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来,“两山”理念如一抹青绿泼洒神州,勾勒万千生态画卷。落笔处,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多彩中国。在江苏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县”在起笔!青绿绘江山》融媒体行
编者按: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来,“两山”理念如一抹青绿泼洒神州,勾勒万千生态画卷。落笔处,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多彩中国。在江苏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县”在起笔!青绿绘江山》融媒体行动,深度解码“两山”实践生动样本,探寻县域“中国色”如何绘就,邀你共读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
video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轮转,在南通市通州区平整如砚的高标准农田上,铺展出一幅斑斓壮阔的画卷。
若要在通州寻觅一抹最动人的色彩,那必定是广袤田野间弥漫开的“黄栗留色”。这源自《诗经》的古雅金黄,是稻谷成熟的自然馈赠,更是通州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注脚。
55.8万亩高标准农田,85%的永久基本农田覆盖率——这些扎实的数字,让通州赢得农业农村部的高度肯定,其建设经验更走向全国,成为示范。曾经零散的“巴掌田”如今连缀成千里良田,通州也跃升为国家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通州何以成就这番沃野奇迹?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田间,探访智慧农场,亲历科技种田,感受共富之美,一起聆听生态与丰收交织的田园诗篇。
破界重生:9年“长出”6500亩新耕地
时令入秋,广袤农田里,一片片水稻悄然拔节。风吹稻浪翻滚,白鹭翩跹其间,时而驻足田埂,时而振翅翱翔,勾勒出一幅曼妙的田园诗画。
记者与通州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曹小华漫步田边,这位“田秀才”走到哪儿都不忘察看庄稼长势:“这水稻长势不错,今年虽遇干旱不利影响,但夏粮已然增收,看这态势,秋粮丰收也稳了。”
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这如垠的高标准农田一望无际,生机勃勃,但当初在推进时,也是困难重重。
“通州人口密集、耕地稀缺,田块碎片化严重,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老旧、废旧沟塘遍布,抛荒现象时有发生。”曹小华的话语中带着回忆的厚重。
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要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必由之路。自2016年起,通州创新推出“先流转后建设”模式,先组织村居与农户签订预流转协议,将零散土地集中锁定,再通过项目规划建设,流转给经营大户规模化耕种。
“这可谓一举三得:田块拓宽平整后,经营大户实现规模化种植降本增效;农民既能拿到每亩不少于800元的保底流转费,平时还能务工增收;村集体也通过土地盘活,增加了集体收入。”曹小华介绍,除制度保障外,区财政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项目区零星建筑物清理、废旧沟塘改造、河道畅通等工程。年复一年的深耕,让项目区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9年间,通州累计实施土地平整6.6万亩,新增耕地6500余亩,项目区粮食亩均产量提升100公斤。
如今漫步通州田野,春夏是禾苗铺就的绿色海洋,秋收是“黄栗留色”浸染的金色原野,一望无垠,美景如画。
智耕沃野:给农田装上 “生态大脑”
在田间行走片刻,记者的白T恤已被汗水浸透。“我才走几步就一身汗,可想而知种田多辛苦啊。”
记者的感叹未落,曹小华便笑着回应:“那是过去式了,现在的高标准农田,科技化种植是典型特征。”
在通州区智慧农场控制中心,江苏农垦驻金沙基地主任黄建正在电子大屏前操作,实时调取土壤湿度、虫情检测等数据。
“我们这里是通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总面积七千余亩,管理人员仅7名。今年7月全国农田建设现场会的观摩点就设在这里。”黄建一边演示操作,一边介绍情况。
尽管遭遇高温干旱,今年项目区粮食仍持续高产,小麦亩产达970斤,水稻预计亩产1240斤。
“地块墒情通过传感器实时传回平台。”黄建轻点鼠标,“你看3号地块缺水,我们启动滴灌。”大屏幕上,灌溉阀门图标瞬间变绿,田间地插喷灌头随即自动旋转喷水,全程无需人工到田操作。
“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农场配齐物联网传感设备和高清监控设备,智能气象站分析数据、智能虫情测报灯自动诱捕害虫、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秧苗长势。通过系统平台建设,项目区稻麦周年单产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0%以上,比高标准农田建设前高30%以上。
在保障粮食稳产增收的同时,高标准农田的生态效益也愈发凸显:项目区建设生态排水渠,通过三级净化系统过滤农田退水,避免土壤污染直接入河。9年来,通州高标准农田灌溉保证率从65%提升至92%,全区化肥使用量削减3%,农药使用量削减5.5%,节水率达10%。
花草摇曳,沟渠清澈,科技种植让生态图景照进现实,也成了种田大户的“心头好”。
在十总镇昝新艳的1000亩高标准农田里,无人机掠过返青的麦苗,播洒的除草药在阳光下划出虹色弧线。
“听说您种田快20年了,现在种田和以前有啥不一样?”记者好奇地问道。
“那差别可大了!以前种地靠力气,得有好身板;靠经验,得懂农时节气。现在嘛……”昝新艳拍了拍身边的农机,笑着说,“智慧种田,既省人力又高效!”
