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只有唐朝人的雍容,才配得上牡丹的华贵——簪花里的盛唐气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07:21 1

摘要:天宝年间的长安城,每年谷雨前后,整座城市都会陷入一种奇特的狂热。朱雀大街上,贵族们的香车宝马排成长龙;曲江池畔,仕女们的环佩叮当不绝于耳;就连平日肃穆的大明宫,也会传出阵阵欢笑声。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件事——赏牡丹。

天宝年间的长安城,每年谷雨前后,整座城市都会陷入一种奇特的狂热。朱雀大街上,贵族们的香车宝马排成长龙;曲江池畔,仕女们的环佩叮当不绝于耳;就连平日肃穆的大明宫,也会传出阵阵欢笑声。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件事——赏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的这句诗,道尽了唐朝人对牡丹的痴迷。

在长安、洛阳两京,赏牡丹不仅是风雅之事,更是一种全民狂欢。据《酉阳杂俎》里有“一株数万钱”的记载,王建在《闲说》中说“王侯家为牡丹贫”,白居易《秦中吟·买花》提到一丛牡丹价值“五束素”,顶得上“十户中人赋”。

唐朝人赏牡丹,讲究"晨露未干时,暮色初临时"。因为只有在这两个时辰,牡丹才会展现出最动人的姿态——晨露中的牡丹娇艳欲滴,暮色里的牡丹雍容华贵。恰如李白的诗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或许诗仙笔下杨贵妃的绝世容颜,正是取法于这晨昏之际的牡丹神韵。

唯有牡丹真国色

当《簪花仕女图》的绢帛在眼前舒展,盛唐的绮丽光影便顺着笔触流淌开来,宛如展开一本封存千年的大唐版《时尚芭莎》封面。

目光掠过薄如蝉翼的纱衣、流光溢彩的步摇,惊觉六位云鬓高挽的贵妇中,竟有五人将牡丹簪于鬓间。层层叠叠的花瓣如凝固的晚霞与揉碎的云絮,在乌发间悄然绽放,红得夺目、粉得柔美。

唐朝女子对牡丹的痴迷,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她们不仅在发髻上簪牡丹花,还在衣裙上绣牡丹纹样,在胭脂盒上刻牡丹图案,甚至将牡丹花形融入眉间的花钿。白居易在《牡丹芳》中写道: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这哪里是在写花,分明是在描写那些以牡丹自比的唐朝美人。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簪花仕女图》,或许是唐朝牡丹文化最完美的诠释。

当《簪花仕女图》的绢帛在眼前舒展,盛唐的绮丽光影便顺着笔触流淌开来,宛如展开一本封存千年的大唐版《时尚芭莎》封面。目光掠过薄如蝉翼的纱衣、流光溢彩的步摇,惊觉六位云鬓高挽的贵妇中,竟有五人发间簪着硕大的牡丹。

周昉用细腻的笔触,将唐朝贵族女性的慵懒与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张萱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描绘的那样,连马鞍上都装饰着牡丹纹样,可见这种审美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常常会想:为什么唐朝人如此钟爱牡丹?或许是因为牡丹的大气磅礴,正符合那个开放自信的时代精神;又或许是因为牡丹的富贵吉祥,暗合了盛唐的繁荣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说: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在唐朝人心中,牡丹就是当之无愧的花中之王。

诗家清景在新春

唐朝诗人对牡丹的咏叹,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绚丽的篇章。李白笔下的牡丹是"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王维眼中的牡丹是"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温庭筠记录的牡丹是"雨后牡丹春睡浓,绿窗残梦晓闻钟"。

但最令我动容的,是白居易与元稹之间那段关于牡丹的友谊。元和四年,元稹被贬江陵,白居易在长安宅院中种下牡丹,并写下《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远在千里之外的元稹收到诗作后,立即回赠《酬乐天叹牡丹》: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两位诗坛巨匠,借牡丹寄托着对彼此的思念,也抒发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许多唐朝墓志的盖面、四侧或志石四边会刻有牡丹纹,如上官婉儿墓志,其盖面四周和四侧减地线刻有牡丹以及缠枝忍冬。还发现一方墓志上,刻着一位女子临终前的遗愿:

愿来世生于牡丹花开时

体现了唐人对牡丹的喜爱,将其视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林芳兵跟牡丹太搭啦

殷桃的脸就撑不起牡丹的华贵

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洛阳王城公园或菏泽曹州牡丹园,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惊艳。只是,现代人的赏花方式与唐朝已大不相同。我们举着手机争相拍照,却很少静下心来体会"赏"的真谛。

真正的唐式赏牡丹,讲究的是"一观其形,二闻其香,三品其韵"。首先要选对时辰——清晨或傍晚最佳;其次要选对角度——逆光观赏花瓣的透明质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从容的心,像李白那样"醉卧花间",或者像白居易那样"把火夜看"。

记得去年在洛阳,我遇到一位身着汉服的姑娘。她独自坐在牡丹丛中,发间簪着一朵粉牡丹,手捧诗集轻声吟诵。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回唐朝。我突然明白,牡丹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的诗句提醒我们,牡丹年年盛开,但赏花的心境却随时代变迁。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体会唐朝人那种"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迈,但至少可以在牡丹花开的季节,放慢脚步,用心感受这份传承千年的富贵风流。

毕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像唐朝人那样,在牡丹花前驻足,让心灵与花朵对话,在繁华中寻找永恒。

二乔

来源:开涮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