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难舍故乡情—— “玉溪之子”聂耳与玉溪一中的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9:40 1

摘要:1930年6月19日,聂耳在给他的二哥聂子明的信中写道:“前几天玉溪教育局长上省的时候,他和我谈话了好几次,他约我毕业后准到地方去服务,不是任县督学便是在县中教书,我已经答应了他……现在正式的聘函还没有来,不过,多半会是这样的。”

1928年聂耳加入共青团时的留影。(资料图)

1930年6月19日,聂耳在给他的二哥聂子明的信中写道:“前几天玉溪教育局长上省的时候,他和我谈话了好几次,他约我毕业后准到地方去服务,不是任县督学便是在县中教书,我已经答应了他……现在正式的聘函还没有来,不过,多半会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意外,聂耳将于1930年7月毕业回到玉溪,要么在“县中”(即当时的玉溪县立初级中学,玉溪一中的前身)担任老师,要么在县教育局担任督学。而在那一年,这两家单位同在一栋房子里,教育局在最西边,“县中”在最东边,距离不超过30米。

2025年,恰逢玉溪一中建校百年,笔者经过多方调查、考证,将“玉溪之子”聂耳与玉溪一中之间的几段逸闻“发掘”出来,以飨读者。

1927年聂耳在故乡玉溪的活动

聂耳于1927年农历六月二十三(阳历7月21日)回到了玉溪。两天之后,他在日记里写道:“早饭后,十二时至县立中学校开会——讲演练习会——县长及各机关重要人员未至。自由演说,余稍稍讲演对于本会应怎样发展……”

聂耳参加玉溪青年改进会使用过的会员证。(资料图)

聂耳在日记中提到的“县立中学校”指的是“玉溪县立初级中学”(为叙述方便,以下均称为“玉溪一中”),该校成立于1925年,地址在现在玉溪文庙的北边,整栋建筑共有四进院子,第三进院子是新兴州两级小学(现玉溪第一小学前身),第四进院子是玉溪一中,也就是说,从聂耳家(州城北门街3号)到刚成立两年的玉溪一中并不远,也就500米左右的距离。

聂耳提到的“本会”指的是1927年成立的“玉溪青年改进会”,是由玉溪旅省学会在昆明成立的进步组织。1928年秋更名为“玉溪青年学术研究会”,会址在昆明二纛街(今民生街)玉溪会馆内,负责人为玉溪县人、共青团员李树德,以玉溪旅省学会成员为主,同时吸收县内部分教职员、社会青年、中学生参加,会员一度发展到50余人。

同年,聂耳还在农历七月初八(阳历8月5日)的日记里再次提到了“玉溪青年改进会”和玉溪一中。

也就是说,聂耳在1927年回到玉溪不是偶然的,是有目的、带着“任务”回来的;他两次到玉溪参加“玉溪青年改进会”活动,而这个改进会分部就设在玉溪一中。这也说明聂耳早已和玉溪旅省学会的玉溪同乡打成一片了。

聂耳1929年至1930年在玉溪一中的活动

1927年9月初,聂耳在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高中,加入了由共青团云南省委秘密成立的读书会。1928年8月,聂耳和“玉溪青年改进会”的进步青年回到了玉溪举办“游艺晚会”。

玉溪青年学术研究会会员与玉溪县县长合影。第二排左二为聂耳。(资料图)

玉溪地方史志专家李文彦在《人民音乐家聂耳》一文中就明确地写道:“1928年,他利用暑假,和‘玉溪青年改进会’的会员一起,专程回到家乡,举办游艺晚会,演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女店主》《少奶奶的扇子》等一批新剧。”与此相佐证的,还有聂耳的同伴、玉溪青年改进会成员卢光喜写的《我和聂耳等回玉溪演出的回忆》,文中说:“记得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暑期,我们回玉溪来宣传演出……聂耳和他的朋友赵金宝也来了,他们多半是搞乐器的……”由此可见,聂耳确实于1928年的暑期,和“玉溪青年改进会”的成员一起回到玉溪宣传、演出。

1928年8月,聂耳光荣地成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

1929年春,经过玉溪籍中共党员郑易里和玉溪青年学术研究会(聂耳未参加)的推荐,中共云南临时省委派遣党员范绍文到玉溪一中任教,以教书为目的,秘密开展党的工作,执行党交给的任务。

