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期的商业舆论场中,西贝与罗永浩之间的纷争可谓是掀起了惊涛骇浪,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这一场看似因 “预制菜” 而起的口水战,实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商业逻辑、公关策略以及企业家个人性格与决策的碰撞。西贝作为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民族餐饮企业,本应在市场中稳健前行,却在
西贝贾国龙的 “作死” 节奏
一场舆论风暴背后的深度剖析
█天美五星
在近期的商业舆论场中,西贝与罗永浩之间的纷争可谓是掀起了惊涛骇浪,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这一场看似因 “预制菜” 而起的口水战,实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商业逻辑、公关策略以及企业家个人性格与决策的碰撞。西贝作为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民族餐饮企业,本应在市场中稳健前行,却在创始人贾国龙一系列令人费解的操作下,陷入了舆论的泥沼,甚至有走上 “作死” 道路的趋势,这不仅让广大西贝员工忧心忡忡,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企业经营、危机公关等诸多层面的深刻反思。
一、纷争缘起:罗永浩的无心吐槽与西贝的强硬回应
一切的导火索,始于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句无心吐槽。9 月 10 日,罗永浩公开发布微博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这原本只是一位消费者对用餐体验的真实反馈,在如今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这样的声音本也屡见不鲜。但出人意料的是,西贝方面并未选择以平和、妥善的方式来回应这一质疑,而是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下场,开启了一场强硬的 “反击战”。
贾国龙的第一反应便是威胁起诉罗永浩,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来压制这一舆论声音。在他看来,罗永浩的言论缺乏事实依据,对西贝的品牌声誉造成了损害。然而,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这种强硬的 “以诉施压” 姿态,非但没有起到威慑作用,反而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情绪,引发了大众对 “大企业欺负个人” 的反感,使得舆论的天平开始悄然向罗永浩倾斜。西贝随后还公开了罗永浩的消费账单,详细披露了用餐人数、菜品选择、消费金额等私密信息,甚至推出 “罗永浩菜单”。这一行为不仅涉嫌违反《民法典》关于隐私权保护的规定,更打破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任默契,让消费者们开始对西贝的商业道德产生质疑。许多人不禁会想:“今天他们能公开罗永浩的账单,明天会不会公开我的?” 这种信任的崩塌,对于餐饮品牌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其伤害程度远远超过了单一产品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二、自证之殇:开放后厨直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起诉威胁未能奏效,反而引发更大舆论波澜之后,贾国龙为了自证西贝并非如罗永浩所言 “几乎全是预制菜”,做出了一个看似大胆却实则极为冒险的决策 —— 开放全国 370 家门店后厨供参观和直播。这本意是想通过透明化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示西贝菜品的制作过程,以此来消除公众的疑虑,重拾品牌信任。然而,事与愿违,这场本想 “自证清白” 的直播,最终却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成为了西贝舆论危机的 “加速器”。
在直播画面中,诸多让消费者难以接受的场景一一暴露。西贝后厨大量使用保质期长达 18 个月的海鲈鱼、24 个月的羊前腿等预制品。厨师明确介绍鸡汤由复合调味料兑水制成,甚至出现速冻炸茄子等半成品。消费者们原本期待看到的是新鲜食材在大厨手中经过精心烹制,最终成为美味佳肴的过程,然而现实却是看到所谓 “现做”,不过是解冻后简单翻炒;所谓 “新鲜”,可能只是隔夜食材的二次加工。这场直播,不仅没有证明西贝的 “清白”,反而坐实了消费者心中 “预制感强烈” 的印象,让西贝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境地。
从商业逻辑的角度来看,贾国龙此举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他错估了消费者对于 “预制菜” 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他坚持认为,按照国家规定,西贝采用的 “中央厨房预加工 + 门店复热 / 烹饪” 模式,不符合 “预制菜需是‘预包装菜肴’” 的标准,所以西贝没有一道是预制菜。然而,消费者对于 “预制菜” 的认知并非基于专业的学术定义,而是基于他们最直观的感官体验。在消费者心中,只要是 “吃不出锅气”“口感像复热的”“明显不是现场从头制作的”,那就是预制菜。这种专业定义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贾国龙的 “技术流” 辩解显得苍白无力,他的自证行为也在消费者的认知逻辑面前,彻底失去了效力。
三、再掀波澜:贾国龙的失言,让战火重燃
在经历了初期的舆论冲击和后厨直播的翻车之后,西贝本有机会通过诚恳的道歉和切实的整改措施,来平息这场风波,逐渐修复品牌形象。事实上,新华社的文章发出后,罗永浩也发微博表示:“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 我要忙正事了......”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场纷争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贾国龙在 9 月 14 日晚的一番言论,再次将战火点燃,让西贝陷入了更深的舆论漩涡。
