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被囚禁,张学良却说这话: “周恩来比蒋介石厉害多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9:55 3

摘要:说起西安事变,这事儿搁在民国那会儿,简直就是一锅沸腾的粥,搅动了整个中国政坛。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头头,本来是蒋介石手下的得力干将,可一转眼就扣了蒋本人,逼着停内战抗日。这事儿办完,他自己倒霉了,被关了五十多年。

说起西安事变,这事儿搁在民国那会儿,简直就是一锅沸腾的粥,搅动了整个中国政坛。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头头,本来是蒋介石手下的得力干将,可一转眼就扣了蒋本人,逼着停内战抗日。这事儿办完,他自己倒霉了,被关了五十多年。

可奇怪的是,在牢里头,他没怨天尤人,反而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周恩来比蒋介石厉害多了。这话听着接地气,却透着股子历史的深沉味儿。张学良这人,出身军阀世家,一辈子风风雨雨,晚年口述历史时还反复强调这点。

张学良这人,1901年出生在辽宁海城,本来是张作霖的少爷,从小就泡在军营里头。父亲张作霖是奉系军阀的扛把子,东北那块地儿基本是他说了算。张学良早年念书不成,1919年进冯德麟的讲武堂,1920年转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学了点军事皮毛。

1922年,他正式入奉军,指挥部队打直奉战争,很快就升上来了。1924年山海关一战,他带队打得有模有样,露了把脸。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火速回奉天接班。

那年12月,他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这步棋走得稳当,让蒋介石对他刮目相看。1930年中原大战,张学良南下帮蒋介石,东北军推进到潼关,帮着灭了阎锡山和冯玉祥的联军。战后他回东北,收拾军政摊子。

可好景不长,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了,日本关东军炸南满路,张学良奉蒋介石命令不抵抗,东北军撤进关内,沈阳一夜丢了。这事儿让他背了黑锅,东北丢了三省,他自己也落得个“非抵抗将军”的骂名。

1933年长城抗战,他指挥东北军在喜峰口挡日本人,部队挖战壕,端刺刀冲锋,多少堵了会儿敌人的路。可蒋介石还是那套调调,攘外必先安内,蒋张关系开始裂缝。

1935年10月,张学良调西北当剿匪副总司令,带东北军入陕,驻西安周边。部队在黄土高原上折腾,士兵扛枪过山路,损兵折将。东北军和红军打了好几仗,损失惨重,张学良的两个师长都阵亡了。这时候,他开始接触中共的抗日主张。

1936年2月,他派人跟红军谈,交换情报,关系缓和了点。4月9日,他自己飞延安肤施,见周恩来。这次见面,两人聊了半天,谈停内战抗日,定下互派联络员、通商的事儿。

张学良还给了红军点银元和法币援助。原来俩人还有层师生缘,周恩来念南开,张学良也受张伯苓影响戒过烟。这层关系拉近了距离,让张学良觉得周恩来这人靠谱。

张学良的思想在这前后变了样。之前他觉得蒋介石能统领全国抗日,可渐渐看清蒋的算盘:剿共为主,日本次要。1936年10月,红军东渡黄河进山西,张学良电令部队别硬碰,只外围巡逻。11月,他又派人去延安商量联合方案。

12月4日,蒋介石飞西安,住华清池,下死命令继续剿共。张学良劝了五天,蒋铁了心不改。12月9日,蒋开会定12月12日总攻陕北红军。张学良急了,这内战打下去,抗日黄花菜都凉了。他跟杨虎城一合计,决定干。

东北军从九一八开始就窝火,西北军也苦哈哈,这俩人一拍即合,就这么促成了西安事变。蒋介石的内战政策,让他看透了国民党那套独裁把戏。周恩来在延安那次接触,让他看到另一种可能:群众路线、民主抗日。

西安事变这事儿,1936年12月12日凌晨爆发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带东北军、西北军包围华清池,扣了蒋介石和陈诚、卫立煌那些中央大员。没开枪,没大乱,就是兵谏,逼蒋停内战抗日。

