中国化”目标落空。美国可能转向“选择性脱钩”,集中限制高科技领域,在传统贸易领域逐步恢复合作,避免全面经济衰退。

(‬三‬)‬长期:

战略收缩与体系性重构:中美各自构建区域化贸易集团,形成“平行体系”。美国依赖“友岸外包”维系供应链安全,但成本与效率矛盾难解。若美债问题持续恶化,美国可能被迫接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并通过降息、债务重组缓解压力,削弱美元霸权。中美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形成独立技术生态,全球产业链割裂,但美国因盟友参与度下降,难以维持全面主导权。

(‬四‬)‬极端情景:

冲突升级与系统性风险:若美国将关税战延伸至金融领域或扩大科技制裁,可能引发全球市场动荡,但此举会加速中国技术自主化。根据WTO预测,全球贸易可能萎缩,中美GDP增速下降,形成“双输 - 多输”格局。

不过,据相关分析,中期内美国因国内经济压力与盟友离心,逐步降低非核心领域关税,但维持对华科技封锁的可能性较大。长期趋势则是中美经济“部分脱钩”成为常态,双方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保留合作空间,形成“竞合并存”的新常态。

来源:半球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