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对派晒配料表:一份咖喱酱含二十余种添加剂,一份保质期十二个月的米饭让网友直呼“这到底是饭还是文物”。
2025年9月,罗永浩一条“西贝用预制菜”的微博把“预制菜是否安全”再次推上热搜。
支持派列数据:杀菌技术成熟、添加剂合规、营养流失不到10%;
反对派晒配料表:一份咖喱酱含二十余种添加剂,一份保质期十二个月的米饭让网友直呼“这到底是饭还是文物”。
就在“有没有害”各执一词时,有人翻出中医文化学者徐文兵的观点——
“预制菜违背天人合一、辨证施食”,强调“现做现吃、应季而食”才是对身体真正的呵护。
此番言论迅速被二次剪辑,播放量破亿,把原本停留在“营养标签”层面的争论,拉回到“长期吃到底会不会暗伤体质”的个体健康视角。
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这个最朴素也最难回答的问题:预制菜,到底对身体有没有害?
一、事件回顾:罗永浩“炮轰”西贝,预制菜争议再升级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称在西贝用餐后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并质疑其高价与品质不符,呼吁国家立法强制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次日回应,坚称“没有一道预制菜”,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侵犯商誉。
随后,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并在直播中展示西贝使用的冷冻海鲈鱼、浓缩鸡汤料包等配料表,指出其含有添加剂、保质期长达18个月,质疑其“现做”说法。
西贝则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承认部分菜品由中央厨房预加工,但强调“非预制菜”定义范畴。
这场争论迅速引发全民对“预制菜”定义、透明度与消费者权益的讨论,成为2025年9月最具热度的公共话题之一。
二、网友翻出徐文兵观点:中医视角下的“预制菜”之思
在这场争论中,不少网友翻出中医文化推广者徐文兵此前对预制菜的发言,认为其观点为当下的消费争议提供了另一种文化视角。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徐文兵曾在谈及预制菜时指出:
“中医认为,做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味追求效率,那必然会失去品质。食物就是要现做现吃,才符合自然规律。而且要吃应季食物,冷冻过的,早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他强调,中医饮食讲究“天人合一”“辨证施食”,即根据个体体质、季节变化、地理环境来选择食材与烹饪方式。而预制菜作为工业化产物,往往忽视了个体差异与自然节律,长期食用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徐文兵观点详解:从“辨证施食”到“天人合一”
1. 辨证施食:饮食应因人而异
徐文兵指出,中医强调“因人施膳”,不同体质的人应吃不同的食物。
例如,体寒者不宜多食生冷,阴虚者应减少辛辣。而预制菜标准化、统一化的生产方式,无法满足个体化健康需求,容易导致“食不对症”。
2. 天人合一:饮食应顺应自然
“应季而食”是中医饮食的重要原则。徐文兵认为,食物应在自然成熟期内食用,才能发挥其最佳营养价值。而预制菜多为冷冻保存,失去了“时令之气”,违背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
3. 饮食文化与家庭关系的削弱
徐文兵还指出,饮食不仅是营养摄入,更是文化与情感的传递。预制菜的普及可能削弱家庭做饭的传统,淡化亲缘关系,导致“家文化”的流失。他批评这是“资本对饮食文化的异化”,呼吁人们重视亲手做饭的意义。
四、预制菜到底能不能吃?
预制菜“能不能吃”成了热搜词条后,超七万网友在央广网投票下留言,态度泾渭分明。
反对派晒出钠含量 400 毫克/100 克的配料表,高呼“高盐高糖是慢性毒药”;
支持派则贴出自己 90℃热水复热、再配生菜的午餐图,称“控量、涮水就能放心吃”。
在一项两千人参与的问卷里,50.98% 的受访者直言“不接受”,理由是“口味单调、蔬菜少”;
但也有 37.5% 的人表示“偶尔吃无妨”,关键看标签是否透明、冷链是否完整。
总结网友观点: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把预制卖出现炒价”的信息差;只要企业标清成分、餐厅提前告知,大多数人愿意把它当作“救急选项”,而非“每日主食”。
五、正能量总结:在效率与健康之间,寻找饮食的平衡之道
徐文兵并未全盘否定预制菜,而是从中医文化角度出发,提醒人们在追求效率与便利的同时,不应忽视食物的本质与身体的真实需求。
他的观点为当下的预制菜争议提供了更深层的文化反思:
尊重自然规律:饮食应顺应四季变化,选择应季食材;
关注个体差异: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食物;
传承饮食文化:亲手做饭不仅是健康选择,更是家庭与文化的纽带;
推动行业透明:消费者有权知情,企业应主动标注食材来源与加工方式。
正如罗永浩所言,他“并不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用预制菜冒充现做菜”的欺骗行为。
而徐文兵的观点则提醒我们:在科技与资本的推动下,饮食可以更高效,但不应背离“以人为本、顺应自然”的健康之道。
结语:
“预制菜到底对身体有没有害?”这场争论注定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
徐文兵给出的启示并非简单站队,而是把问题拉回到每个人自身:
你的体质是否适合高钠、高糖的料包?你是否愿意为一顿应季、现做的饭菜多花半小时?
当行业还在完善标准、更新工艺,我们唯一能掌控的,是把“知情”变成“选择”,把“选择”变成“自律”。
或许,预制菜不会从生活里消失,但我们可以让它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景,而不是成为每日三餐的唯一主角。吃得明白,吃得心安,这才是对自己身体最诚实的回答。
来源:玉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