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顷奉惠书,并奉赐大刻二十六册,博逾珠纪,光溢缥囊,玩讽再三,感且无斁。就审鼎鞇介福,枕蒩惟宜。湖上秋高,拨烟挹古;元亭月朗,问字车亭。所谓天半朱瑕,云中白鹤者,复于今日见之,艳羡曷己。鄂省书局翻刻鄱阳胡氏本《通鉴》甫竣,现刊《五经传说汇纂》,计年内未能毕工,所
李瀚章《致俞曲园小篆信札》
■陈胜武
李瀚章《致俞曲园小篆信札》
李瀚章《致俞曲园小篆信札》(如图),上海图书馆藏。见于2013年11月上海图书馆编《中国尺牍文献》。纸本,尺寸未标,无命名。
李瀚章(1821—1899),安徽合肥人,字敏旃,号筱泉,又作筱荃、小泉,谥勤恪。李鸿章之兄。历任湖南、江苏、浙江巡抚,四川、湖广、两广总督等职。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学者、文学家。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李氏兄弟与俞曲园同为曾国藩得意门生,交往密切。本札作于同治十年(1871),释文如下:
荫甫仁兄年大人阁下:
顷奉惠书,并奉赐大刻二十六册,博逾珠纪,光溢缥囊,玩讽再三,感且无斁。就审鼎鞇介福,枕蒩惟宜。湖上秋高,拨烟挹古;元亭月朗,问字车亭。所谓天半朱瑕,云中白鹤者,复于今日见之,艳羡曷己。鄂省书局翻刻鄱阳胡氏本《通鉴》甫竣,现刊《五经传说汇纂》,计年内未能毕工,所须经典释文及《国语》《文选》寄呈各一部,聊充邺览。樊令亲一函,已加封转寄矣。弟夏五旋鄂,又秋深,栗六昕宵,愧无建白。所幸慈帏康健,岁事丰登,杖上之鸠,少藏其拙耳。专泐复谢。即颂著祺。惟希雅照。不宣。
年愚弟李瀚章顿首。
一、内容客套,用语古奥
“珠纪”,即记事珠,古指能帮助记忆的珠子。“缥囊”,青白色的书囊。“玩讽”,玩味讽诵。“无斁”,不厌。“审”,知悉,信札常用语。“鼎”,钟鼎,富贵之家使用。“鞇”,车上坐垫。“介福”,大福。《说文》:“蒩,茅藉也。”“蒩”,即草席,音义同“藉”。“枕蒩”,即“枕藉”,纵横交错,引申谓沉迷。“元亭”,实为玄亭,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玄”写作“元”。汉扬雄曾著《太玄》,其在成都住宅遂称草玄堂或草玄亭,简称玄亭。“问字”,汉朝刘棻尝从扬雄学作奇字,后以问字比喻向人请教学问。“车亭”,“亭”通“停”。“瑕”,古同“霞”。
“天半朱霞,云中白鹤”,比喻人品高尚、超凡脱俗。“繙”,同“翻”。“邺览”,美称对方的阅览。唐朝李泌累封邺县侯,时人呼其“邺侯”,其家富藏书,后用于称美他人藏书之众。“令亲”,敬称他人亲戚。《说文》:“,目摇也。眴,或从旬。”眴同瞬。“栗六”,即栗陆,亦即栗碌,指事务忙碌。“昕宵”,早晚。“建白”,建树。“慈帏”,敬称母亲。“鸠杖”,杖端刻有鸠形的手杖。相传鸠不会被食物噎到,故以鸠杖赐年高之人以扶老。“鸠拙”,鸠拙于筑巢,故用为自谦愚拙之词。“泐”,铭刻,指记录书写。“著祺”,对有著作的学者的祝颂语。
本札内容是官员士大夫之间的日常事务通信,大意是说收到对方来信以及赠书26册,拜读十分感动。知道对方是个学问渊博、志趣高雅之人,非常敬重羡慕,希望能经常向对方请教。湖北书局翻刻《通鉴》已完成,《五经传说汇纂》年内未能完工,赠阅《国语》《文选》等书。对方请转交亲戚的信已经转寄,自己回湖北不久,转眼又深秋了,惭愧整天碌碌无为。幸运的是母亲身体健康,年岁丰登。因为李瀚章、俞曲园都师从曾国藩,同有门生之谊,故以“仁兄年大人”“年愚弟”相称。
本札喜欢用异体字、通假字。“瑕”,古同“霞”。“繙”,同“翻”。“栗六”即“栗碌”。“”,同“瞬”。“枕蒩”,即“枕藉”。“雅”,写作“疋”。
清代中后期信札用语逐渐形成一套华丽的套语,本札以四字句为主,这是与《月令》《月仪帖》一脉相承的风格,用字、用语多属高层文人士大夫习惯,与普通人语言有一定距离。
格式相对简单,但是谨严。每一列上端平齐,其中惠、赐、审、鼎鞇、枕蒩、邺览、著祺属于涉及对方及其行为或相关事物,抬行表敬。慈帏是自己的母亲,用阙格表敬。弟,自称,偏书表敬。
