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中国科协联合央视总台打造2025年度“典赞・科普中国”特别节目,为重点宣传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案例,并提前预告全国范围内科普月相关系列活动,为首个全国科普月启幕。自举办以来,“典赞・科普中国”持续收获社会各界
点亮未来——“典赞・科普中国”系列报道
“花生院士”张新友:中国不仅是花生种植大国,更是生产强国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中国科协联合央视总台打造2025年度“典赞・科普中国”特别节目,为重点宣传具有时代特征、传播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科普案例,并提前预告全国范围内科普月相关系列活动,为首个全国科普月启幕。自举办以来,“典赞・科普中国”持续收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如今已成为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性品牌活动。
为捕捉科技工作者在知识传播道路上的闪光瞬间,挖掘科学家精神在科研攻关与科普实践中的传承与绽放,《环球时报》特别策划推出点亮未来——“典赞・科普中国”系列报道。通过讲述有温度的人物故事、解读有深度的精神内核,让公众近距离触摸科研的严谨力量,真切感受科普事业的价值温度。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张新友,他详细分享了团队近年来在花生育种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技术创新路径,以及花生产业对国家、民众的重要意义,还道出了深耕科研与科普一线的心得体会。
张新友与花生打了41年交道,当被问及花生对国家与民众的实质意义时,张新友从五个维度给出了清晰答案:
其一,保障食用油安全的“主力作物”。张新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中,花生单产水平高、含油量高,单位面积产油量居所有油料作物首位。我国土地资源有限,扩种花生比扩种其他油料作物更能高效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是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的关键抓手。
其二,营养丰富的“健康食材”。花生籽中油脂与蛋白质含量合计约80%,能为人体提供优质能量与营养素,同时还富含白藜芦醇(抗炎、抗衰老)、维生素E等功能成分。尤其是高油酸花生,能选择性降低人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含量,对心脑血管健康有益。
其三,适应性强的“生态作物”。花生抗旱、耐涝能力突出,且作为豆科作物,根部根瘤能固氮,在沙漠地区、旱泊地等新开垦土地上,即便其他作物产量低迷,花生仍能正常生长。这一特性可避免与主粮作物争夺优质耕地,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
其四,全身是宝的“循环作物”。花生秸秆蛋白质含量达13%-14%,是仅次于苜蓿的优质饲料;花生壳也可作为饲料原料或生物质资源。其五,花生的种植效益在大田作物中名列前茅,发展花生有利于农民增收。“花生浑身都是宝,发展花生种植,能促进种养结合、乡村振兴。”
谈及我国花生产业的发展水平,张新友自豪地表示:“我国不仅是花生种植大国,更是生产强国。”张新友列举数据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200万亩以上,约占全球15%,但单产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总产量占全球35%,“我们以15%的面积生产了全球35%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仅是花生种植大国,更是生产强国。”
专家进一步说,在花生研究方面,我国花生育种研究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早熟又高产高油”育种、抗青枯病育种走在世界前列,基因组研究、分子育种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张新友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我国花生品种与栽培技术已在非洲国家展现出良好示范效果,他的团队正积极推动技术“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外交贡献农业科技力量,“技术输出需要严格的审批流程,我们正在稳步推进,希望让中国花生科技惠及更多国家。”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