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协议三国杀:MCP、A2A与ANP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4:31 1

摘要:当我们在手机上滑动APP、在电脑上点击链接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支撑这一切的是HTTP协议构建的互联网骨架。如今,随着人工智能从单一工具进化为能自主决策、协同工作的"智能体"(Agent),一个全新的"智能体互联网"正在酝酿。就像当年HTTP定义了网页的连接规

当我们在手机上滑动APP、在电脑上点击链接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支撑这一切的是HTTP协议构建的互联网骨架。如今,随着人工智能从单一工具进化为能自主决策、协同工作的"智能体"(Agent),一个全新的"智能体互联网"正在酝酿。就像当年HTTP定义了网页的连接规则,智能体之间的通信也需要一套全新的"交通法规"——这便是MCP、A2A、ANP三大协议登场的背景。它们如同三种不同的通信语言,在智能体的世界里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共同勾勒出未来互联网的雏形。

在理解这三种协议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已经有了HTTP和API,智能体还需要新的协议?这就像人类社会的通信进化——从写信到打电话,再到视频通话,不同的交互需求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

传统互联网中,API是应用之间的主要沟通桥梁。比如我们用外卖APP查看天气,本质上是外卖APP通过API调用了气象服务的数据。但API存在天然的局限性:它缺乏统一标准,每个平台的API都自成体系,就像不同国家的人说着各自的方言,沟通成本极高。更关键的是,API是为"人使用电脑"设计的,效率虽高却不够智能,无法满足智能体自主交互的需求。

智能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交互逻辑。想象一下,未来你的个人助手智能体可以直接与餐厅的服务智能体沟通预订、与航空公司的智能体协调航班、与银行的智能体处理支付——这一切都需要智能体之间能够自主"对话"。这种对话不仅需要传递数据,更需要明确身份、理解能力、协商任务、反馈状态,传统的API和HTTP显然无法承载如此复杂的交互场景。

谷歌CEO曾直言,智能体是一种全新的强大交互形态,且在企业端会比消费端更快落地。这意味着未来的互联网将不再是"人-平台-服务"的模式,而是"智能体-智能体"直接连接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协议必须解决三大核心问题: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互联互通、专为AI的思维方式设计、形成行业共识实现标准化。MCP、A2A、ANP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应运而生。

MCP的全称是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nection Protocol),由Anthropic公司主导开发,它的核心定位是"模型的USB-C接口"——让大型语言模型(LLM)能像连接U盘一样轻松对接各种外部工具和数据源。

在实际应用中,MCP的价值无处不在。如果你是开发者,想构建一个AI驱动的集成开发环境(IDE),MCP可以让模型标准化地连接代码仓库、数据库和调试工具;如果你想打造增强型聊天界面,MCP能帮助模型无缝调用谷歌云盘、GitHub、Slack等各类资源。这种连接能力源于MCP的五大核心概念:Root确保服务器安全访问客户端文件,Sampling让服务器借用客户端的AI能力,Prompt实现提示模板与工具的配合,Resource公开可用资源,Tools则列出模型可调用的功能模块。

MCP的工作流程清晰且高效,分为初始化、操作和关闭三个阶段。初始化时,客户端与服务器会协商能力和协议版本;操作阶段进行正常的通信交互;结束时则优雅地终止连接。这种设计让MCP在模型与工具的连接上表现出色,成为当前模型调用外部资源的"事实标准"。但MCP也有明显的短板:它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服务器无法主动连接客户端,且基于OAuth2.1的中心化身份认证,要求智能体必须在对方系统注册账号才能通信——这在数十亿智能体共存的未来,显然会成为效率瓶颈。

A2A协议(Agent to Agent)则把目光聚焦在企业内部的智能体协作上,像是为企业量身定制的"内部通信系统"。它由谷歌云主导,联合了埃森哲、甲骨文、德勤等众多企业合作伙伴,专门解决企业场景中智能体之间的复杂任务协同问题。

A2A的核心是基于任务的交互模式,整个工作流程如同一场精密的项目管理:首先通过目录服务等方式完成代理发现,接着发起能力查询(“你能做什么?”),对方进行能力通告(“我可以做X、Y、Z”),然后发起任务协商、确认接受后执行任务,过程中实时更新进度,最终返回结果并结束任务。这种设计让A2A特别擅长处理复杂的协作场景,比如企业内部的数据分析智能体与报表生成智能体配合完成季度总结,或者供应链智能体与库存智能体协同调整采购计划。

从生态上看,A2A已经形成了以B端企业为主的合作网络,涵盖AI平台、软件服务、IT咨询、数据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但A2A的局限性也十分突出:它没有解决智能体的身份认证问题,需要通过"带外"方式获取身份材料,就像两个陌生人见面需要第三方介绍才能确认身份,无法实现跨平台的自主认证。而且A2A的协议设计耦合度较高,更适合企业内部的封闭环境,难以适应开放的智能体互联网场景。

ANP(Agent Network Protocol)是由国内开源社区主导的协议,它的野心更大——成为智能体互联网时代的HTTP。ANP的愿景是为数十亿智能体构建一个开放、安全、高效的协作网络,让任意两个智能体都能互联互通。

与MCP和A2A相比,ANP的设计更具前瞻性,采用了三层架构:最底层是身份与加密通信层,基于W3C DID(去中心化标识符)技术,让智能体拥有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中间层是元协议层,负责智能体的发现、协商、调试等基础功能;最上层是应用协议层,支撑具体的业务交互。这种架构设计让ANP既保证了安全性,又具备了高度的灵活性。

