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国正在崛起?美学者:印度比中国更可能替代美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00:02 1

摘要:2025年9月,美国政治学者伊恩・布雷默 (Ian Bremmer) 在接受印度电视台采访时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未来可能取代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国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布雷默认为,当前国际秩序正进入 "群龙无首"的阶段,美国越来越不愿意承担全球领导者的角色

2025年9月,美国政治学者伊恩・布雷默 (Ian Bremmer) 在接受印度电视台采访时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未来可能取代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国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布雷默认为,当前国际秩序正进入 "群龙无首"的阶段,美国越来越不愿意承担全球领导者的角色,而在这一背景下,印度比中国更有优势成为新的全球领导者。

布雷默的观点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首先,印度是全球南方的真正领导者,也是连接中东与西方的重要桥梁,在国际政治关系中,印度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交好,同时与欧洲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加拿大的关系也在改善之中。

其次,印度经济发展迅速,2025年上半年GDP总量约为4.187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四,增速稳定在6.5%左右,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跃升至第三,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第三大经济体。

最后,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规模的常备军,现役兵力为145万人,具备 "三位一体" 的核打击能力,军事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已具备强国基础。

美国学者提出的 "印度替代美国论" 在印度国内引发了复杂反响。一方面,这一观点满足了印度精英阶层对国家地位的期待和抱负,增强了印度作为全球大国的自我认知。印度媒体普遍以积极态度报道布雷默的观点,将其视为国际社会对印度崛起的认可。印度政府虽然没有直接回应这一观点,但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明显表现出更加自信和积极的全球参与姿态。

另一方面,"印度替代美国论" 也给印度带来了挑战。首先,这一观点可能导致美国对印度采取更加警惕的态度,正如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转变一样。布雷默本人也指出,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围追堵截,就是因为担心有一天会被中国超越,而如果现在印度成为这个角色,自然也免不了要受到同样的待遇。

布雷默的观点并非孤例。此前,美国政治学者阿什利・泰利斯 (Ashley J. Tellis) 也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文章,将印度描述为 "亚洲崛起的新锚点",认为印度有潜力成为制衡中国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是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重要伙伴。这些美国学者的观点反映了西方战略界对印度战略价值的重新评估,以及将印度塑造为 "制衡中国" 棋子的意图。

但 “替代美国” 的想象,很快遭遇现实反噬。2025年8月,美国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关税至50%,暴露了西方对印度的 “工具化” 定位:当印度符合其战略需求时被捧为 “潜在领导者”,一旦触及利益红线便迅速施压。

更关键的是,印度的综合国力与 “全球领导者” 的要求相去甚远:2023-2024财年商品和服务出口额仅7782亿美元,占全球份额1.8%,不足中国的1/7;在联合国安理会 “入常” 进程中,始终难以突破地缘政治阻力;即便在印太地区,其 “东向行动” 政策也因基础设施滞后、与东盟经济联动薄弱,难以形成实质性影响力。

印度并非没有察觉这种陷阱。莫迪政府的外交策略始终保留 “战略自主” 的底线 —— 既与美日澳开展安全合作,又维持与俄罗斯的能源、军事协作,同时通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拓展多边空间。正如印度学者拉贾・莫汉所言,印度最警惕的是 “盲目绑定意识形态联盟”,这种 “多向平衡” 思维,实则是对 “替代美国论” 的隐性否定,也是对自身实力边界的清醒认知。

当印度人口在2025年正式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时,莫迪政府将其视为 “新印度” 崛起的里程碑:平均28岁的年龄结构、65%的30岁以下人口,被解读为撬动全球格局的 “人口红利”。

然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同期报告显示,印度总生育率已降至1.9,低于人口更替所需的2.1,这一数据悄然揭示:印度的崛起叙事,从起点就缠绕着 “想象” 与 “现实” 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仅体现在人口红利的可持续性上,更渗透在军事自信、外交定位、军工发展乃至文化认同的方方面面,构成了印度全球地位认知的独特困境。

2025年5月的印巴 “辛杜尔行动”,成为印度展示军事自信的关键场域。印度空军参谋长阿马尔・普里特・辛格多次宣称,印度仅用4天就实现 “反恐目标”,甚至提出 “全世界应向印度学习快速结束冲突”,将此次行动包装为 “现代战争典范”。官方叙事中,印度不仅击落5架巴基斯坦战机,更用S-400防空系统创造了300公里外击落大型飞机的 “防空史纪录”。

但战场真相却呈现出另一种图景。巴基斯坦公布的战机残骸戳破了这一叙事,印度所谓的 “胜利”,实则是双方战果宣称的巨大反差。

更值得关注的是,冲突暴露的体系化短板远超战果争议:俄制苏-30MKI与法制 “阵风” 数据链不兼容,预警机协同效率低下,飞行员年均140小时的训练时间远低于巴基斯坦的180小时。这些细节揭示,印度军方强调的 “快速结束战争能力”,本质上是战术宣传的产物,而非真实战力的体现。

这种军事叙事的建构逻辑,与印度的战略焦虑密切相关。作为拥有145万现役兵力、“三位一体” 核打击能力的地区大国,印度渴望通过军事胜利证明 “大国资格”。但其装备体系的 “万国博览会” 属性 —— 陆军依赖俄罗斯T-90坦克、美国M777榴弹炮,空军混杂阵风、苏-30MKI与本土光辉战机,导致兼容性与维护难题长期存在。

