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动收获了上万名作者的2.3万篇投稿、1200万字生活记录,被结集出版的《我不擅长的生活》引发广泛共鸣,再次印证了生活文学的生命力。
作者 | 欧阳睿 来源 | 4A广告文案
去年,小红书举办了首届身边写作大赛,以“生活小题,邀你留下大作”为题,面向全站用户征集身边故事。
活动收获了上万名作者的2.3万篇投稿、1200万字生活记录,被结集出版的《我不擅长的生活》引发广泛共鸣,再次印证了生活文学的生命力。
今年 9 月 10 日,小红书正式启动了第二届身边写作大赛。
在开始征稿之前,小红书想先和大家聊聊到底什么是文学,以及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支先导片《这也是文学》。
文学不属于精英
而属于每个普通人
与我们大众认知里对文学的认知不同的是,这支短片里所呈现的文学更为“野生”。
影片没有像传统广告片那样邀请知名公众人物来演绎旁白,而是通过一位普通素人桑普山驾驶员的讲述,讲述了三个关于文学与生活的故事。
潮汕面包车驾驶员用方言缓缓叙述。他是纸钱批发商,镇上人笑称他是“天地银行”的“行长”。
短片通过三个故事,呈现了文学如何生长于泥土之中。
短片伊始,展现的是广西石塘镇 70 岁的农妇肖大妹坐在缝纫机前,边写边画编撰自己人生小传的场景 。她用质朴的文字和简单的图画,回溯着饥荒年代的生存记忆,那些粗糙的笔触里,藏着一代人的集体印记 。
这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精心雕琢的文学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叙事结构,却有着最真实的情感和生活的温度。
画面切换到四十年前的浙江临海,乡野村夫、贩夫走卒在劳作之余的逗趣唱和被传唱成民间歌谣。船夫、铁匠们喊着劳动号子,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着生活的喜怒哀乐。
这些歌谣没有被收录在经典的文学典籍中,却在民间口口相传,成为了当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而潮汕小镇上,做纸钱批发的年轻人写下走街串巷时的所见所想,他在纸价波动与国际锡价的关联中,记录着乡村妇女的手工劳作与孤寡老人的晚景,将经济规律与人性温度编织成独特的当代叙事。他的文字视角独特,从平凡的生活琐事中挖掘出了深刻的内涵。
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文学往往是与阳春白雪、高雅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它似乎是少数文人墨客的专属领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精雕细琢的创作过程。文学作品常常被放置在高高的书架上,供人仰望和欣赏。
然而,小红书的这支短片却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告诉我们,文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那些看似平凡的人,那些琐碎的生活片段,都可以成为文学的素材。
农妇的人生小传,展现了普通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历史的记忆;民间歌谣,承载着地域文化和百姓的情感;年轻人的生活记录,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
它们没有遵循传统文学的创作规范,没有刻意追求文学性和艺术性,却以一种最真实、最自然的方式呈现了生活的本真。
这种 “野生” 文学,让文学回归到了生活的源头,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就是一部独特的文学作品。
小红书选择用潮汕方言作为短片旁白,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品牌洞察。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用最本土、最生活化的方式讲述故事的最佳选择。
潮汕话作为汉语方言中最古老的一种,保留了古汉语的诸多特点,与文学的主题形成了微妙呼应。
短片没有邀请知名公众人物,而是通过一位普通素人桑普山驾驶员的讲述。
这种选择体现了小红书对“真实”价值的坚持——文学不是精英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表达方式。
小红书借助这支短片,打破了传统对文学的崇高化、神秘化认知,将文学回归到日常生活之中。品牌的营销用意很明显:不再只是展示完美生活,而是拥抱真实、多元甚至是不擅长的生活。
它向用户传达了一个信息:在这里,无论你是谁,无论你的文字多么质朴,都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都可以成为文学的创作者。
短片中的潮汕驾驶员道出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就像是公路和绿化带,没有它,公路也能照样运转。可是有了它,你可以看到光的轮廓,树的影子,风的形状,这个世界会可爱多一点点。”
一个「身边写作大赛」IP
从中国走向全球
今年的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在赛制和单元设置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令人眼前一亮。在 “非虚构” 这一传统竞赛单元的基础上,增设了 “世界的一日” 特别单元和 “诗歌” 竞赛单元 。