二、博雅文人的独特嗜好
唐代孙过庭《书谱》指出:“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古人信札绝大多数是趋变适时的交际需要,以行草书和楷书书写,便于他人识别。篆书、隶书、楷书都属于正体字,适宜于表达庄重恭谨的内容。
古代博雅文人对于字体的选择,往往有特殊癖好。张旭、怀素以草书名,他们的尺牍《肚痛帖》《食鱼帖》等也用草书为主书写。清代文字学兴盛,特别是乾嘉考据之学鼎盛,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和金石学的兴起,推动了清代篆书的普及和发展。徐珂《清稗类钞》有《王文敏谒客之名刺》条:“福山王文敏公懿荣,光绪庚辰进士,蚤负博雅名。
居京师久,士子公交车入都,咸以得一识面为荣。王答拜之名刺有三种:仅工制举文者,用楷书刺;稍知古今学不名一体者,用隶书;嫥精汉学旁通金石者,用小篆。”王懿荣送致别人的名片,根据对方的学识采用不同字体,一般读书人用楷书,有学问不擅长书法的用隶书,精通学问兼擅金石的用小篆。如果整篇信札用篆书,书写、阅读都费时费力。尽管清代文人有如此古雅的爱好,传世信札中篆书信札仍然是极少见的。上海图书馆藏有清代吴大澂大篆信札,李瀚章小篆信札、隶书信札,陶方琦致仲仪小篆信札。俞曲园本人则更喜欢写隶书信札。
三、罕见且严谨的小篆信札
俞曲园收信之后,方知是李瀚章命其儿子用篆书誊抄而成,回信赞赏不已:“顷从何子永中翰交到惠书,发缄灿然,古香四溢,如诵神泉诗,如观峪台铭。初疑幕府中必有精于玉箸者,及读手毕,乃知佳公子所为。忆前在武林,甫逾幼学,今岁未知妙龄几许,而篆体工整乃尔,且皆《说文》正体,无一向壁虚造之字,知其致力于洨长书者深也。循诵再三,爱莫能释。”?洨长书,指古代上公侯的书信。
清乾嘉时期,在古文字研究和金石学热潮之中,玉箸篆风靡一时。本札有浓厚的赵之谦风格,文字不过豆大,却十分秀挺精到,无丝毫孱弱气息,殊为不易。
四、精美的特制信笺
信笺为紫色,紫红色细线格,纸张偏熟,色调特别雍容古雅,品质精良。每页7行,共3页,是连在一起的折页,并不是分开的3页信笺纸。每页左下角有制笺商号名称“松茂室”,这是清代有名的商号。松茂室所存信笺大都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所造。郑振铎旧藏有民国时期松茂室“芸编瓠史”笺纸1张,看来这家商号民国时期可能仍然在生产经营。2022年3月—5月,东莞市大岭山图书馆主办了“生花笺纸展风流——百年笺纸科普展”,展出并介绍了清、民时期国内笺坊的情况,其中就有荣宝斋、九华堂、朵云轩、松茂室等32家国内著名笺坊的经典作品。
五、精英营造的知识壁垒
乾嘉时期雅好金石的少数学者以金文、小篆互通书信,以学养构建起了一个学术共同体。科举考试通用楷书,一般读书人如果没有专门学习篆书也难以认读。知识精英选择用古文字来写信,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学养,另一方面客观上形成了知识壁垒,昭示了他们与普通读书人、大众之间的身份区隔。
李瀚章作为晚清重臣,其信札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目前尚无系统整理的李瀚章书信全集,只是在《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清代名人信札精选》等公开出版、影印文献中收录李瀚章与他人的部分往来信函,部分信札散见于晚清官员书信集中。上海图书馆藏有李瀚章亲笔信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其任湖广、两广总督期间的奏折及与军机处公务往来函件。安徽省档案馆存有部分李氏家族文献,含李瀚章与家乡族人的私人信件。拍卖市场有少量流通。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来源:书法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