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经》说“绝学无忧”,是让人不要学习吗?不是。古圣之道绝非我之道,所以效法古圣而不能泥于古圣,应该是,学圣学,习绝学,体绝学,用绝学,格物修身,立身行道处事,学而时习之,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绝圣弃智。
《道德经》说“绝学无忧”,是让人不要学习吗?不是。古圣之道绝非我之道,所以效法古圣而不能泥于古圣,应该是,学圣学,习绝学,体绝学,用绝学,格物修身,立身行道处事,学而时习之,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绝圣弃智。
人有愚智贤不肖,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也有冥顽不灵者。先天一炁散而有万物之不同,万物滴到的天髓不同,承的五气不同,禀赋不同,秉性各异,生存环境不同,生生化化,气象万千,万类霜天竟自由,性命不同,寿数各有短长,气运各有乖顺。
一物一天地,一物一太极,一物一乾坤,每个人、每个生命体各有其性、各有其理、各有其独特的基因、生殖遗传信息,也就各有其道。每个人、每个生命体的道都是独一无二的,区别他人他物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上古真人留下来的绝学就在每个人,在每个生命体的生命活动里面,绝学即道学。万物有灵,万物齐一,都是来自父母,来自父母的父母,来自先天一炁,来自世界的本源,本立而道生,本具自足,万物存在自有其存在的性理,无道万物都不能够有生。我们凡人只有肉眼凡胎,日用道而不知道,天地人三才立根于我,只要有人在,有生命在,其道就在,绝学也就在。
真人、至人等上古的修者,能够内观内视,对人体内部器官、组织结构及生化过程,能够透视亲见,历历在目,他们近取诸身而致知,所以对形与气的关系能够有透彻的认识,能够把握阴阳,独立守神,是己知者、是生而知之者、是道生者,是知体认识论者。是绝学。
真人、至人之后,人类自然生存环境的改变,叠加生殖退化,绝大多数子孙不肖先人,某些生命机能退化,失去了祖先的内观内视机能,对于阴阳不能够生而知之了,不能够把握阴阳了,也就是失道了,所谓人心不古,不能够有正心正见,也就不能穷理了性尽命,半百而动作皆衰。
失道而后德。德,悳(dé),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直,正见也。木从绳则正。
老子说“何以得德”?曰:“由乎道也”。
所以老子才讲,绝圣弃智,绝学无忧,意在志于道。
上古天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根本。中华文明的内核是真人知道本能,崇拜的是生而知之的先人与生俱来的生化真理。古代圣人是把生命体,把人自己,把万物最灵的人,把真人至人圣人,作为气的接受器,生发器,传感器,显示器,也就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通过形而下的器的生化循性法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生物节律的客观公理,即生命活动性与理,形与象,气象与时数的对应关系,来了解形而上的道化,来知道、明德,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知常达变。圣人行不言之教。是我们现代所谓体知认识论。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基于生而知之的真灵的真人的本能的生化状态,是绝对真理。基于真人的文化,认识问题是先从整体、局部,再到点位,是对生而知之的真人的已知的文化知识与圣人知己知人文化知识的承继与应用。
五帝以上有书乎?曰:无书也。无书,而实肇书之蕴也。五帝以下有书乎?曰:多书也。多书而实淆书之传也。夫无书,而肇书之蕴;多书,而淆书之传,则作与述之相为终始,不可诬也。聿稽五帝,首自庖牺,仰观俯察,近取,远求,而八卦以通,昭然为明道开天之祖。
孔子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人之不己知,说的是你只是一个普通人、凡人,你不是学而知之的圣人,更不是生而知之的真人,不是一个内圣的人,不能够反观内视,不能够察神,不能够体察阴阳,看不到神机气立,不能够察觉饮食五味在脏腑的化气,不能够察觉天体的辐射能对你脏腑化气的影响,不能够察觉情志对你脏腑化气的影响,不能够察觉天地六淫之气对你脏腑化气的影响,你不是一个有道的人,不知道,对道日用而不知,不能够先知先觉,不能够迫迮以微,不能够内取诸身。
但如果,你是一个知人事的人,知己的人,掌握了天、地,人的关系,掌握了万物循性法时的变化,掌握了生物节律,能够从形究气,懂得阴阳之性理,能够以茂对时,懂得如何察生命活动的希夷微,致中和,元亨利贞,允执厥中,德配天地,自诚明,明明德,掌握了致柔之术,你一样可以成为知人事的天子,以道得民,也可以做到无患,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厚德载物,崇德广业。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学时习之就可以了,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人贵有自知之明。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生万物也害万物。无位无患,有位也就有患,本立道生,本立患也生,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如果你是一个不明明德,不己知,又不知人的人,妄想妄为,天地不位,人不道不德,万物就不能化育,人就免不了有患了,如果其人又据大位,担当大任,那一定是大患了。所以,孔子才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周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本立而道生,本具自足,万物齐一,万物有灵,花自开放,鱼自游,各有其性,各有其感,各有其应,各有其命,乾道变化各正其性命。
天之历数在尔躬,生物节律在自身,百姓日用而不知。四时不忒,万物有信,四时不正,正五谷。君子的明是自诚明,自生物节律而明,自宜生率性的致中和而明,自柔得尊位的大有、大象、孔德而明,自嘉之会的大美、元亨利贞而明。
