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国内34家上市的模拟芯片公司,从深圳到上海,不管大小,几乎都偷偷用着同一款工具。
要说半导体圈现在啥最火,光刻机、晶圆代工天天上头条。
但国内34家上市的模拟芯片公司,从深圳到上海,不管大小,几乎都偷偷用着同一款工具。
这工具叫Cliosoft,听着不像光刻机那么响亮,却把中国模拟芯片研发的“命门”捏得死死的。
先说说这市场咋回事,2000年前后,当Git这些通用版本控制工具还在软件圈混的时候,模拟芯片突然冒头了。
电路图、版图、仿真数据一堆一堆的,文件大得吓人,传统工具根本扛不住。
这时候Cliosoft杀了出来,专门跟Cadence这些EDA工具“组队”,把数据管得明明白白。到现在,中国市场95%的模拟芯片公司都用它,妥妥的“大哥大”。
剩下那几个对手呢?ICManage早年还行,后来性能跟不上,维护成本还高,用户哗哗地跑;Perforce家的VersIC价格太贵,中国压根没人用。
Dassault的DesignSync更惨,更新慢得像蜗牛,现在全球就剩几家还在用。
说白了,这市场就是Cliosoft的“一言堂”,为啥?因为换工具成本太高了,EDA环境太专业,谁也不想从头折腾。
这工具凭啥“拿捏”芯片厂?六招全是狠活儿
就拿Cliosoft的SOS平台来说,一上手就知道不一样。
第一招,数据全搁一块儿。以前工程师各存各的,找个文件跟挖宝似的。
现在全存在中心服务器,版本、权限管得清清楚楚,想找啥历史记录都能翻出来,跟查家谱似的方便。
第二招,团队协作贼顺溜,模拟工程师和数字工程师以前各干各的,现在在一个项目空间里,设计结果自动归档。
仿真工程师直接调用,不用来回传文件,沟通成本省了一大截。
有国内厂商试过,引入后项目周期直接缩短30%,这效率谁不想要?
第三招,跟EDA工具“锁死”了。
工程师在Cadence这些原生界面里就能操作,不用记复杂命令,跟平时保存文件一样自然。
对比通用工具,效率提升一半都不止,这谁顶得住?
第四招,项目进度看得明明白白,负责人能在平台里分任务、看进度,研发卡在哪儿一目了然。
以前靠开会催进度,现在靠数据说话,心里更有谱了。
第五招,跨国协作也不怕,团队在不同国家,数据传输是大难题。
SOS有智能缓存,远程调用后本地就存一份,后续用起来跟在一个办公室似的,延迟啥的都不是事儿。
第六招,IP管理绝了。
SoC设计里IP重用是常态,Cliosoft能管IP的“一辈子”,从开发到调用全记录,找起来方便,复用率高了,研发时间能省40%,这对争分夺秒的芯片厂来说,就是钱啊!
这不是工具,是半导体的“数字化命脉”
现在芯片工艺越来越先进,5nm、3nm不说,3D封装、Chiplet这些新技术一上,数据量直接爆到TB级。
几百个工程师跨时区协作,没个靠谱的DDM工具,研发就得“抓瞎”。
但现在问题来了,国内DDM市场几乎被国外垄断,Cliosoft一家独大。
虽说人家技术确实牛,但全靠进口始终是个隐患,想想看,要是哪天供应链出点问题,或者人家涨价,国内芯片厂就得跟着“肉疼”。
好在现在政策也开始重视了,“十四五”规划里都提了EDA工具自主化。
有国内企业已经开始琢磨自己搞DDM了,但这条路不好走,DDM不是简单的软件,得跟EDA工具、研发流程深度融合,没个几年积累根本玩不转。
说白了,DDM现在不只是个工具,而是半导体数字化的“基建”。
谁把这事儿搞定了,谁就能在芯片研发的效率战里占先机。
对中国模拟芯片来说,光刻机得突破,这“隐形的命脉”更得攥在自己手里。
来源:点尘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