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节度使”,原本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最初的节度使是军事统帅,主要负责掌管军事、防御外敌。唐玄宗在开元年间(713—741年),围绕大唐国土的边疆设立了九个节度使,一个经略使,他们所管辖的区域逐渐成为固定的军区,后来称“藩镇”。由于战争的需要,节度
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它对唐朝的中央集权造成了怎样的挑战?
“杯酒释兵权”的真伪
傅小凡
古人为什么要虚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呢?这还得从节度使这种特殊的制度说起。
所谓“节度使”,原本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最初的节度使是军事统帅,主要负责掌管军事、防御外敌。唐玄宗在开元年间(713—741年),围绕大唐国土的边疆设立了九个节度使,一个经略使,他们所管辖的区域逐渐成为固定的军区,后来称“藩镇”。由于战争的需要,节度使将军事、民事和财政等大权揽于一身,而后又经常出现一个节度使统领二至三个藩镇的现象。这样的节度使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的确非常有效,但同时造成了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的局面,也就是常说的“藩镇割据”,终于酿成了天宝年间(742—756年)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廷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可是,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因为,唐朝廷没有看懂藩镇割据是制度出了问题,还以为是个人品质问题,只要将割据者消灭就行了。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灭亡之间的150多年里,唐王朝一直在出兵平藩,可是藩镇却越打越多。原因就在于,朝廷是用藩镇打藩镇,用节度使打节度使。安史之乱前,藩镇只存在于边境,总数只有九个;而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朝廷在内地设立了大量节度使用于作战,结果新节度使更加桀骜不驯,朝廷只好再设立更多的节度使去应对,结果就是藩镇越打越多,到了唐末,藩镇数量达到五十多个。最后,黄巢起义进一步削弱中央政府的力量,朝廷彻底失去对地方节度使的控制,大唐王朝终于走向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节度使权势达到了极致,皇帝的拥立与罢黜完全取决于节度使的意志。比如,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五位开国君主,都曾经是节度使。赵匡胤自己也曾经担任过归德军节度使,正因他手中掌握着兵权,才能导演一出“陈桥驿兵变”的闹剧,登上皇帝的宝座。因此,他深知节度使的权力之大对他创立的大宋王朝存在的威胁。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节度使颠覆朝廷的事情发生,以保障大宋王朝长治久安呢?这是以兵变夺取政权之后的赵匡胤必须解决的问题。思考良久,赵匡胤终于有了办法,但绝对不是“杯酒释兵权”。为什么呢?因为,在宋朝建立之初的大环境下,仅靠一次酒宴怎么可能彻底解决武将对皇帝权力的威胁问题?
其实,早在所谓“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之前的建隆二年(961年)闰三月,赵匡胤就开始了“释兵权”的行动。
首先,解决皇帝身边的威胁。赵匡胤解除了殿前都点检慕容钊的兵权,调他到山南西道任节度使;同时免除了禁军最高将领韩令崑的职务,让他担任成德节度使。同年七月以后,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被免去禁军的职务,到地方担任节度使。显然,释兵权之事肯定有,却并非以“杯酒释兵权”的形式。再说了,建隆二年六月初二,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赵匡胤正处在服丧期间,怎么可能在七月份召集手下举行酒会呢?显然,释兵权确有其事,但“杯酒释兵权”纯属虚构。
解除这些将领的禁军管理权力只是第一步。这些人虽然到地方担任节度使,但手中的军权还在,对朝廷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为了避免五代时期的历史重演,赵匡胤在制度建设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严格限制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剥夺节度使在地方的治安权和司法权,不许横向干预州县的行政事务;同时,将节度使的权力严格限制在本州境内。第二,收回节度使的财政权。比如,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下旨,命令各州每年的财政收入,除了日常花销之外全部上缴中央财政,不得私自留用。第三,削弱节度使的军事实力。具体做法是,从地方部队中挑选精英送到京城补充禁军。地方部队经过挑选之后,剩下的士兵被称为“厢军”,主要用于维护地方治安,这些“挑剩下的人”自然不能与中央禁军相抗衡。从此,节度使变成了礼遇很高的州级行政长官,与刺史、知州在职权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再是独霸一方的藩镇,对皇权的威胁不复存在了。
既然解除兵权不能靠酒宴,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虚构这个故事呢?这就要从“杯酒释兵权”故事产生与演化的历史背景说起。宋真宗以前的国史、实录、会要、起居注等官方资料,都没有“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从宋真宗登基开始,“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详的过程。到了南宋时期最终形成有声有色的“杯酒释兵权”故事,并俨然成为“历史事实”。
简单来说,这个故事出现于宋真宗和宋仁宗时代,形成于宋神宗与宋哲宗年间,最后定论于南宋时期。其原因必须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众所周知,赵匡胤“释兵权”的目的是集中军事权力,防止军人实力派颠覆他的政权。为达到这个目的,赵匡胤调整了军事机构,改组了禁军,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其结果是,统兵将帅虽有握兵之重却没有征发调遣之权,枢密使虽有发号施令之权却没有统率指挥之职。禁军出外作战,临时指派将帅,彼此相互钳制,这势必严重影响部队的作战能力。在与辽、西夏和金的战争中,宋王朝之所以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与赵匡胤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密切相关。
每当宋军遭受失败,一些有见识的大臣就会对赵匡胤的这项军事制度产生不满。随着宋王朝由盛转衰,由强转弱,由统一的北宋沦为偏安江左的南宋,这样的不满情绪便日益增加,人们也就不断强调“释兵权”这件事,从而导致“杯酒释兵权”故事记载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具体。总之,虚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是为了表达人们对赵匡胤“强干弱枝”制度的不满,因为这一制度最终导致宋朝战场屡败,丧权辱国的结局。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对“杯酒释兵权”过程的生动描述,正是“春秋笔法”,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太祖赵匡胤几杯酒解除的不仅仅是几位禁军将领的兵权,还是大宋王朝抵御外敌的军事实力和国防力量。
大宋王朝的军事力量并不弱,是赵匡胤开国之初建立的管理体制本身存在问题,这种管理体制在限制将军的权力,完善国家制度的同时,弱化了军队的战斗力。如果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这就是一种历史进步;可是,从北宋建立到灭亡,北方的邻居都是以游牧或狩猎为生的野蛮民族,他们建立的国家还处在奴隶社会早期,这就衬托出大宋王朝更文明的国家制度的缺陷——明显缺乏战争能力。显然,挨打的未必落后,好比秀才遇到了兵。
——摘自浙江大学出版社《辉煌与悲情》一书。
来源:正大光明叶子U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