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吊打现代的彩妆时代,古人为了变美真是拼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9 01:18 1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男女,都追求美貌的外表,这种风尚极大地促进了彩妆的发展。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世说新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男女,都追求美貌的外表,这种风尚极大地促进了彩妆的发展。

当时人们追求白皙的皮肤、修长的身材、传神的眉眼,因而多用傅粉、描眉、涂胭脂等方法来进行面部修饰。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还记录了一些化妆品的做法,如做胭脂、紫粉等。

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对制作化妆品有了一定的研究,能够利用不同的色彩达到装饰面容的目的。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彩妆有以下几种:

白妆

白妆就是用白粉敷面,白粉也称铅粉,可以用于化妆。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勉学》中有载,梁朝全盛的时候,世家大族的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傅粉就是搽白粉,可见在南北朝时期,白妆在世家大族中是一种很普及的妆容,男子也可以白粉敷面。

紫妆

紫妆是一种以紫粉敷面的妆容,相传为魏文帝曹丕的宫女段巧笑所创。 晋代崔豹的《古今注》中有载,“巧笑始以锦衣丝履,作紫粉拂面”。

紫粉是一种浅紫色的粉,人们将紫色的粉敷在面部,称为紫妆。

《齐民要术》中有做紫粉的方法:取“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白米英粉是极白的粱米粉,胡粉就是铅粉),将这两种粉混合调匀;

将落葵的果实蒸熟,用布裹着绞出汁液,将汁液与粉混合;最后将混合物在太阳下晒干,就可以做成紫粉了。

红妆

红妆是中国古代女性常见妆容,是指将胭脂、红粉一类的红色化妆品涂于面部,以衬托女子姣好的面容。

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中有“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之句。

唐朝诗人温庭筠的《靓妆录》中记载了晋惠帝司马衷“令宫人梳芙蓉髻,插通草五色花,又作晕红妆”。

晕红妆又名酒晕妆,先涂白粉,再在脸颊上涂比较重的胭脂,看上去就像醉酒一样。

将红色涂在嘴唇上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常见的彩妆。西晋傅玄亦用“丹唇列素齿,翠彩发蛾眉”形容女子的美貌。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娇女诗》中有“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描写了少女涂口红的场景。

斜红妆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妆容的一种。斜红妆画在面颊两侧的眼角旁,形状像新月,颜色鲜红。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艳歌篇十八韵》中有“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之句,指的便是斜红妆。

额黄妆

额黄妆是将额头中间涂成黄色的一种妆容。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当时的女子从涂金的佛像中得到灵感,在额头涂黄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额黄妆。

额黄妆有两种画法:一种是直接将黄色涂在额头,北周文学家庾信的《舞媚娘》中“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句指的就是这种画法;

另一种是在额头贴上黄色装饰,这样的装饰可以剪成月亮、花卉等多种形状,又称作花黄,南朝诗人徐陵有“举袖拂花黄”之句,《木兰辞》中亦有“对镜帖花黄”的描写。

碎妆

五代后唐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有载,北周时期,“宫人帖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妆,以侍宴”,就是将五色云母花钿贴在脸上。因为贴在脸上各处,所以称作碎妆。

欢迎点赞、收藏、转发!

推荐阅读《大美中国色》

来源:神秘高山6o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