无人插秧机、智能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智能农机构建起覆盖耕、种、管、收全周期的农业生产体系。“用无人机收小麦,1000亩地三天就能完工,效率是人工的40倍,农田成本降低5%,亩产还能增产100公斤。”昝新艳坦言,机械化生产后,农药用量减少20%,土壤肥力反而提升。
“生态大脑”不仅重塑了传统农耕方式,更以科技之力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托起乡亲们的金山银山。当智能装备扎根田间,我们看到的是粮食安全的坚实底座,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田畴织梦:青绿经济的共富之路
这个季节,通州石港镇“漫渔湾”景区满溢稻花香气,全长15公里的渔湾水道沿稻田蜿蜒流淌。坐在景区老男孩咖啡店二层露台远眺,满目青绿,微风拂过,心旷神怡。
“漫渔湾”位于石港镇睹史院村。村党委书记葛锋正与店主刘李彬聊着小店近况。刘李彬是本地走出去又返乡的年轻人,两年前,他回到村里创业。村里推出房租减免、水电优惠等政策,正是为了吸引更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安心扎根。
“这咖啡真香,还带着稻香,平时客人多吗?”记者品尝着咖啡问道。
“不少呢,现在不少城里人专门过来,就喜欢乡村这股原生态的劲儿。刘李彬笑着说,“开店之初我还挺忐忑,没想到这‘村咖’一炮打响。”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睹史院村打开了全新发展“赛道”。通过填埋废沟呆塘、盘活土地资源,村里几年间平整土地760亩,新增有效耕地20多亩。依托渔湾水道,打造“漫渔湾”世外田园网红打卡地,咖啡馆、圣耕园研学基地、露营基地等新业态相继落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乡村合伙人”身份返乡创业,一个个网红景点悄然兴起,睹史院村集体收入从十几万元攀升至118万元,成功跻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行列,每年吸引游客5万人次。
“这几年我们还大力提升村容村貌。你看这些桥梁、道路、亮化工程,说到底都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系。”葛锋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彩虹路左侧,荷花临风照水,右侧小路,一间奶茶店即将开业,现代气息与古朴元素交融,勾勒出充满诗意的现代化新农村图景。
“葛书记,这里简直就是乡村振兴的会客厅!”
“是啊,我们马上还要新落户一批文旅项目,吸引更多人来睹史院村体验田园生活,共享乡村振兴发展红利。”
长江北岸 沃野千里
连片稻田正由青绿拔节渐次染作一片金黄
如果要问属于通州的“中国色”是什么
那一定是承载丰收喜悦的“黄栗留色”
深刻践行“两山”理念的通州
正以科技赋能农业
用生态反哺沃土
风吹稻浪间 泛起层层金黄
一幅生态保护与粮食丰收和谐共生的现代农耕画卷
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来源:江苏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