冬夜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牺。宋代邵雍的《冬至吟》表达的正是冬至的天象,气候,物候,节气,声律。 冬至日,一年之中日晷日影最长的一天。 从日晷看,一年之中日影最长的一天。 从漏刻看,水下零刻。 从天象看,九星连珠,月朔无光。 从律管看,律管吹灰,发出黄钟之音。 从物候看,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这一年的冬至日,就被确定为甲子年甲子日甲子时。能够发生这一切的地方就是中华的灵台。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初生未能够形成势力,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因为阳气不够大,所以仍然蜷缩着身体,阳不足以使其伸;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伸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所以孔子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天之历数在圣躬,圣人的明是自诚明。普通人只能是自明诚,自圣人的教诲而诚,自明德而诚,自循性法时的生物节律而诚而明,自学而时习之而诚而明。
尊道,贵德,善生,法自然,唯象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象数”的本质应该是五运行,五运行的动力是一元太极的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搏相并而生神,神机气立而有气数,阴阳五运行生化出来的仪容是象,四象是一元生命活动外在表现出的东西与内在联系,五运行诸内,四象形诸外;是玄,是先天一炁,是形而上控制的形而下的真气与真情、真象的对应关系。
中国古人曾仔细观察同一块土地,按照农时和天象、节气、物候播种的五谷。然而,年份与种植品种的不同,导致了农作物的收成多少、成熟度的变化,即亨贞的变化;五畜也是如此,年份与种类不同,有生育与不生育之分。这些变化都与天道五行息息相关,而五行是在农业生产精细化的需求中应运而生的。古人所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意在掌握天地造化的玄机,夺取天地造化的奥妙,为建立盛德大业服务。
天地之间气的动静变化,是由宇宙间自然无形能量变化所引发、主导、控制的。因此,我国古代先圣们创立了浑天六十甲子、十天干五运经天、十二地支六气纬地,生命体生化的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现象与之对应的原理,从根本上掌握了它特定的规律,并从中探索出宇宙自然璇玑变化的规律和征兆。
《黄帝内经》中说:“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五运经天之气,是贯穿宇宙的能量,对宏观的天地之气到最微观个体生命的生化之气产生影响、作用,从而决定地载万物,即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生化进程和生化结果,也就是孔子讲的易与天地准。文者圣说之理,化者育明之归。
所以《阴符经》才有“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的说法。时物文理是天道作用、影响的结果,所以时物文理也可以记载反映天道的变化情况,例如树木的年轮,五谷的成熟度,岁气不同岁物必异,古人讲究“司岁备物”。时物文理是无字天书,所以庄子才讲道不可言。“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黄帝内经》中说:“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所谓的其应该就是天道的作用影响结果。五运经天之气,是贯穿宇宙的能量,对宏观的天地之气到最微观个体生命的生化之气都产生影响、作用,并导致它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决定地载万物,即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生化进程和生化结果,生命体的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万物都在执天之行。“化生气”。
《素问.五气运行大论》讲: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
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
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
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
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于天地之门户也。
齐家治国得先修身,近取诸身,格物先格己身,求诸己,体会自己与天地关系的真情实感,相体以诊,观阴阳,察五行,处方药,疗疾患,以修身养性,明心见性,尽天年。知,识,天地阴阳盈缩消长变通之理,方可以言养生与医药,然后再可言盛德与大业。
内圣才能外王。内圣是格物致知,是认识真理,掌握真理,真理即是生命体的生化之理,知时物文理者圣;外王是践行真理并取得成果,收获成功,取得成就,能够参赞化育万物者明,知行合一王。内圣是外王的必要条件,先决条件,没有内圣不可能外王。
修齐治平。修身为先,格物致知为先。格物先格己,近取诸身,求诸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体会自身气血脉动,神色变化,病痛愉悦,以真情实感,来知,来识,天地阴阳盈缩消长变通与自身生化的关系,“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明心见性,“自诚明,之谓教”。先见己性,然后才能够见它物之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内圣是求诸己后,见己性,求诸物后,见物性,是格物致知,是认识真理、掌握真理。外王是践行真理,并取得成就、取得成果、取得收获,有功,有得,有德。穷则独善其身,穷理了性尽命,寿与天齐;达则兼济天下,内圣外王,崇德广业。
来源:华夏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