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微死」的我们,如何找回生命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20:15 1

摘要:这是一种生理上还活着,但精神上疲惫和缺乏活力的状态。对周围的事提不起兴趣,也没什么动力,只是「微微地存活一下」。这种麻木的感觉,也被称为「淡淡的死感」。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给自己贴上「活人微死」的标签。

这是一种生理上还活着,但精神上疲惫和缺乏活力的状态。对周围的事提不起兴趣,也没什么动力,只是「微微地存活一下」。这种麻木的感觉,也被称为「淡淡的死感」。

还有人更进一步,直接自称「尸体」,会在暖心的帖子下留下一句淡淡的评论:「感觉尸体暖暖的」,并配上一个骨头架子的表情包。

图源:小红书博主@ 醒醒醒神仔

与「死感」相对的「生命力」,成了我们最需要的复活能量。

在与青年志 Youthology 的一次对谈中,人类学家项飙说起「生命力」一词。它代表一种生理上的能量,而这种能量的消失就是觉得无意义、空洞、没劲,然后抑郁,甚至自杀。

如果我们长久地陷在「活人微死」状态中,要怎么做才能重燃对生活的热情呢?

这里是「咨询师圆桌-简单聊聊」栏目,为当下生活困惑,提供专业的心理学解读。本期我们邀请 4 位简单心理的咨询师聊聊,如何重获生命力,从「淡淡的死感」中恢复过来?

以下是心理咨询师贾馨蕊、王璐瑶、李真、张瑜的自述:

(欢迎点击文章中的咨询师名片,查看她们的预约界面。)

01

近两周,我常常会有一种无意义感。于是,我思考是这因为我最近的生活真的没意义,还是只是一种感觉?

我的答案是,无意义的感觉可能源自身体或心理上的「失序」,也就是边界被突破或侵犯。

这样的失序也与个人特质有关,比如我就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或人的影响,对于边界的扰动更敏感。像是办公环境有了变化(有了同桌,痛失自己的独立空间)、财产物品发生了损害(最近电动车的充电器不知遭了天灾还是人祸,被损坏了),这些都会让我感到失序,让原本的节奏被打乱。

在建立新的节奏之前,可能我都会感到一种「失序」。这种失序让我暂时失去了控制感,因为原属于我的空间出现了新的成员或者元素,我无法忽略这些新的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而无法以我原本的节奏去安排和做事。

当这种秩序感被打破时,我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按什么样的安排和节奏去做,甚至不知道我在哪、我是谁。失控感伴随着焦虑和难过发生,这一切最终的感受就变成了——好没有意义啊。

《 喂!帅哥 》

所以我想,也许无意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时与自主权、掌控感的缺失有关。

无意义这个命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并不是说,我们找到一个意义,就能一劳永逸了。我们找到的意义可能只是暂时有效,等过了一阵子我们又会觉得它无意义了。

所以无意义更像是一种情绪状态或者是身体心理的预警,告诉我们:我现在掌控感有点缺失了,我的聚焦能力被分散了,我现在不知道该聚焦什么东西,有点陷入虚无了。也有可能是之前发生的事情,让我感到边界被突破了,我无法为自己捍卫边界了。

去看到这些,尝试从找答案的怪圈里出来,从无意义里出来。

02

生命力的重建

从一件感兴趣的小事开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淡淡的死感」这种快感缺乏或者情感麻木的状态,如果持续两周以上,那可能是生命正在经历一段抑郁期。

我曾遇到一位抑郁症的来访,她描述过一个梦:一条紫色、带着淤青的小狗,瘦弱、喘息,像被生活重重压过。那是她当时的写照。那段时间,她每天只是机械地吃饭、睡觉,维持着最基本的功能。她笑称,那段日子吃的饭,不叫晚餐或早餐,都叫「生命体征维持饭」。