贾国龙在某餐饮行业群里发言,他先是承认了自己应对方式有错,而后表态要向胖东来学习,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然而,话锋一转,他却冷不丁地冒出一句:“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但他打醒了我,算变相的帮西贝进步。” 此言一出,舆论瞬间哗然。原本打算 “忙正事” 的罗永浩也被彻底激怒,他直接放出狠话:“好,贾国龙,那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 随后又直言贾国龙是污蔑诽谤,并邀请贾国龙来一次 “公平公众冷静理性” 的对话。
贾国龙的这一番言论,从公关角度来看,无疑是极其愚蠢的。在危机公关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避免情绪化的回应,要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智,以平和的态度来处理问题。然而,贾国龙却在此时被情绪左右,对罗永浩进行了人身攻击,这种行为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让西贝的品牌形象再次遭受重创。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此时的西贝门店营收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贾国龙更应该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重,寻求和解之道,而不是继续挑起争端。他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将西贝推向了更加危险的境地,也让广大西贝员工的努力付诸东流,他们不得不面对因创始人决策失误而带来的经营困境。
四、背后的逻辑剖析:贾国龙的 “执念” 与企业管理困境
纵观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贾国龙一系列令人费解的操作背后,其实隐藏着他个人的 “执念” 以及西贝在企业管理层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从贾国龙个人的角度来看,他有着强烈的 “证明自己正确” 的执念。在他的认知体系中,企业危机如同战场,必须 “正面硬刚”。这种思维源于其多年打造的 “霸道总裁” 人设,在西贝内部管理中,他强调 “决策权必须集中在创始人手中”。这种绝对的权威感使得他在面对罗永浩的质疑时,第一反应不是去调查事情的真相,了解消费者的真实感受,而是凭借自己的判断,选择了强硬对抗的方式。他执着于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认为的 “正确”,用企业标准来对抗公众认知,却忽略了在舆论场中,情感往往战胜理性,消费者更需要的是被尊重和理解的感觉。
在企业管理方面,西贝暴露出了决策链僵化的问题。在此次危机事件中,所有门店的工作人员都是没有准备的。贾国龙一声令下开放全国后厨,却未提前统一话术,也未考虑执行细节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导致各地门店应对失据,反而暴露更多问题。这反映出在西贝的管理体系中,执行层只能机械服从创始人的命令,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也没有人敢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向贾国龙提出不同意见,或者指出他决策中的错误。这种传统企业 “一把手拍板” 的决策模式,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舆论危机时,显得尤为脆弱,无法及时有效地做出正确的应对。
此外,西贝在品牌定位与实际经营之间存在着矛盾。西贝长期以 “新鲜现做” 为宣传点,打造高端餐饮形象,人均消费超百元,给消费者营造了一种高品质、现场制作的用餐期待。然而,在实际经营中,西贝却大量采用中央厨房预制品,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种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在此次事件中被彻底暴露出来,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进而对西贝的品牌信任产生了崩塌。贾国龙在推动西贝发展的过程中,未能有效平衡品牌定位与实际运营策略之间的关系,也是导致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罗永浩的选择:法律武器与舆论监督之间的权衡
面对贾国龙的种种言行,罗永浩目前虽然只是表态,但并没有采取实际的法律行动。从罗永浩的角度来看,他有着自己的考量。一方面,通过持续的舆论发声,他已经成功地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餐饮行业预制菜问题的关注,推动了公众对于餐饮品质、消费者知情权等议题的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价值。他发起的关于预制菜的讨论,促使更多消费者开始关注自己的饮食健康和消费权益,也让餐饮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模式和产品策略。
另一方面,罗永浩也明白,法律诉讼虽然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法律诉讼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即使最终胜诉,也可能无法完全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即推动餐饮行业的变革和西贝的真正整改。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继续通过舆论监督的方式,来促使西贝履行承诺,进行切实的整改。他表示会继续监督西贝,如果西贝未能按照承诺进行调整,他依然会再次发声。这种选择既体现了罗永浩的理性,也显示出他对于推动行业进步的执着。
六、对西贝员工的影响:无辜的受害者,承受企业决策失误的代价?