“世界的一日” 特别单元,邀请全球写作者共同记录9月19日这一天的生活点滴。这些看似零散的记录,汇聚在一起,就拼凑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
而 “诗歌” 竞赛单元的加入,则为那些热爱诗歌、富有诗意的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简洁的语言,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感 。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或许能看到描绘自然美景的田园诗,能读到抒发人生感悟的哲理诗,也能感受到表达爱情的情诗 。它拓宽了写作的范畴,让文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
本届大赛在参与方式上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 。
线上,便捷的征集入口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参与写作的平台。
无论你是在上班途中,还是在家休息,只要有灵感闪现,就可以打开手机,在小红书上记录下自己的故事 。
而线下,“写作屋” 的全球漂流则成为了大赛的一大亮点 。从9月10 日起,几个高 2.6 米的 “写作屋” 开始了它们的奇妙之旅 。
在深圳的公园、成都的菜场、梅州的田间、巴黎的河畔、杜塞尔多夫的市集、东京的书店,不同语言、肤色、文化的朋友走进这间小小的写作屋,重新提起笔。
这些 “写作屋” 就像一个个流动的文学驿站,吸引着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肤色的人走进其中 。
“写作屋” 让写作不再局限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是融入到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增加了用户的互动与参与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写作的魅力。
小红书为何连续两年举办写作大赛?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表达自我的欲望愈发强烈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信息接收,而是渴望成为信息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网络写作的高度自由性、全息性和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
小红书举办身边写作大赛,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为用户搭建了一个专业、集中的写作平台。大赛的举办,激发了用户的创作热情,让更多隐藏在民间的写作爱好者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生活文学无处不在,人人可写”,这是小红书一直倡导的理念。传统的文学创作领域,往往被专业作家和文人占据,普通人很难涉足。
而小红书打破了这种壁垒,它让人们看到,文学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 70 岁的农妇编撰人生小传,还是 35 岁的电话销售员写下打工日记,亦或是年轻人分享生活中的感悟,这些都是生活文学的体现 。
小红书通过举办大赛,为普通人提供了写作的动力和支持。它鼓励人们勇敢地拿起笔,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
大赛的评审标准也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生活气息,而非单纯的文学性,这进一步激发了普通人的写作热情 。
从社会层面来看,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
作为月活用户超过3.5亿人的在线生活社区,小红书上每天产生上亿关于生活记录的文字,已成为当下诞生“生活文学”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历史学家、《茶馆》作者王笛曾评价,小红书是“当代人日常生活的档案馆”。
小红书写作大赛的背后,是平台对内容生态多元化的战略布局。在短视频吞噬时间的时代,小红书“全民写作计划”让文字重新焕发生机。
当千万普通人拿起笔,安静地记录岭南大地上的百态人生时,他们写下的不仅是广东的市井烟火,更是一个时代的民间记忆。
这些内容虽然可能不符合“严肃文学”的标准,但却成为了普通人情感纾解、精神慰藉的出口。
对于小红书来说,举办写作大赛也是对平台内容调性的升华。从“精致生活”的展示柜转向原生态内容的生长地,小红书正在拓宽人们对平台的想象空间。
写作屋的全球漂流仍在继续。在巴黎塞纳河畔,大雨突如其来,人们纷纷躲进写作屋,一边避雨,一边写作。
一位法国爷爷留下几行短诗:“时光流逝我们见证/我们创造/我们生活/成为自己/成为自由/成为幸福/活出‘活着’”。
这些被书写的故事,不仅构成了我们看得见的当下,也将汇入未来的记忆,成为明日的注脚。
来源:4A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