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腹痛时想排便,大便后就不痛了?医生解释腹痛机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7 19:28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纵观健康

编辑 |纵观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肚子一痛就想上厕所,一拉完又不疼了”,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经历?这不是巧合,更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身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种“排便止痛”的现象,背后其实是肠道在自救。

腹痛的本质,往往是肠道在“抗议”。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吸进去的空气,最终都要经过肠道处理。这个过程一旦出问题,人最先感受到的就是腹痛。尤其是结肠,它不仅负责储存粪便,还是整个消化道中神经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任何压力、胀气、炎症,都会让它“喊疼”。

肠子一胀,神经就炸。当肠道积满气体或粪便时,肠壁会被撑开,刺激神经末梢。这些神经迅速把“疼痛”的信号送到大脑,让你意识到不舒服。这种痛,常常是钝钝的、绞着的,甚至向下腹或肛门放射,很多人因此误以为是其他器官出问题。

排便,其实是身体的“紧急泄压”。一旦你去排便,把积存在体内的粪便和气体排出去,肠腔压力下降,肠壁不再被撑开,那些神经过度兴奋的感受器也随之“冷静”下来。疼痛信号自然就停了,肚子也就不疼了。

大脑没骗你,“想拉屎”真的是疼痛缓解的开关。这个过程不是你“想象出来的”,而是中枢神经系统自发启动的“反射机制”。肠道压力大时,它会让你产生便意,这是大脑在告诉你:排掉这些东西,疼就会缓解。这是生理性反应,不存在任何心理暗示。

但如果你经常“痛一下,拉一下”,那就要警惕了。这种反复发作、排便后缓解的腹痛模式,很可能不是短期的肠道不适,而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表现。临床上,这种病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腹痛和排便之间的“因果关系”。

IBS,不是“玻璃肠”,是神经和肠道的错位合作。它的本质,是肠道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出现了“神经级别”的错乱。你的肠子可能没有任何结构性病变,做再多检查也查不出问题,但只要吃点冷的、辣的、压力大、熬夜,就立刻腹痛、腹泻、便秘轮番上阵。

这不是你太敏感,而是“肠脑轴”在失控。肠子和大脑之间有一套独立的沟通系统,叫“肠脑轴”。情绪紧张、生活压力、焦虑情绪都会通过这条轴线影响肠道蠕动。你的焦虑可能没表现出来,但肠子已经“先崩溃”了。

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吃坏了肚子,其实是被压力逼疯的肠道。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环境下的人,肠道功能障碍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这也是为什么IBS患者中,白领、教师、医生这类高压职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而肠道痉挛,是肠道“自保”时最常见的反应。当它感受到威胁,比如过多气体、便秘、炎症,就会通过快速收缩来保护自己。但这种收缩一旦过度,就成了我们感受到的“绞痛”,尤其在肚脐周围或下腹最明显。

你排出去的不只是大便,更是肠道的“愤怒”。一旦这些“刺激物”被排出,肠道压力减轻,神经才得以休息,疼痛才会停止。所以每次腹痛后排便缓解,都是身体完成了自我调节。

但如果你的肠道总是靠“拉一拉”来止痛,迟早会出问题。长期的肠道痉挛和神经敏感,会让你的消化系统越来越脆弱。不仅容易引发慢性炎症,还可能打乱肠道菌群,造成免疫功能紊乱。更严重的,还可能掩盖早期的肿瘤信号。

别再以为“拉完就不疼”是没事。有些肠癌、肠息肉早期,同样会表现为腹痛、排便改变。如果你发现自己大便带血、体重下降、夜间腹痛、逐渐乏力,这些都不是“肠道敏感”这么简单,必须立刻就医。

肠道是身体最懂得“讲道理”的器官,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器官。它通过疼痛、便意、腹胀来告诉你它出了问题,但你总是靠“去一趟厕所”来应付,最终只会让真正的问题被掩盖得更深。

调理肠道,不能靠“忍”和“拉”。科学的做法,是建立规律的作息、保持心情放松、均衡饮食、控制情绪,避免久坐、熬夜、暴饮暴食。这才是从根本上减少腹痛的关键。

痛完就解,不代表无事;便后不疼,不等于健康。身体从不说谎,它只是用最极端的方式提醒你:该重视肠道健康了。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肠易激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J].中华消化杂志,2021,41(6):409-417.
②.哈佛健康出版社.《The sensitive gut》[EB/OL].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2021.
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推进办公室发布.

来源:要学会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