奇妙的是,当无意义感到达极点时,身体里会生出一丝极微弱的冲动:想去做点什么,不为任何人,也不为任何结果,只是因为活着本身。

她每天在自家小院徒手除草,一天一小时。拔草的动作重复、简单,却像一根细细的线,把她从虚无里一点点拽了出来。

《 森林民宿 》

有次,她跟我说:「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居然在期待那一个小时。不是期待拔完草的成就感,而是期待那个过程本身——泥土的味道,指甲缝里的泥垢,还有那种纯粹的、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的体验,也像是在清理自己。」

坚持了一个月后,她慢慢恢复,甚至不用再用药物作为拐杖。后来她告诉我,每次抑郁来袭,都像一场海啸,起初以为会被彻底吞没。可经历多了,她学会在一浪一浪的冲击中站稳,知道还有下一浪,就稳稳地等它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什么大不了。

生命的韧性,不在于痛苦是否消失,而在于我们能否在一次次跌倒中,学会与它共处,对痛苦的解读能够加深我们对生命认知的厚度。

想要走出「死尸状态」,关键是找到内驱力。

与由奖惩、压力组成的外驱力不同,内驱力往往是由兴趣、价值观、好奇心或对成长的渴望驱动的。比如,画家陈丹青说过,画画这件事情,就是他完全自发的,每天就是有一种动力起来画画,哪怕没有钱拿,哪怕别人拦着,他也要画。这是一种对生命最本质的回应。

普通人保持活力,不必靠轰轰烈烈的大事。从一件微小、自己愿意的事开始,专业上,我们也叫它小步子原理:每天散步十分钟,给花浇水,写下两行字。

当行动不是为了别人看见,而只是回应自己的心,那股生命力就会悄然生长。世界或许不会立刻变好,但你可以为自己守住一片小小的净土。

(文中案例信息经过来访者的同意和授权,也经过咨询师的匿名和修改处理。)

03

从动力学的心理视角来看,「淡淡的死感」其实往往源于主体感的缺失,以及严苛超我的禁锢。

主体感就是一种「我在我身上」的感觉。它多半来自早年「被看见」的体验,比如曾有人认真地对你说:「我看到你难过,也看到你在努力。」这在心理学里叫「镜映」:一个可靠稳定的人,把你的感觉还给你,让你知道自己并不虚空。

当一个人的主体感不够强烈时,ta 的内在体验就像浮萍一样漂浮不定。既没有扎实的自我感受,也很难真正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和欲望。ta的内心容易长出自体空洞感,总需要从别人的表情和评价里去拼凑自己。

我的一个来访者曾说,自己像一枚被卡在生产线上的「产品」。在流水线上被磨去棱角,贴上条形码,成为一个「可流通」的人。别人都说她是好孩子、好伴侣,她却常常感觉自己在关系里、在社会上,像被当成透明人——没有重量、也没有「我」。

在这种状态下,仅仅是维持正常的活着的功能,都会占据大量的能量,如果让自己「活起来」将会充满了未知的挑战。因此,为了维系重要关系或避免自体崩溃,我们启动了压抑、分裂、理智化等防御,让「活的感受」被收起。

就像温尼科特说的「持续地活着(going-on-being)被打断」,于是以「顺从的假自我」代偿,活成「像在活着」的样子。

《 古泷兄弟与四苦八苦 》

久而久之,感受越来越迟钝,情绪难以说清,只剩下身体在大声提醒。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走路的时候一直在忍疼,直到脚底磨出水泡,或是肚子绞痛到必须蜷成一团。

吞噬生命力的还有内在那个过于严苛的惩罚者,它批判着心里每一丝欲望,想休息就是「懒」,想靠近就是「粘人」,想表达就是「矫情」。欲望一冒头就被按下去,整个人就显得没动力,散发出淡淡的死感。

