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中遇到的种种艰难,往往并非外界真实存在,而是内心状态的映照。正如《菜根潭》所言:“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风过竹林,声音随之消散;大雁飞过寒潭,水面不留痕迹。外境来了又去,真正困住人的,是不肯放下的心。心若开阔,万事皆可包容;
人生中遇到的种种艰难,往往并非外界真实存在,而是内心状态的映照。正如《菜根潭》所言:“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风过竹林,声音随之消散;大雁飞过寒潭,水面不留痕迹。外境来了又去,真正困住人的,是不肯放下的心。心若开阔,万事皆可包容;心若狭窄,处处都是障碍。苏轼曾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你是佛。”苏轼却笑言:“我看你像一堆粪。”回家后向苏小妹炫耀,苏小妹却说:“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心中有粪,所见皆粪。”这则故事道出一个真理:你看到的世界,正是你内心的倒影。
一个人若总觉得他人不可理喻,或许正说明自己的胸怀尚需拓展。唐代名将郭子仪功高盖世,却能历经数朝而安然无恙。即便被宦官程元振诬陷,失去兵权,他亦不争不怒,坦然处之。他说:“彼疑我耳,若我争辩,反增嫌隙。”后来吐蕃入侵,朝廷再度起用,他毫不犹豫奔赴前线,毫无怨恨。退敌之后,皇帝愧疚致歉,他只道:“臣子为国效力,本是分内之事。”正因他心量广大,不计得失,方能功成身退,流芳千古。
曾国藩在家书中常劝弟侄:“君子之道,以忠诚为先。”常看他人之过,心便积怨;常省自身之失,心便清明。当一个人不再急于指责外界,而是反躬自省,他的格局便已悄然提升。心静如止水,才能映照万物。清朝张英在得知家人与邻居争地时,写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醒悟,主动退让,邻居亦受感动,各退三尺,成就“六尺巷”的美谈。
胡雪岩经营胡庆余堂,曾遇顾客质疑药材品质。他未争辩,立即退款致歉:“您觉得不好,便是不好。”事后他告诉伙计:“输一场口角,赢一位顾客,何乐不为?”那位顾客深受感动,日后不仅常来,还引荐众多亲友。星云大师说:“肚量如藏金库,愈大愈能聚财。”能容人之言,容人之事,容人之过,方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
弘一法师曾言:“执念如淤泥,越挣扎陷越深。”放下不是逃避,而是智慧的升华。苏轼贬至惠州,仍能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再贬儋州,他视之如故乡,苦中作乐,开化一方。莫言说:“成功的人,往往承受更多委屈。”胡适面对鲁迅的批评,从不还击,反而赞誉其文学成就,甚至暗中助其出版。他在日记中写道:“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宠辱不惊,闲看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云卷云舒。江河因不拒细流而深,山岳因不弃微尘而高。当心不再拘泥于琐碎纷争,眼界自然开阔。生命的坎坷,不是阻碍,而是磨砺心性的良机。当你能一笑置之,便再无难事。心宽一寸,路便宽一丈。厚德载物,源于内心的丰盈与从容。
来源:胖嘟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