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问我,从教十三年最珍贵的收获是什么?我总会想起小雨递来的那幅画:两个牵手的小人,被星星簇拥着。教育从不是催开的花,而是等待星光苏醒的过程,而小雨的故事,正是这过程中最生动的注脚。
他们,
是智慧的点亮者,
是心灵的塑造者,
是星辰般闪烁的教育微光。
西陵教育【育人记·暖时光】系列,将这些温暖如晨曦、细腻如丝的教育片刻,凝结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与您述说。
让我们一同走进西陵教师的日常,领略教育最本真的模样,感受育人最暖心的温度。读懂师者初心,见证平凡中的卓越。共同聆听,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故事!
宜昌市桃花岭幼儿园 郑梦寐
在孩子心中种一颗星光
有人问我,从教十三年最珍贵的收获是什么?我总会想起小雨递来的那幅画:两个牵手的小人,被星星簇拥着。教育从不是催开的花,而是等待星光苏醒的过程,而小雨的故事,正是这过程中最生动的注脚。
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记得那个清晨,我正笑着迎接一张张稚嫩的脸庞,目光却被角落里的新身影牵住——小女孩小雨紧紧攥着妈妈的衣角,泪珠像断了线的珍珠,挂在泛红的眼眶里。
“郑老师,小雨腼腆,不爱说话。”妈妈的声音藏着满心的担忧。我立刻蹲下身,从口袋里摸出一张亮晶晶的星星贴纸,轻轻放在她的掌心。小雨的目光落在贴纸上,抽噎声渐渐小了。
给种植园的花草浇水
接下来的两周,小雨像裹着一层无形的壳。集体活动时她躲在队尾,自由游戏时就坐在角落摆弄积木,从没主动说过一句话。从教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急不得,每个沉默的孩子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我悄悄观察,发现这层“壳”下藏着细碎的光:她的剪纸作品总能剪齐最细密的花纹,游戏结束后会默默把散落的绘本摞得整整齐齐。
老师讲的故事真好听
一天午后,其他孩子在户外嬉戏,小雨独自站在走廊鱼缸前看鱼。我轻步上前递给她一小包鱼食。小雨犹豫了下,接过来小心地撒进鱼缸。
“小鱼该跟你说谢谢呢。”我柔声说。
“小鱼饿啦。”声音轻得像蒲公英绒毛,却清晰地落在我心上。小雨指着游动变快的金鱼,眼里闪着细碎的光。我忽然明白,她不是不会表达,只是需要契合她节奏的契机。于是我悄悄调整了班级活动计划——科学区添了观察蜗牛、种大蒜的活动;美工区备了树叶拓印、石头画的材料;阅读角也放了些动植物绘本。我还让性格温和的乐乐和她一组照料班级的绿萝。变化慢慢发生:小雨开始跟着乐乐一起给绿萝浇水,会用手势告诉大家“蜗牛爬动了”,偶尔还会指着绘本上的插画点头微笑。
深秋的那场大雨来得猝不及防,户外活动泡汤,几个孩子当即噘起了嘴。就在这时,小雨拉了拉我的衣角,小声说:“郑老师,雨滴在唱歌呢。”我心头一暖,立刻提议:“咱们来开场雨滴音乐会吧!”我把大小不一的盆罐摆到屋檐下,雨滴落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响。小雨主动走到最前面,指尖轻敲盆沿,“这个声音细,那个粗。”她边说边演示,孩子们立刻围拢过来,走廊里很快灌满了欢声笑语。看着她自然地教同伴分辨声音,我眼眶一热——这颗沉默的星星,终于开始发光了。
探寻光影的秘密
不久后,小雨妈妈特意找到我,声音里满是激动:“郑老师,她昨天回家讲了雨滴音乐会,还说乐乐是她好朋友!这孩子从没主动说过这些。”我握紧她的手,这话我说过无数次,却每次都满怀真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光,我们只要耐心等它亮起来。”
