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了解,“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入围门槛达到173.65亿元,较上年提升3.03亿元。整体入围企业呈现出规模跃升、结构优化、海外营业收入占比增大等特点。
【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出品】
青岛制造,再获认证。
近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以2024年企业营业收入作为入围标准,记录下“中国制造”的成长轨迹。
据了解,“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入围门槛达到173.65亿元,较上年提升3.03亿元。整体入围企业呈现出规模跃升、结构优化、海外营业收入占比增大等特点。
在今年的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山东共有71家企业入围,位居全国第二。其中青岛共有8家企业上榜,同样展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海尔集团、海信控股凭借4016.25亿元和2153.27亿元的营收额进入榜单百强,位列榜单第24位、56位。
青岛啤酒集团、赛轮集团、双星集团,去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91.8亿元、318.02亿元、282.6亿元,位于榜单308位、362位和383位。
在400-500的区间内,青岛特钢、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青岛康大控股集团,凭借224.28亿元、222.14亿元、190.6亿元的营收,分列榜单438位、444位、473位。
值得注意的是,和去年相比,海尔、海信、双星等一批青岛企业的排名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其中赛轮集团更是从401名跃升至362位,在排行榜中完成亮眼的跨越。
而在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海外收入占比前10名企业中,双星、赛轮分别位列全国第三和第六位。
以榜单为参照物,我们能够看见青岛企业向上攀登的足迹。与此同时,“青岛制造”不断优化的成色和持续扩大的规模,也走到了更多人的眼前。
1、创新,企业的“动力源”
前进的力量从何而来?
答案就在创新当中。
从整体来看,“十四五”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500强”榜单中出现更多来自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行业的“新面孔”。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分析,“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研发强度为2.45%,同口径对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拥有有效专利166.32万件,发明专利80.38万件,分别较上年增加11.34%和12.07%,也显示出创新正是企业发展所看重的关键领域。
在创新的大潮中,凭借对于技术研发的不断投入,青岛企业形成了可观的竞争力。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从创立以来就一直矗立时代潮头的海尔,新时代依然在创新最前沿。据了解,海尔集团建立起“10+N”的创新生态体系,全球2.4万研发人员和十大研发中心搭建起企业的创新底座。迄今为止,海尔拥有1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数量,在家电行业中获奖数量最多;全球累计专利申请11.9万项,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呈现领先的态势。
同样作为青岛龙头企业,海信也站在变革的前沿。在全球设立的 30个研发中心,正持续输出着最新的发展方案。海信官网显示,截至今年6月,海信激光电视已经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1824件,授权专利合计767件,代表着显示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和主流方向。就在刚刚落幕的2025IFA上,海信9款产品获IFA 2025创新奖项。
作为酿酒行业中唯一且四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企业,青岛啤酒依托高能级研发中心,持续加大面向质量提升的科研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
不难看出,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持续投入,也是城市产业链实力保持在线的秘诀。一批龙头企业持续自我更新,创造出更大的发展价值,而其他上榜的企业,也同样展现出“新”的成色,以持续的研发保持实力的“在线”。
澳柯玛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等33个研发平台,拥有专利3500余件,成果转化率超过98%;青岛特钢2024年研发费用达7.94亿元,占营收比重3.42%;青岛康大控股集团,也在积极布局科技板块,成立康大德原(青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向价值链的上游攀登。深耕橡胶行业的双星和赛轮,也分别提出“生态化、高新化、当地化、数智化”以及“技术+市场”双轮驱动战略,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硬实力”。
2、出海,挖掘新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创新塑强企业实力的同时,更多的“青岛制造”扬帆出海,从另一个维度擦亮了城市的名片。
在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海外收入占比前10名企业中,青岛有两家企业上榜。双星集团排名第三,海外收入占比为85.67%;赛轮集团排名第六,海外收入占比为74.87%。
由于橡胶轮胎是汽车消费所必须的消耗品,这一品类在全球就有了旺盛的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米其林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汽车轮胎市场销量约为18.56亿条。抓住世界轮胎市场提供的机遇,成为海关AEO企业一年来,双星轮胎出口额增长达44.5%,其中欧盟市场尤为突出,增长约50%。
赛轮集团坚定全球化的战略,销售区域已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北美、欧洲、亚洲、非洲等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越南、柬埔寨、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多地布局生产基地。2024年海外市场持续突破,实现海外收入238.11亿元,同比增长23.60%。
实际上,放大城市的开放优势,持续不断地向外探索,是青岛企业纷纷布局的重要领域。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越来越多的青岛品牌走出精彩的出海之路,在推动产品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在完成品牌形象的不断升级,在全球市场中发光发热。
9月初,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在社交媒体更新了一条状态:“我荣幸宣布,国际足联与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海信集团正式完成续约。作为全球领先的家电与消费电子品牌,海信已确认成为2026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海信,这一来自青岛的品牌,又一次走入了全球视野。
在以高端化、绿色化的产品收获认可的同时,海信持续开展品牌建设,以体育营销等方式深入当地市场,和全世界的消费者建立起深厚的连接。海信家电2025年半年报显示,海信家电海外营收204.51亿元,同比增长12.34%亿元。
作为国内首批“出海”创牌的企业,海尔通过坚持“自主创牌 三位一体”进行本土化布局,目前已经在全球设立35个工业园、163个制造中心,触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16年稳居“欧睿国际全球大型家电品牌零售量”第一名,连续7年作为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蝉联“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在全球市场中留下鲜明的“海尔印记”。
企业出海,世界市场上,也有了更多的青岛声音和青岛力量。
3、城市,厚植发展土壤
上榜的企业,是“青岛制造”的缩影。青岛这座城市,一直以来也在为企业厚植发展土壤,为更多企业开辟向上的通路。
青岛市目前拥有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和6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8%。制造,一直是城市的鲜明底色。
从企业培育来看,通过实施“倍增”“育苗”工程,青岛已拥有创新型中小企业499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2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216家,位居全省第一。
在2024年底和2025年初,青岛分别印发《青岛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青岛市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支持企业发展量质齐升”,实施对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提供奖补资金、建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对新认定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等行动,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积蓄足够的“后劲”。
“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第二场——智能装备产业链专场
图片来源:青岛工信
在产业发展上,青岛提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并在今年7月公布了62家链主名单,也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青岛邀请一批链主企业参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以及“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青岛市系列现场媒体见面会,深度分享发展成果、发展心得的同时,也现场发布需求,串联起产业链上的更多企业。据了解,青岛正着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供应链协同合作、产品技术联合创新,以“点”带“链”,激活“链主”力量,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一份榜单,记录了企业的进取和城市的坚持。而在青岛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角落,有更多企业正在向上生长。动能汇聚,成就着城市的未来。
来源:蓝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