缺乏镜映的人显得空而无力,被严苛超我压抑的人则是紧绷又压抑,两者常会交织在一起。许多来访这样形容自己:人还在运转,心却像被切到省电模式,对「我在不在场」拿不准。

从动力学的角度看,想要从这种状态里走出来,我们需要慢慢重建内在的连接,允许自己去重新感受。

重燃生命力之火,并不是要我们立刻复活成一团火焰,而是先守住一枚小小的炭火。哪怕是很小的行动,比如给自己一个微笑,在安全的关系中尝试表达一次真实的感受,每天给自己三分钟,发一会呆,都是在帮助内在的自我慢慢「回家」。

04

你不是没有生命力

只是还在修复中

我们感受到淡淡的死感,没有动力,可能不是因为懒或意志力问题,而是一种深层的生理性保护策略。

在长期不可控的压力下,你的神经系统自动启动了一种古老的生存模式——「强直性静止」。从神经科学的视角看,这是一种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持续的高压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负责应对危机)过度耗竭,进而引发副交感神经的过度代偿,让你陷入「既无法战斗,也无法恢复」的生理状态。

举个自然界的例子,当小鹿被狮子抓住时,会通过「假死」来节省能量、减少伤害。人类拥有和小鹿一模一样的神经警报系统,小鹿在安全后,会通过颤抖自然释放掉被冻结的能量,而我们发达的「理性大脑」却会阻止这个过程:「不能哭,要坚强。」

这种善意的自我告诫,恰恰中断了本能的释放过程。于是,那些巨大的生存能量,比如恐惧、愤怒、无助,都没有被消化,反而卡在了我们的神经系统里,让我们长期处在「假死」的生存模式中:

▨ 情感麻木:对什么事都好像没感觉,快乐不起来也哭不出来;

▨ 极度疲惫:即使没做什么,也总是觉得很累,没有精力;

▨ 拖延回避:明知道有事要做,但就是无法开始,拒绝社交;

▨ 空虚无意义:觉得一切都没意思,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 古泷兄弟与四苦八苦 》

但不必恐慌,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通过疗愈身体,重置自己的神经系统,生命力就能重新流动。

1. 每天花10分钟做「安全锚定练习」。

重建身体的安全感是一切行动的基础。我们可以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双手握住一个温暖的物件(热杯子、毛绒玩具),闭眼默念「我现在很安全,我可以慢慢放松」,去感受手部的温度与触感。

2. 准备一本身体日记,记录每天的身体感受。

从脚趾开始,慢慢往上扫描:脚趾是否紧绷?脚掌是否冰凉?小腿有没有发麻?不用分析,只需聆听身体的信号。发现不适时,在心里轻轻说「我感受到你了」。

3. 给自己释放的自由。

在安全和接纳的氛围中,允许那些被压抑的生理反应自然发生。

在家中找一个无人打扰的角落,放一首舒缓的音乐,想颤抖时就裹着毯子轻轻颤抖,想哭泣时就抱着枕头哭。也可以站起来慢慢走动,感受身体的晃动。

若不好意思「动」,可以尝试「呼吸释放」:用鼻子深吸4秒,憋气2秒,再用嘴巴慢慢呼6秒,重复5次,感受胸腔里的「堵闷感」慢慢散开。

《 熏制生活 》

4. 记住:你不是完全失去了生命力,你只是还在修复中。

当创伤的能量逐步释放,你的神经系统会重新恢复平衡。你可能会先感受到睡眠变沉、食欲慢慢好转,接着发现自己偶尔会主动想做一件小事(比如浇花、看一段短视频),久违的轻松感会悄悄出现——这些都是生命力在回归的信号。

随着整合的深入,你会重新对生活产生兴趣,自然而然拥有向前走的动力,不再被无力感拖着走。

若你已在这种状态里停留太久,可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一个好的咨询师会为你提供安全且接纳的空间,陪你温柔地唤醒自己。如果还没准备好,也没关系。从每天5分钟身体扫描、难过时允许自己哭5分钟开始。

真正的勇气,不是一直坚强,而是愿意在适当的时候,温柔地面对自己的脆弱。

编辑 崇衫

责编 罗文

封面 《喂!帅哥》

首图 《摇摆少女》

「咨询师圆桌」往期内容

来源:简单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