1930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四,玉溪青年学术研究会在玉溪文庙开展回乡同乐游艺会,共产党员范绍文组织玉溪一中学生积极响应,聂耳也参与组织了此次活动,而新中国成立后任玉溪一中副校长的杨瑢波当年与聂耳同台演出了节目。研究会还在玉溪一中开办平民夜校,举办了玉溪县第一届运动大会。

由于聂耳和范绍文在玉溪一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34年7月两人在上海相遇,聂耳还托他带话给三哥聂叙伦。

另外要补充的是,1929年12月,聂耳、李树德、谢弼晋等,以“玉溪青年学术研究会”的名义,共同创办出版了《玉溪文化》第一期,李树德担任主编;谢弼晋是聂耳在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友,1934年春担任玉溪一中校长。

而聂耳家在北门街的邻居(北门街5号)冯吟堂(冯则泳)则是玉溪一中的美术教师,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是玉溪一中的创校元老之一。

玉溪一中师生祭奠聂耳

1930年,云南昆明进入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大肆搜捕杀害中共地下党员、革命积极分子。聂耳上了“黑名单”,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抓捕,于7月10日被迫离开云南前往上海,到“云丰申庄”商号做店员,自此再也没有回过玉溪。

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遇难。

当年在玉溪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聂耳故居北面曾是新兴州城的护城河,壕沟里的水很清洁,聂耳回玉溪时,最喜欢与伙伴在护城河内游泳。聂耳死后,护城河的水中长出莲花,开得鲜艳、纯洁、高雅,越开越茂盛,后来“荷花池”因此而得名。

黄子方是聂耳的好友,1935年时任玉溪一中教务主任,1937年开始担任校长。他在得知聂耳遇难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噩耗传来天地惊,菡萏怒放迎英魂。”随后,他带领玉溪一中的学生来到聂耳经常游泳的护城河边,用青松枝搭起棚子,祭奠聂耳。这也算是玉溪乃至云南最早的聂耳纪念活动。

《义勇军进行曲》是玉溪一中传唱最久的歌曲

1936年,《义勇军进行曲》刚诞生一年,黄子方就采用《义勇军进行曲》曲谱,重新填词,为玉溪一中创作了第一首校歌。

据杨正藩《追求光明和进步的一生——黄子方传略》一文载:“1936年,乡村师范改为县立中学,校长谢弼晋把黄子方请来担任教导主任。黄子方以《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谱填写了一首校歌的歌词,让学生们演唱。”

由于文中未介绍校歌的歌词内容,加之年代久远,现在已很难找到。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我国由此进入全面抗战阶段。为了激发同学们的抗日救国斗志,玉溪一中教师黄镛在上音乐课时,教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日救亡歌曲。全校师生只要外出活动,都很自觉、认真地高唱抗战歌曲。

20世纪40年代玉溪一中“聂耳合唱团”的团徽,设计者为鲁橹。(资料图)

1948年春,玉溪地下党派遣“民青”成员鲁橹到玉溪一中任音乐教师。为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鲁橹组建了80余人的“聂耳合唱团”。赖乃琛在《回忆玉溪中学“聂耳合唱团”》一文中介绍:“1948年下半年,玉溪中学和玉溪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的师生在玉溪中学举行联欢晚会,由玉溪中学的‘聂耳合唱团’与简师的‘星海合唱团’联合演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整个场面激昂壮观,唱出了玉溪人民的心声。”

1948年7月17日是人民音乐家聂耳逝世13周年纪念日,玉溪一中举办了纪念晚会,由鲁橹讲述了聂耳的生平事迹,充分肯定了聂耳对现代中华民族音乐的贡献和伟大意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代国歌,整个玉溪沸腾了,更加激发了玉溪革命进步人士的昂扬斗志。

1950年1月1日,滇中区人民行政专员公署和玉溪县人民政府同时宣告成立,玉溪一中发动在校学生踊跃参加州城万人集会,庆祝人民政权的诞生。

也就是从那天起,国歌成为玉溪一中师生必学必唱的歌曲!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奏唱国歌是玉溪一中传承聂耳爱国主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最好方式。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