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一缕微光透过窗棂洒落在书案上。我走到鱼缸边,看见那只小金鱼静静漂浮于水面,眼中失去了往日的灵动。我怔住了,心头涌上一丝隐痛:是不是昨天喂得太多?还是忘了换水?
清晨,一缕微光透过窗棂洒落在书案上。我走到鱼缸边,看见那只小金鱼静静漂浮于水面,眼中失去了往日的灵动。我怔住了,心头涌上一丝隐痛:是不是昨天喂得太多?还是忘了换水?
那一刻,愧疚、怜惜、自责纷至沓来。我望着它,像望着自己某一部分的沉默终结——
是的,那并不只是一条鱼,而是我内在情感的投影。
人们总以为自己在“认知世界”,但真相往往恰好相反:我们从不真正看到外部世界,我们只是在体验自己的投射。
心理学里说,投射是一种无意识的防御机制——我们把内心的情绪、信念、价值观,悄然投映到外部人事物之上。
比如:
当你觉得别人瞧不起你,也许是你心里本就怀疑自己;当你担心在众人面前出丑,可能是你自己早已给“尴尬”下了定义;当你看一件事“非常不合理”,可能是你早就有“必须合理”的执念。我们以为我们在看世界,其实我们只是在看我们自己内心的显影底片。
你或许听过那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坐禅像什么?”
佛印答:“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道:“我看你,倒像一坨屎。”
佛印沉默,苏轼洋洋得意回家说与妹妹。苏小妹听完,只淡淡一笑:
“佛印心中有佛,见人如佛;你心中有秽,眼中皆秽。”
这便是投射的最好注脚。
你见到的,永远只是你自己心中的版本。
你若内心平静,所见皆清风明月;你若内心混沌,处处都是障碍与敌意。
我曾在游乐园看到一群孩子在玩“捞鱼”。
他们的眼中是满满的兴奋与快乐,而我却不由得心生怜悯:这些小金鱼是否感到惊慌?是否正在经受残忍的折腾?
那一瞬间,我对它们心生悲悯,对人类的娱乐心生质疑。
而当它们被我接到家中,安安静静游弋于鱼缸,我又自责起自己对它们是否照顾得当、食量是否适中、环境是否合适。
可反过来思量——它们原本命运或许是塑料袋、污水池,而我不过是让它们在清澈的水里多活了几天,这样也许已是它们小小命数中难得的福分。
这前后两种感受,其实是我心中两个“自我”的拉扯。
一个自责、一个感恩;一个同情、一个质疑。
不是鱼,不是孩子,不是水缸的变化——而是我内在的波动,赋予了世界不同的情绪光影。
当你觉得自己写得不够深刻,可能是因为你内心早已认定“自己不够好”;
当你觉得别人说话让你不舒服,也许是因为你本就在压抑情绪;
当你害怕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其实是因为你心里早就认定“我必须有答案”。
你所怕的,其实早已活在你的心里。
而外界,不过是你内在恐惧的布景。
所以我们才常在不经意间被某句话扎心、被某个眼神刺痛——那不是别人伤你,而是你早已把利刃交给了别人,只等他们轻轻一碰。
我们无法完全阻止“投射”的发生,它是人类生存的机制之一。
但我们可以“觉知”它的存在。
当你能在情绪升起的那一刻,不是立刻回应,而是先问自己一句:
“这真的是因为‘他’吗?还是因为‘我’?”
你就已经破了第一重幻相。
哪怕你还做不到立刻改变,哪怕你依然会生气、委屈、逃避,但你已经不是情绪的奴隶,你开始变得清醒。
你从“反应者”变成了“观察者”,你从“沉溺者”变成了“体验者”。
这,就是觉醒的起点。
我们都活在投射中,那是我们构建世界的方式。
但只有当我们觉知投射,我们才有可能脱离“我以为”的局限,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哪怕只是片刻。
别急着指责这个世界,它只是静静地照出了你是谁。
“无限是你,有限是你的工具。”
——《太傻天书》
看清幻相,才能走向真相。
看见你自己,才是万物的起点。
来源:吴钩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