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云霄县田间地头、农家村屯,沾满泥土气息的随访笔记成为助力城乡治理的“金钥匙”。一本小笔记,既是干部进村入户做工作的“履职清单”,更是架起干群连心桥的“民情日记”。
在云霄县田间地头、农家村屯,沾满泥土气息的随访笔记成为助力城乡治理的“金钥匙”。一本小笔记,既是干部进村入户做工作的“履职清单”,更是架起干群连心桥的“民情日记”。
全县党员干部以“四下基层、五记五答”工作制度为抓手,常态化下沉一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将“润物细无声”的点滴小事、惠民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近期,云霄融媒开设新栏目——晒一晒基层干部的“随访笔记”,展现他们在城乡治理领域的奋斗身影、干事风采和为民故事。今天,让我们一同翻开陈岱镇 党委组织委员龚锦生 的“随访笔记”,看看他如何展现“记民生急难愁盼,答百姓身边之忧。”
看着陈岱镇下曾村新修的村道和停车场内有序停放的车辆,作为挂钩该村的镇党委组织委员龚锦生在随访笔记中写道:“基层党组织强起来,乡村振兴的步子才能迈得更稳。”从换届的难点村到如今的奋进村,下曾村的蜕变之路,处处印记着党建引领撬动乡村振兴的力量。
第一次参加下曾村两委会议时,龚锦生就发现新班子存在的问题——72%的“新鲜血液”让班子充满活力,但也面临“经验断层”的挑战。2021年、2022年全镇村主干绩效考核中,下曾村排名最末档次。“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他决心从“人”的建设破题,记干部实绩表现,答担当作为之效,运用“两手抓两促进”工作法,助力村两委班子蜕变。一是抓学习促提能。邀请县委党校讲师授课3场,组织赴先进村观摩学习3次,帮助新班子吃透乡村振兴政策、掌握基层治理方法。二是抓制度促规范。按照“四定一督”机制要求,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将村级事务晾晒在阳光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在2023年和2024年全镇绩效考核中,下曾村均跻身第一档次。
集体资产“家底流出、管理混乱”曾是下曾村的“老大难”。全村25桩资产资源中均存在租金滞纳问题,其中合同纠纷且到期未收回5桩。龚锦生牵头镇直部门、村、司法所三方联动,逐桩分析,建立“一桩一策一账”,共收回拖欠租金16.65万元。针对部分承包户拒不配合的情况,4次集中协商,3次上门随访,开展规劝返还村集体资产、宣讲政策、听取意见建议等工作。聘请法律顾问介入,推动5起纠纷进入司法程序,现已判决“无条件归还村集体,并缴纳相应租金”,待60天清退期后,即可收回再发包,预计每年可增加15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作为典型的“金包银”村落,下曾村外围新房林立,核心区却旧房密集,进村车道在旧变压站处形成“断头路”,交通拥堵问题突出。龚锦生与村“两委”经过多次深入调研走访后,提出“进村泊车、步行入户、环村绕行”的微循环方案:利用村口空地新建停车场,同步打通停车场至小学周边的道路,形成“一进一出”的环形通道,从根本上破解拥堵难题。为推动项目落地,龚锦生同步沟通镇直、县直有关部门,成功将该项目纳入2024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随着停车场和环村道路的建成,曾经的“断头路”变成了“便民道”。改变的不仅是交通线路,更连接起干群之间的信任纽带。
翻开笔记,扉页上写着“组织强则乡村强”。作为乡镇组织委员,龚锦生以“五记五答”聚民心,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他在驻村工作中深刻体会到:抓党建不是“虚功”,而是要把支部建在群众上,把党员聚在一线中,让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主心骨”。
看原文: 晒一晒基层干部的随访笔记丨陈岱:破基层“小切口” 促治理“大提升”来源:豁达精灵NUzi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