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 跨越山河,从黄海之滨到麦盖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9:57 2

摘要:2024年5月,带着山东法院的嘱托,我跨越万里从黄海之滨抵达唯一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麦盖提县。初到这片土地,干燥的风沙、陌生的语言和迥异的生活习惯让我倍感压力。但当地同事的热情和群众期盼的眼神,让我明白援疆并非“过客”,而是“归人”。

□ 王群

2024年5月,带着山东法院的嘱托,我跨越万里从黄海之滨抵达唯一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麦盖提县。初到这片土地,干燥的风沙、陌生的语言和迥异的生活习惯让我倍感压力。但当地同事的热情和群众期盼的眼神,让我明白援疆并非“过客”,而是“归人”。

彼时的麦盖提法院正面临未结案件数较多、部分指标较落后的阶段性困难时期,审判质效与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之间的矛盾亟待调整。记得在立案大厅,一位维吾尔族大叔拉着我的手,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说:“王院长,我的案子能不能快快地、快快地办一下。”看着他焦急地眼神,我深刻意识到,法治的“种子”需要更高效的灌溉。

身先士卒,积案高效处理。面对问题,在院务会上大家积极发言,分析出质效欠佳的主要原因是疑难复杂案件积压较多,处理不及时,致使全院工作流转不顺畅。作为援疆干部,我吃住在法院,有便利条件。于是,我提出利用零散时间、休息时间召开专业法官会议,提高法官专业会议的频次,得到了大家的全力支持。同时,我主动向党组表态:“有案件需要研讨可以随时联系我,有文书需要阅核可以随时联系我,专业法官会议可随时联系我,我随叫随到。”

就这样,我们利用白天时间开庭、调查取证,利用下班休息时间召开法官会议探讨疑难案件,群策群力寻找办案方法路径。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在2024年6月底,结案效率已经超过地区平均水平,绝大多数指标进入了合理区间。一位年轻法官说:“以前总被疑难复杂案件拖后腿,这个难题解决了,以后再遇到难案,及时上法官专业会议,效率高了,群众满意度也上来了。”

授人以渔,从“输血”到“造血”。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我们召开的每一场法官专业会议,都要求提交书面审理报告和案例检索报告,规范讨论流程,并要求每一位参会人员都要发表意见。起初,年轻的法官怯于发言,我便鼓励他们“法律没有地域之分,没有年龄之差,法官专业会议就是要碰撞火花,你们的思路和发言同样重要,只有在碰撞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平”。

就这样,专业法官会议逐渐成为“智慧碰撞”的平台,经常会有法官在案件讨论并妥善化解后,兴奋地说:“王院长,我按照会议思路和当事人做调解工作,调解成功了。”“王院长,某某案件按照法官会议的思路判决了,当事人不仅没有提起上诉,还主动履行了。”这份成就感,让我看到“授人以渔”的力量。

山海情深,法治架起民族团结桥。在麦盖提县,我深刻体会到“法律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为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少数民族同胞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麦盖提县法院在希依提墩乡10村设立“法官工作室”,以法院驻村工作队为纽带,由驻村书记负责收集群众法律需求,由驻村法官定期提供精准法律服务,既方便了群众,更增进了民族团结。

有一次,维吾尔族大哥的地块喷洒农药,造成相邻三个地块的红枣受药害出现损失,其中两个地块也是维吾尔族的老乡种植,在法官吾守热古·尤力瓦斯的调解下处理完毕。还有一个地块是河南老乡种植的,因为语言沟通障碍,调解两次也没有成功。这一次,法官吾守热古·尤力瓦斯找到我,跟我简述了案情,希望我能帮助做调解工作。我跟河南老乡耐心沟通了一个小时,从法律规定到老乡感情,逐步建立起信任,最终让河南老乡同意了调解方案,当场签订调解协议。双方一笑化干戈,握手言和。维吾尔族大哥用生硬的普通话跟我说:“山东法官,亚克西!”

精彩蝶变,从戈壁荒滩到法治家园。曾经,麦盖提县部分群众法治意识较为淡薄,遇到纠纷习惯性选择私了或通过传统习俗解决,不仅留下隐患,还难以从根本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今,随着“宪法宣传周”“法律进乡村”等各种普法活动的开展,这一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麦盖提法院的普法宣传队伍,深入乡村地头和集市广场,利用“大巴扎”设立咨询点,解答群众遇到的法律问题;组织法治文艺演出,将法律知识融入娱乐节目,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法治熏陶;法治教育也纳入学校日常课程,从娃娃抓起,培养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

在推动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方面,麦盖提县法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麦盖提县是著名的“刀郎之乡”,刀郎文化底蕴深厚。充分发挥刀郎文化底蕴优势,发展沙漠旅游产业是麦盖提县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麦盖提县法院在麦盖提最主要的旅游景点N39景区设立“法官工作室”,及时处理游客纠纷,聚力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如今,刀郎文化旅游节已成为麦盖提一张亮丽的名片,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在法治的引领下麦盖提县正向着更好的未来前进。

归期已至,此心安处是吾乡。援疆的时光如细沙般从指缝中悄然流逝,归期的钟声在不经意间敲响,我的援疆生涯也已结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张笑脸,都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

这段援疆历程,让我更加懂得责任与担当的意义,让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深知,自己绝不是这片土地的过客,我的心早已深深扎根于此。我也将带着这份珍贵的经历,继续在自己的岗位发光发热,把援疆精神传递下去。

援疆一年,我见证了法治如何让新疆更加安定、民族更加团结、人民更加幸福。当山东“法治基因”融入新疆“血脉”,跨越山河的不仅是援助,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生不息。正如那首维吾尔族民歌所唱:“天山青松根连根,鲁疆人民心连心。”这片土地的故事,仍在续写……

(作者单位:日照市岚山区法院)

征稿启事

以文载道,以笔铸魂。为丰富法治文化内涵,展现政法队伍的人文风采,《山东法制报》副刊现面向全省政法系统干警、职工及文学爱好者长期征集文学作品。我们期待用文字记录法治进程中的点滴故事,用笔墨抒写政法人的情怀与担当。

一、征稿主题

1.一线纪实:执法、司法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办案手记或基层故事,体现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

2.政法风采:反映政法干警忠诚履职、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或感人瞬间。

3.法治随想:对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的思考与感悟,体裁可为杂文、评论或散文。

4.文学天地:诗歌、小说、散文等原创文学作品,内容需贴近政法生活或法治主题。

二、投稿方式

邮箱:sdzfwwh@163.com(邮件标题注明“副刊投稿”)

投稿即视为授权本报编辑修改及传播,作者文责自负。

山东法制报编辑部

来源:山东法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