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学家们看来,各国当前为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所付出的努力,远不足以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本周,承诺更激进减排目标的议题,成为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的焦点。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印度某太阳能发电厂的工人。摄影师:普拉尚特·维斯瓦纳坦/彭博社
在科学家们看来,各国当前为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所付出的努力,远不足以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本周,承诺更激进减排目标的议题,成为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的焦点。
9月24日,各国政府将齐聚一堂,预计将详细阐述各自在2015年《巴黎协定》框架下实现排放目标的最新计划。
然而,全球气候行动的当前形势不容乐观。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正致力于逆转本国的气候政策。尽管多国加速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型,但这类举措往往只满足了新增的需求,却未能有效替代化石燃料发电。此外,全球对塑料制品的需求居高不下——这些塑料常常被焚烧而非回收——也正在支撑原油需求的激增。
根据《巴黎协定》,各签约国需每五年向联合国提交一份名为《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的文件,明确其2035年前的减排承诺。截至9月中旬,在195个《巴黎协定》签署国中,只有不到40个提交了新的承诺。为此,联合国在纽约会议上敦促其他国家尽快补交。
以下是主要污染国在减排方面的举措,以及全球遏制地球变暖进程的现状。
签署《巴黎协定》的各国政府承诺,将本世纪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以1.5摄氏度为理想目标。该协定通过“棘轮机制”运行,要求各国每五年提交更新的减排承诺,并展示其履行义务的进展。
巴西贝伦市城市公园,11月COP30气候峰会举办地。摄影师:卡洛斯·法巴尔/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但当前进展远未达标。据推算,若仅依据各国现有承诺,本世纪全球气温仍将上升近3摄氏度。
纽约会议结束后,联合国将在10月底发布一份报告,分析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评估全球减排目标的偏离程度。数周后,谈判代表们将在巴西的亚马逊雨林城市贝伦召开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商讨弥合减排缺口的具体措施。
主要污染国采取了哪些行动?
作为历史上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是少数已提交新版《国家自主贡献》的国家之一。这份文件是在前总统乔·拜登(Joe Biden)任期末提交的,承诺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削减61%。然而,如今的特朗普政府正在逆转拜登的气候政策,并承诺大幅增加化石燃料产量,这使得美国的减排承诺基本形同虚设。
作为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国,印度同样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重点。太阳能、核能和水电等非化石燃料技术已占其发电总量的近一半,这使得印度有望实现2030年的清洁能源目标。但由于可再生能源供应的间歇性,且该国缺乏足够的储能电池,煤炭依然是印度电力供应的主体。
电力需求持续攀升,部分源于新一轮高能耗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以及为应对高温天气而增设的空调。两国应对电力需求增长的策略之一,是新建燃煤和燃气电厂。这导致其碳排放量要么未见下降(印度),要么下降速度不足。
“气候行动追踪研究项目”的气候与能源经济学家南迪尼·达斯(Nandini Das)指出:“印度在纸面上或许能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但实际上这些目标都无法推动其绝对排放量的下降。”
彭博新能源财经指出,要重回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轨道,印度需将排放增幅控制在约27%以内,才能维持该路径。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回归削弱了进步国家联盟的力量,该联盟曾在历届气候大会上推动达成重要承诺,包括在迪拜举行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作出的逐步摆脱化石燃料的承诺。随着气候怀疑论政客说服众多选民,认为“净零”政策推高了能源账单,多个发达国家的政府正面临减缓清洁能源转型的压力。
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分析师维多利亚·库明(Victoria Cumming)在5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退出承诺将削弱《巴黎协定》长期依赖的同侪压力机制,而发展中国家坚持采用宽松目标设定方式的立场也将持续发酵。”
在发达经济体中,英国提出了最具雄心的碳减排目标之一。欧盟27国正在艰难协商新的气候目标,该集团将错过向联合国提交承诺的截止期限,仅能提交一份减排62.5%至72.5%的意向声明。最终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10月底各国领导人辩论的结论。风险在于,欧盟可能无法达成协议,或提出过低的目标。
不能。去年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近200个国家同意将提供给面临气温急剧上升的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增加三倍。
但该协议远未达到《巴黎协定》转型所需的资金规模。富裕国家承诺到2035年每年至少提供3000亿美元,资金来源包括公共财政及双边多边协议。协议还呼吁各方努力实现每年1.3万亿美元的资金规模,其中大部分预期来自私人融资。
融资短缺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可能提交更不具雄心的气候目标,或利用未来的承诺作为谈判筹码,以获取改造化石燃料发电系统及建设基础设施所需的资金,帮助不断增长的人口适应升温环境。
电网瓶颈便是其一。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可再生能源的安装和运营成本已大幅下降:陆上风电发电成本降低约三分之二,定轴太阳能发电成本暴跌78%。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分析报告显示,这使得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显著低于燃气联合循环电站。但这些能源仍需具备承载其发电量的电网支撑,而各国政府对高昂的电网升级投资反应迟缓。各国政府对限制煤炭和天然气使用也态度消极,因这些产业是重要的就业来源和政府财政支柱。
“工程师们已完成使命,而政策制定者普遍未能兑现承诺,”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劳里·米利维尔塔(Lauri Myllyvirta)指出。他表示,当前的经济效益“远超我们在巴黎设想的水平”。
若各国实现当前设定的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仍将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2.6摄氏度。
气候科学家警告,这将引发频发的强热浪、野火与风暴,导致物种灭绝,并因冰盖快速消融造成海平面大幅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将呈现“复合型”特征——事件接连发生,造成严重破坏与社会动荡。
作者:亚伦·克拉克(Aaron Clark)、约翰·艾格(John Ainger)
作者手记:
在纽约的联合国大厦里,各国政要的发言稿一次次描绘着宏伟的愿景,承诺的数字仿佛能平息地球升温的焦躁。然而,在那些光鲜的词句背后,是无法忽视的现实。电网的瓶颈,资金的缺口,以及那些在政党轮替中被轻易推翻的旧承诺,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气候保卫战”的艰难。我们不能只是站在道德高地去指责,因为这些数字背后是亿万普通人的生活,是他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朴素渴望。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关于发展、关于公平、关于我们如何共同定义“更好的生活”的世纪命题。或许,真正能够改变这一切的,不是一份份在会议上签署的文件,而是当每一个普通人意识到,气候的变迁不再是新闻报道里的遥远故事,而是与他们的日常冷暖、与下一代的未来紧密相连的现实。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