ANP的身份认证方案堪称革命性。就像电子邮件一样,每个智能体都有自己的DID地址(如did:wba:alice.com:a),无需在对方系统注册就能直接通信。在智能体描述上,ANP采用JSON-LD和schema.org等语义网技术,让智能体能够清晰地"自我介绍",包括基本信息、能力范围和接口规范。而在发现机制上,ANP借鉴了Web站点的技术,通过.well-known URI路径实现主动发现,同时支持智能体主动注册的被动发现,确保任何智能体都能被轻松找到。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ANP展现出强大的适配能力。以酒店预订为例,个人助理智能体可以通过ANP的发现机制找到酒店服务智能体,凭借DID完成身份认证,直接通过协议协商房型、价格,再联动支付智能体完成交易,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这种全流程的自主交互,正是智能体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所在。

将MCP、A2A、ANP放在一起对比,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它们的定位差异,而这些差异恰恰决定了它们在未来互联网中的生存空间。

从解决的核心问题来看,三者形成了明确的分工:MCP专注于"模型-工具"的连接,解决的是智能体"手脚灵活"的问题;A2A聚焦于"企业内智能体"的协作,解决的是组织内部"协同高效"的问题;ANP则瞄准"互联网级智能体"的通信,解决的是全球智能体"互联互通"的问题。这种分工就像城市中的基础设施:MCP是家庭里的插座,A2A是公司内部的局域网,ANP则是连接城市的高速公路。

在技术架构上,三者的设计逻辑截然不同。MCP采用C/S架构,注定了它只能作为智能体的"内部组件",负责连接内部模型与外部工具;A2A和ANP虽都采用P2P架构,但A2A的"灰盒解耦"设计更适合封闭环境的复杂协作,而ANP的"黑盒解耦"则更适应开放互联网的灵活连接。身份认证方案的差异更为关键:MCP的中心化认证适合小规模工具调用,A2A的带外认证依赖人工干预,只有ANP的去中心化DID方案能够支撑数十亿智能体的自主交互。

适用场景的差异则让三者形成了互补而非完全竞争的关系。MCP在模型开发领域已经确立了优势,无论是个人开发者还是企业团队,在需要为模型连接工具时,MCP都是首选;A2A在企业级市场找到了立足点,尤其是在金融、制造等需要复杂协同的行业,A2A的任务管理能力备受青睐;ANP则着眼于未来的智能体互联网,在消费端的个人助理、服务行业的智能客服等场景具有天然优势,同时也能向下适配企业内部的协作需求。

从对行业的影响来看,三者的价值各有侧重。MCP已经成为模型连接工具的事实标准,短期内难以被替代;A2A在企业端的推进可能会与ANP形成一定竞争,但短期内影响力有限;ANP的最大贡献在于让行业开始关注智能体互联网的构建,推动互联网从"平台垄断"回归到"连接本质",这种理念上的革新或许会成为改变行业格局的关键。

三大协议的竞争与发展,本质上是智能体互联网生态的构建过程。根据当前的技术趋势和行业动态,未来的智能体互联网将呈现出三大特征。

首先是形成"AI原生的数据网络"。与当前为人设计的互联网不同,未来的网络将专为AI打造,没有传统的用户界面(UIless),数据以半结构化形式存在,便于智能体快速处理。在这个网络中,ANP将扮演类似HTTP的基础角色,负责智能体的连接与通信;MCP则作为智能体的"内部接口",负责连接模型与工具;A2A则在企业内部继续发挥复杂协作的优势。三者各司其职,共同构成智能体互联网的技术基石。

其次是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当前两者存在明显的割裂:消费互联网聚焦C端用户体验,产业互联网专注B端效率提升。智能体的出现将打破这种界限——个人助理智能体可以直接与企业服务智能体交互,实现从消费需求到产业供给的无缝对接。比如用户的"旅游需求"可以由个人智能体转化为具体指令,直接与航空公司、酒店、景区的服务智能体协商,形成个性化行程,同时将需求数据反馈给旅游产业的调度智能体,优化资源配置。这种融合将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而协议则是实现融合的"翻译官"。

最后是交互流程的全面革新。以电商场景为例,传统的"搜索-浏览-下单-售后"流程将被智能体主导的全新模式取代:搜索智能体负责精准找到目标服务,信用智能体验证双方可信度,支付智能体托管资金保障安全,仲裁智能体处理可能的纠纷。在即时通信领域,人们只需交换智能体的DID,就能让智能体自主完成消息收发、群聊管理等操作。内容分发也将实现智能化,AI创作内容后,由智能体负责通知、推荐和版权管理,读者的智能体则会预先处理内容,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变革的背后,ANP开源社区正在扮演重要的推动角色。这个拥有200多名来自华为、阿里、腾讯等大厂开发者的社区,秉持开放、中立、非商业化的原则,联合互联网协会和W3C等组织,正在推动智能体协议的标准化。这种开放协作的模式,恰恰契合了互联网的本质精神,也让ANP有望成为智能体互联网的基础协议。

从HTTP到智能体协议,互联网的进化本质上是连接方式的进化。MCP、A2A、ANP三大协议的出现,标志着智能体互联网从概念走向现实。它们就像三种不同的"语言":MCP是模型与工具对话的"专业术语",精准高效;A2A是企业智能体协作的"行业黑话",务实严谨;ANP则是全球智能体沟通的"通用语言",开放包容。

在这场协议之争中,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更适应未来的选择。MCP会继续在模型工具连接领域发挥作用,A2A将深耕企业协作市场,而ANP则有望成为智能体互联网的"HTTP"。它们的共存与互补,将共同开启智能体互联网的黎明,让我们离"万物互联"的终极愿景更近一步。

来源:码韵匠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