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中国科协联合央视总台打造2025年度“典赞・科普中国”特别节目,为重点宣传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案例,并提前预告全国范围内科普月相关系列活动,为首个全国科普月启幕。自举办以来,“典赞・科普中国”持续收获社会各界
点亮未来——“典赞・科普中国”系列报道
“花生院士”张新友: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朋友,与他们结下40年友谊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中国科协联合央视总台打造2025年度“典赞・科普中国”特别节目,为重点宣传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案例,并提前预告全国范围内科普月相关系列活动,为首个全国科普月启幕。自举办以来,“典赞・科普中国”持续收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如今已成为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性品牌活动。
为捕捉科技工作者在知识传播道路上的闪光瞬间,挖掘科学家精神在科研攻关与科普实践中的传承与绽放,《环球时报》特别策划推出点亮未来——“典赞・科普中国”系列报道。通过讲述有温度的人物故事、解读有深度的精神内核,让公众近距离触摸科研的严谨力量,真切感受科普事业的价值温度。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张新友,他详细分享了团队近年来在花生育种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技术创新路径,以及花生产业对国家、民众的重要意义,还道出了深耕科研与科普一线的心得体会。
张新友与花生打了41年交道,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年来,他和团队主要在做两方面的事情,一是培育高油酸花生,二是创新育种技术。
“我们希望把所有的花生,都培养成高油酸类型。”张新友介绍说,高油酸是花生极具价值的性状,不仅富含营养价值,还具备一定保健功能。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细分品种用途,针对不同需求打造专用型花生:为助力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升,培育“高油酸+高含油量”品种 ——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约35%,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关键路径,此类品种能在保持高油酸优势的同时,让有限土地产出更多油脂;针对休闲食品市场,培育“高油酸+高蛋白+低含油量”品种,契合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减少植物油摄入的同时补充优质蛋白;面向鲜食场景(如夏季热销的水煮花生),则研发“高油酸+高含糖量+高白藜芦醇”品种,其中白藜芦醇是优质抗氧化剂,能进一步提升鲜食花生的营养与口感。
“每一类品种的培育,都对应着产业链上的一个需求痛点。” 张新友院士表示,通过专用品种研发,既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也能帮助农户提升花生附加值,推动花生产业链从 “初级种植”向“精深加工” 延伸。在品种创新的同时,张新友团队也在育种技术领域持续攻坚,力求提高传统育种的效率。
除了科研与为产业赋能,张新友也一直重视科普工作。“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在加强自主创新技术研发的同时,将这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朋友,农民非常注重实际,这个群体对一项好的成果和技术,只有了解和掌握,才能将应用转化为生产力。”
多年来,团队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的方式,将先进品种与技术直接引入农村;通过现场培训、亲自指导,让农民亲眼看到成果效果,快速掌握种植技术。张新友院士还与许多农民结下了长达30年、40年的深厚友谊,经常通过电话、书信了解生产情况,“我经常给农民朋友打电话询问,今年的生产情况如何?降雨情况如何?是否存在较大问题?他们有时候也会通过书信和电话的方式和我探讨一些问题。我认为农民朋友身上藏着巨大的智慧,他们的实践经验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还启发了很多重要的科研课题。”张新友表示。
41载春秋,张新友院士与花生的故事仍在继续。从实验室里的基因解析,到田埂间的品种试种,从产业链的价值延伸,到农民丰收的笑脸,他用科技为笔,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