即便2025年国防预算增至787亿美元,且75%用于本土采购,仍难掩核心短板:光辉战机国产化率不足35%,阿琼坦克因性能不达标难以列装,甚至进口的阵风战机因法国未开放火控代码,导弹性能受限沦为 “昂贵摆设”。

而印度军事发展面临的挑战,远不止装备体系的兼容问题。从军工产业根基来看,印度本土军工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低下、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以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为例,其负责研发的光辉战机项目从立项到量产耗时超过30年,且量产初期年产量仅8架,远低于空军需求的16架/年,核心部件如发动机、雷达仍依赖进口,国产化进程屡屡滞后。

军工国企的官僚化管理与腐败问题更雪上加霜,2024年印度审计署报告显示,陆军采购的国产子弹因质量不达标导致射击精度偏差超20%,大量弹药被迫报废,直接影响部队战备水平。

从军事人才与训练体系来看,印度也存在显著短板。尽管军队规模庞大,但高素质军事人才缺口明显:空军飞行员短缺率长期维持在15%以上,且因训练事故率居高不下,2023-2024年坠毁战机12架,飞行员留任意愿低迷;陆军基层军官因晋升机制僵化、薪资待遇与任务强度不匹配,离职率逐年上升。

更关键的是,印度军事训练仍停留在传统模式,缺乏针对现代信息化战争的体系化演练 —— 2025年印巴冲突中,印度地面部队与空军的协同失误,直接导致预定打击目标未被摧毁,暴露了其联合作战训练的严重不足。

在战略资源保障层面,印度同样面临制约。印度军事装备的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如海军潜艇的动力系统、陆军防空导弹的制导芯片,均需从俄罗斯、以色列等国采购。这种依赖不仅导致装备维护成本高企(进口零部件价格普遍比国产高3-5倍),更在国际政治博弈中陷入被动,2024年俄罗斯因俄乌冲突优先保障本国军备生产,延迟向印度交付S-400防空系统的配套导弹,直接影响印度空军的防空部署。

此外,印度国防工业的产业链完整性不足,缺乏高端材料制造、精密加工等基础产业支撑,如制造战机涡轮叶片的耐高温合金仍需从美国进口,导致本土装备研发陷入 “卡脖子” 困境。

印度的全球形象构建,始终带着浓厚的文化烙印。甘地的非暴力传统、瑜伽与冥想的全球传播、宝莱坞电影的跨文化影响力,让印度得以在 “西方中心” 的国际话语中,塑造 “包容、和平” 的独特标签。2014年 “国际瑜伽日” 的设立,更是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外交资源的经典案例。印度通过精神文化输出,试图成为 “不同文明的桥梁”,这与它对 “全球南方领导者” 的定位形成呼应。

但文化认同的另一面,是难以消解的社会桎梏。种姓制度虽在法律上被废除,却仍深刻影响着印度的社会结构:低种姓群体在教育、就业中的系统性排斥,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人口红利,更削弱了国家凝聚力。联合国人权报告显示,印度农村地区仍有40%的达利特人无法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这种社会分裂与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的 “现代化形象” 形成尖锐对比。

殖民历史的遗产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复杂性。印度精英阶层普遍接受英语教育、对西方文化存在天然亲近感,甚至大量精英选择移民英国,这种 “对殖民者的敬畏” 与 “大国崛起的渴望” 相互交织。一方面,印度因殖民记忆警惕西方霸权,坚持主权平等原则;另一方面,又渴望获得西方认可,将 “世界最大民主国家”“IT强国” 等标签视为自身发展道路的 “合法性证明”。这种矛盾心态,使得印度的文化认同始终在 “自主” 与 “依附” 之间摇摆。

印度的崛起困境,本质上是 “认知超前” 与 “能力滞后” 的矛盾。要突破这一困境,首先需要客观审视自身定位:既不沉迷于 “替代美国” 的虚幻想象,也不低估作为人口第一大国、第四大经济体的潜力。

在经济领域,印度需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本。通过改善教育体系、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制造业升级,而非依赖低附加值的服务业;在军事领域,应摒弃 “宣传式发展”,聚焦装备体系的兼容性与自主创新,降低对进口装备的依赖,《2025年技术前景和能力路线图》中 “15年建造10艘核动力舰艇” 的计划,需配套以军工体制改革,避免重蹈 “光辉战机研发数十年仍难达标” 的覆辙。

外交层面,印度的 “战略自主” 需更具务实性。作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印度无需绑定某一阵营,而是可依托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平台,在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全球议题中发挥 “桥梁作用”,既代表发展中国家诉求,又推动东西方对话。而在国内治理中,消除种姓歧视、促进宗教和谐,不仅是社会公平的需求,更是凝聚国家认同、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只有当14.6亿人口真正形成 “命运共同体”,印度的 “崛起” 才具备坚实的内在根基。

从人口第一到大国崛起,印度走的是一条充满独特性的道路。它的困境提醒我们:全球地位的获取,从来不是靠叙事建构或外部认可,而是源于内生能力的稳步提升。当印度能够正视生育率下降的挑战、接受军事体系的短板、平衡文化认同的矛盾时,其 “新印度” 的愿景,才可能从 “想象” 走向 “现实”。

文章最后,【兵国大事】也要提醒一下大家:不论印度的发展前景和速度会怎么样,我们中国都要继续努力,千万不可懈怠,必须保持足够的战略清醒。毕竟在我们前面有美国,后面有印度,而我们也只有一条路可走:向前进!

来源:兵国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