学期末的“科学小发现”活动上,小雨站在讲台中央,举着厚厚的“蚂蚁观察日记”,声音虽轻却坚定:“蚂蚁搬饼干时会排队,它们用触角说话。”台下响起掌声时,她捧着“小小科学家”奖章,跑到我面前递来那幅画:两个小人手牵手,周围缀满星星,背面歪歪扭扭写着“我♡郑老师”。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相互照亮的旅程。我们蹲下身递给孩子的一张贴纸、一次倾听、一份等待,或许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微光,在多年后依然能指引他们前行的方向。如今再有人问我从教十三年最珍贵的收获是什么,我不再只提起小雨的画,而是会说:“是看见每一颗沉默的星星,在耐心的等待里慢慢苏醒,然后用自己的光,照亮更多的地方。”毕竟,比起催开千篇一律的花,等待千万颗星星各自闪耀,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宜昌市基建幼儿园 魏毅敏
从“老师”到“妈妈”,我在幼儿园的时光故事
清晨,我在教室门口微笑迎接孩子,或拥抱或击掌,这般已过十二年。从最初面对哭闹孩童手忙脚乱,到如今熟知每个孩子的小习惯、懂得他们的小心思,我在幼儿园的时光故事缓缓展开。
2015年3月,夷陵区分乡镇开了公办园,我拉着行李箱踏上了上山的路,从此,每周五晚上回城,每周日晚上上山成了日常。记得那个冬夜,在园住宿的朵朵高烧,她家在更偏远的山区,父母如果骑摩托车赶来得要两三个小时。征得同意,我半夜赶去村里的卫生院,向医生描述孩子的病症并开了退烧药等药品。彼时,我还是个未婚的姑娘,却学着像妈妈一样给孩子喂药,陪伴朵朵哄她入睡。这所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我常常给孩子们送点小礼品哄他们开心。晚上睡觉前,年龄最小的浩浩想家哭了,我就抱着浩浩讲好听的故事,直到孩子睡熟。每天早上去叫孩子们起床时,他们都会甜甜地和我打招呼“魏老师早上好!”孩子们的笑声把幼儿园装得满满当当。日子不紧不慢,都浸在对孩子们的牵挂里——这牵挂,就是山村里最暖的晨光。
随着城镇化推进,乡村幼儿园生源减少,我也回到了城镇幼儿园。从山区到城镇,地点虽变,但那颗捧给孩子的真心,始终温热如初。至今我仍记得小小刚入园时的模样:黑黑长长的睫毛上挂着泪珠,别的孩子哭着要妈妈,她却喊着“我要奶奶”。家访后我得知,小小妈妈生下她数月后便离婚离开,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只剩奶奶照顾她,奶奶还得在带孩子之余打工补贴家用。我心疼这对祖孙,常买点牛奶、水果送到小小家,在园里也格外关注她。“六一”儿童节,我送了小小一盒新彩笔,她突然抱住我的腿,小声喊“老师妈妈”。我连忙将她搂进怀里轻拍后背。我知道,无需多言,只要像妈妈般把爱藏在细节里,就能慢慢填满这个没妈妈的孩子心里的空缺。
岁月流转,在女儿四周岁生日的烛火中,我也渐渐读懂“妈妈”二字的重量。一次小长假后,我发现航航非常困倦,甚至趴在桌上睡着。还出现频繁甩头、控制不住地斜眼,发出一些声音等症状。我立刻联系孩子母亲,母亲焦急带孩子就医,医生判断孩子为高敏感幼儿,需耐心陪伴引导。家访后我还了解到,航航父母对他要求严格却又缺乏陪伴,孩子沉迷于电视。我耐心与航航父母沟通,帮他们缓解焦虑,在园里也成了航航的“专属伙伴”。我查阅大量高敏感幼儿的护理知识,知道孩子紧张时症状会加重,便常陪他玩最爱的积木,用轻声细语帮他平复情绪;集体活动中若航航出现抽动症状,我会立刻用有趣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航航运动能力弱,我鼓励他坚持体能训练,每次他做到了,就奖励他一颗星星贴纸。有次航航画画,半小时里竟没出现一次抽动。他举着画纸跑到我面前,眼睛亮晶晶地说:“魏老师,你看我画的西瓜!”我激动地抱起他,笑着夸赞:“航航真棒,你的西瓜看起来真甜!”如今,航航的抽动症状已完全消失。看着他和小伙伴开心玩耍的模样,我忽然明白:比起“治疗”,更重要的是用不催促、不评判的爱,帮孩子慢慢找到与自己相处的节奏——这份爱,就是照亮孩子成长路的星星。
夕阳染黄天空时,我总在门口看孩子们牵家长的手回头说“老师再见”。 从扎高马尾的姑娘到母亲,从“老师”到“妈妈”,有人问我是否枯燥,我总摇头。见证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碎闪光瞬间,早已填满我的日子。未来,我仍想守着教室做“点灯人”,陪他们长大,看他们奔向更广阔的世界,而我,就在原地,笑着等下一批小小的身影,带着新的故事而来。