在这场西贝与罗永浩的纷争中,最无辜的受害者莫过于广大西贝员工。他们每日辛勤工作,为顾客提供服务,为西贝的品牌形象添砖加瓦。然而,由于创始人贾国龙的一系列错误决策,西贝陷入了严重的舆论危机,门店客流量下降,营收大幅减少。这直接导致员工们面临着收入减少、工作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
许多员工可能因为担心企业的未来发展而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还要面对顾客因这场风波而产生的质疑和不满,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西贝员工们的努力和付出,因为企业高层的决策失误而付诸东流,他们成为了这场商业纷争中的牺牲品。这也提醒着企业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利益和感受,因为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只有保障了员工的权益,企业才能够稳定前行。
七、行业启示:危机公关的重要性与企业经营的正确理念
西贝与罗永浩之间的这场纷争,不仅仅是两家企业或个人之间的矛盾,它给整个餐饮行业乃至其他行业都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在危机公关方面,企业必须要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是前所未有的,任何一个小小的负面事件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巨大的舆论风暴。因此,企业在面对危机时,要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反应,以诚恳的态度去面对消费者的质疑,积极倾听他们的声音,而不是选择对抗。同时,企业要学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通过切实的行动来解决问题,重建品牌信任。例如,在此次事件中,如果西贝在一开始就能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回应罗永浩的质疑,积极主动地向消费者解释菜品的制作过程和食材来源,甚至以此为契机,对菜品的制作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那么这场危机很可能就会被化解于无形。
从企业经营理念的层面来看,企业要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确保品牌宣传与实际经营相一致。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消费者的权益和品牌的长期建设。在预制菜逐渐成为餐饮行业趋势的今天,企业应该更加透明地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制作方式和原材料(这点可以向老乡鸡学习),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地消费。同时,企业要注重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通过不断创新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不是仅仅依靠价格和营销手段来吸引顾客。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八、结语:西贝的未来之路在何方?
西贝与罗永浩的这场纷争,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尘埃落定,但西贝所面临的困境已经显而易见。贾国龙的一系列 “作死” 操作,让西贝陷入了品牌信任危机、经营困境以及员工人心惶惶的多重困境之中。对于西贝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是要深刻反思此次事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从企业管理、品牌定位到危机公关等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整改。
贾国龙需要放下自己的 “执念”,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消费者的声音。在企业决策过程中,要建立更加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避免因个人的独断专行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西贝要切实履行承诺,对菜品制作工艺进行调整,提高菜品的品质和新鲜度,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只有这样,西贝才能够走出这场舆论风暴的阴影,重新找回自己在餐饮市场中的立足之地。否则,西贝很可能会在这场危机中逐渐失去消费者的支持,最终走向衰落。而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此次事件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消费过程中要更加关注自己的权益,积极行使监督权,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为我们提供更加优质、健康、诚信的产品和服务。
这场纷争所暴露的问题具有深刻警示意义,不知你对西贝后续整改及餐饮行业发展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一同探讨如何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最后,天美五星还想做一个小调查,做为一个消费者你认为西贝古法戗面馒头21元一个,贵吗?请评论区告诉我!
本文作者:天美五星,系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人,腾讯音乐人、抖音音乐人、文化艺术博主。原深圳市女企业家发展促进会会长助理兼秘书长,原广东省浙江嘉兴商会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大中华张氏企业家俱乐部联盟秘书长、中华张姓祖根地大湾区委员会副秘书长、《网络文学》主编等职。
🤗
WE ♥ CHINA
大家都在看
♥
➤一个家庭走向兴旺的三个征兆,有一个,就很了不起!
➤人生熬得住,才能出众,熬不住,只能出局。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销售!
➤要想成功,必须戒掉这3种底层思维!
➤学会借力,这不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智慧。
➤人,要安静地优秀,悄无声息地变强!
来源:天美新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