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抗战文学创作迎来一批突破传统叙事框架的力作。它们以平民视角和微观叙事重构历史认知,不再局限于宏大史诗的铺陈,而是深入历史细部,打捞个体生命痕迹,为抗战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抗战文学创作迎来一批突破传统叙事框架的力作。它们以平民视角和微观叙事重构历史认知,不再局限于宏大史诗的铺陈,而是深入历史细部,打捞个体生命痕迹,为抗战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当代抗战文学最显著的转变,是从“英雄史诗”走向“平民记忆”。这一转向并非消解英雄的伟大,而是通过普通人的命运沉浮,揭示战争的深层本质——它不仅是英雄的壮歌,更是千万民众的合唱;不仅是冰冷的历史数据,更是一个个炽热真实的生命历程。
▲《寒噤之城》书影
以“湘军七小虎”之一著称的林家品,以长篇小说《寒噤之城》(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7月出版)为其“抗战四部曲”画上句号,致敬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作品聚焦1944年长沙沦陷后湖南民众的顽强抵抗,延续其“以文学抢救历史”的创作理念,在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之间寻求平衡。小说将视野从湘西乡野与边缘战场延伸至破碎的城垣,以地理变迁为脉络——自山村、战场至城市——凭借史学的严谨与文学的温情,编织出一张覆盖湖南抗战图景的平民记忆之网。
▲《生死危城》书影
上海文坛则凭借多元视角进一步拓展了抗战书写的边界。小白的《封锁》、吴海勇的《起来》、马伯庸的《大医》等作品,打破单一叙事传统,从政治、经济、文化、民间等多重维度,立体刻画战争中的人性与民族精神。高渊的《诺曼底公寓》(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出版)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法租界为背景,围绕历史建筑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展开。少年看门人周鼎在追寻父亲失踪真相时,逐步揭开中外住户背后的秘密计划与情感纠葛,塑造了富商、地下党员、租界巡捕等多元群像。小说以空间叙事串联四行仓库保卫战等真实事件,融入虚构的红色谍战线,虚实交织,构筑出一部上海城市史诗。赵柏田的非虚构作品《生死危城》(浙江文艺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尤为瞩目。该书以1937年淞沪会战前后上海民族工业内迁为背景,通过政府官员、实业家、工厂主、普通工人等群像描写,重现了一段尘封于历史深处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段被湮没的往事,正是中华民族危难中团结精神的生动见证。
▲《绿色的火焰》书影
北京文坛推出的张庆国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绿色的火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着眼于“大后方的文化抗战”,以新颖的选题和扎实的内容,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叙事维度。作家张庆国在创作过程中跋涉15省25地,深入档案馆、研究所、纪念场馆与高校,梳理史料、实地采访,挖掘出大量鲜活感人的历史细节,呈现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山河破碎之际的文化坚守与民族气节。
地域书写的深化为抗战文学注入了文化的纵深,而多元载体的创新则构建出立体化的传播矩阵。从长篇小说到非虚构写作,从传统期刊到诗歌专辑,当代作家正以更丰富的叙事视角与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让历史记忆永葆生命力。
▲《补天裂》书影
江苏文坛推出的《补天裂》《桃花坞》《铁语》三部作品,是这一多元表达的生动体现。张新科的《铁语》(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以韩国临时政府领导人金九在华抗日为题材,将江苏抗战叙事拓展至国际视野;王尧的《桃花坞》(作家出版社2025年7月)深入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反思战争对个体思想的冲击;庞瑞垠的《补天裂》(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聚焦南京民间抗战,塑造了包括地下党员、资本家、教授、舞女、村民等在内的抗战群像,填补了该题材的叙事空白。
在期刊方面,《人民文学》2025年第8期“光的赞歌”栏目推出三部“追光”主题小说,从不同维度诠释抗战精神:海飞《残雪》以谍战叙事展现革命者的信仰与情感;王昆《刺客李列传》刻画无名革命者的英勇形象;周立文《风雨天目山》则再现中美两国“追光者”的深厚情谊。刘立云《早年的雕塑园》以“雕塑园”为意象,将牺牲的年轻战士凝固为永恒的精神塑像。
诗歌领域,《诗刊》2025年第8期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辑,刊发巴彦乌力吉《长枪》、刘笑伟《到中流击水》、龚学敏《白雪与挽歌》、艾蔻《白求恩:不死鸟的献身》、石英杰《阜平记》等诗作,从不同角度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与对和平的坚守。
《中国作家》则通过文学、纪实、影视三版联动,构建全方位的纪念体系:文学版推出李朝德《寻找道格拉斯》讲述驼峰航线飞行员的事迹、王跃斌《最后八天》再现战时民众生活;纪实版发表杨义堂《大湖西》与徐锦庚《英雄山》;影视版刊登婉瑜《孤光》、康广洲《红色走廊》和龚应恬《阿拉贝斯克》。
各地作家也纷纷推出新作。《小说选刊》2025年第8期“纪念专辑”刊发罗伟章《光》、魏市宁《匕首洋枪》与李黎《造像之夜》。《长篇小说选刊》2025年第4期登载叶梅《神女》,以三峡为背景书写民众抗战的英勇;牛余和《蘸火记》以“蘸火”隐喻战争年代青年的淬炼与成长。
80年已过,作家以文字熔铸的平民丰碑依然滚烫。当“太平日子好”这般最朴素的心愿穿越时空,这些被找回的记忆,将成为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路标。抗战文学不再仅是宏大述说,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命史诗。
在这个技术飞速变革的时代,抗战文学需要更多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的叙事视角以及更广泛的大众参与。唯有如此,历史才得以在记忆中获得永生,和平才能在叙述中长青。正如雪峰为脊,江河为证——平民记忆,正在铸就抗战文学的新丰碑,照亮我们前行之路。
来源:晋说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