宜昌市西陵区和塘悦舍幼儿园
黄晓艳
左为黄晓燕老师,右为韩永红老师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
有这样一位老师,从青涩年华到鬓染霜花,近40年躬耕学前教育沃土,用爱心与坚守为孩子们搭建成长的摇篮。她是韩永红,既是我童年记忆里弹着风琴、讲着童话的启蒙老师,也是将教育初心刻进生命的母亲。她的教育理念如星火,不仅照亮了我的童年,更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化作两代人薪火相传的教育使命。
初心如炬,点亮教育星火
在儿童教育理念尚不完善的年代,韩老师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教育的温度。我的童年,满是她陪伴的印记:晨光里,我们跟着她的风琴声唱童谣;午后,围坐听她讲《白雪公主》《丑小鸭》的故事;春天去山坡追蝴蝶、认花草,冬天在院子里堆雪人、做冻冰花。她从不疾言厉色,总说:“每个孩子都是需要耐心浇灌的小苗”,这份温柔与热忱,悄悄在我心里种下“长大后要当老师”的种子。
40年来,韩老师始终把幼儿园当成家,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宝贝。她常说“教育是良心活,容不得半点马虎”。从设计手工课到调整午睡习惯,从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到和家长沟通,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正是这份纯粹的教育初心,让她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孩子,也让“以爱育人、静待花开”的理念,成了我们家的“教育家训”。
韩老师正耐心专注地陪伴幼儿做手工
薪火相传,延续教育温度
母亲的教育身影,是我成长路上最亮的光。长大后,我果然追随她的脚步,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初登讲台时,面对感统失调、不愿说话的孩子天天,我一度手足无措。母亲提醒我:“别着急,先找到孩子的闪光点。”我试着观察,发现天天对数字格外敏感,便从教他认公交站牌、记家人电话号码入手,慢慢打开他的心扉。看着天天从独自角落玩耍,到主动和小伙伴分享玩具,我终于读懂母亲口中“静待花开”的重量——那是用爱与耐心熬出来的坚守。
后来,我有机会在黄鹤幼教发展论坛分享教学经验。备课时,母亲的话总在耳边响起:“教学不能飘在天上,要让孩子真能学到东西。”我放弃空泛的理论,转而梳理日常带孩子设计自主游戏的案例:如何用废旧纸盒做搭建材料,如何引导孩子解决游戏中的小矛盾,这些真实的细节让课程格外生动。课后,有同行来交流取经,我忽然明白,传承不仅是追随母亲的脚步,更是把她的教育智慧分享给更多人,让温暖的教育力量不断传递。
赛场筑梦,赓续教育使命
在幼教领域深耕的日子里,我先后参加西陵区教师基本功大赛、宜昌市幼儿教师绘画比赛等赛事,每一次挑战,母亲的“躬耕精神”都是我的动力。备战趣味游戏竞赛时,我总想着:母亲会怎么设计?一定是既让孩子玩得开心,又能学到本领。于是我设计出“绘本寻宝”游戏,让孩子在找线索的过程中认识图形、练习表达;参加绘画比赛时,我以孩子们笔下的“彩色天空”“会飞的房子”为灵感,把童真藏进画笔里——就像儿时母亲用童话为我编织的美好世界。
如今,我也成了孩子们口中“像妈妈一样的老师”:带他们去葛洲坝船闸看大船过闸,感受科技的神奇;陪他们在阅读角读绘本,探索故事里的奥秘;和他们一起用黏土捏出“未来的幼儿园”。每当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我就知道,母亲的教育薪火,已经在我手中重新点亮,并且会继续传递下去。
黄老师指导孩子现场展示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