消息传开,全国哗然。南京那边,何应钦急眼了,调中央军轰炸西安,苏联也掺和进来,怕事儿闹大影响远东。张学良本想和平解决,可蒋被扣后嘴硬,不签字。12月16日,周恩来从延安赶来,代表中共谈判。这一步,成了事变的转折点。

周恩来到西安后,没急着表态,先稳住张学良和杨虎城。分析局势:南京飞机集结洛阳,轰炸在即;苏联建议杀蒋,可中共反对,得和平收场。他协调各方,宋子文、宋美龄飞来,周恩来安排会谈,提出八项主张:停止内战、改组政府、联共抗日。蒋介石裹着伤,勉强签了字。

12月23日,三方敲定,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飞机落地,蒋翻脸就把张学良扣了,杨虎城也被赶出国。这事儿和平解决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开了头,抗日统一战线拉起来。可张学良付了代价,从此软禁。

周恩来在这过程中的作用,张学良看在眼里。事变时,局面乱成一锅粥,张杨部队听命不一,南京派人想趁机除蒋,何应钦野心勃勃。周恩来不光调停,还实际掌控了走向。

他说服张学良放人,确保政治目标落地:蒋答应抗日,不再剿共。红军保留陕北根据地,东北军、西北军改编,合作抗战。这手腕,让张学良服气。西安事变后,东北军一部编入八路军,吕正操他们带队打鬼子,证明了这合作的实效。

张学良兵少弹药少,打不过中央军;杨虎城西北军也疲惫。蒋介石被扣,南京群龙无首,苏联催杀,国内舆论两极。蒋的独裁作风,早让底下人寒心,可他手握大权,野心不小,总想先灭共再抗日。周恩来处理起来,步步为营,既顾全大局,又不让张杨吃亏。

张学良后来回忆,周恩来这人实际,判断准,处置稳。相比蒋介石的刚愎自用,周恩来的群众路线更接地气,能拉拢人心。这评价不是拍马屁,是张学良亲眼见的。

张学良被扣后,先关南京溪口溪畔公馆,1937年2月移浙江奉化雪窦寺,山里头幽闭。1938年安徽黄山,1939年江西萍乡煤矿边上,1940年湖南郴州,1944年贵州修文。1946年转台湾新竹井上温泉,1947年新竹五峰乡桃山村,1949年高雄西子湾,1950年回新竹。

1957年又去西子湾,1960年台北北投复兴岗,自掏腰包建房。1990年才准去美国夏威夷探亲,2001年10月14日在那儿去世,活了100岁。这五十多年,蒋介石父子管得死死的,军统监视,生活单调,就读明史、练书法、听广播。

在这牢笼里,张学良没闲着,反思一辈子。1955年5月9日日记里,他写自己弱点:小时候优裕,权势在手,不懂人间善恶;不爱学问,就凭小聪明;性子急,天真任性。优点呢,良心正,国家大众利益第一,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然早当满洲国皇帝了。

他给自己立座右铭:一生凭道义,无处不新春。这自省劲儿,让人佩服。提到历史人物,他总说,中国现代人里,最佩服周恩来。有才能,有胆识,处理问题一流。这话在台湾说,需要勇气,政治环境对立,可他坚持几十年。

张学良的评价,从不改口。1993年1月15日,日本东京新闻记者佐藤光明访他,92岁的老人直言,周恩来极有才能和大胆,使共产党强大,跟毛泽东并列。但他对毛泽东了解少,不妄评。还说,周恩来伟大、了不起。

相比蒋介石,他批评蒋心里只有自己,后思想像袁世凯,可没那魄力。这对比,透着客观。张学良了解周恩来,延安见过,西安共事过。周恩来的政治智慧,人格魅力,他亲身领教。牢里头,报纸有限,他靠回忆,觉得周恩来那套更靠谱。

张学良强调,西安事变没私心,为国家。事变逼出来的,劝蒋不成,没法子。周恩来一句话刺透他,让他看清方向。晚年90大寿,现场还自评一生,透着股子豁达。赵一荻陪他熬过软禁,俩人1964年结婚,儿子张闾珣晚年探视。他没怨蒋的薄情,就认这道义。

来源:朱竟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