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创新”成为时代最响亮的号角,浙江正涌现一批不一样的企业家。他们不只“会做生意”,更是用科学家的钻劲、工程师的巧思,死磕核心技术。从一枚芯片、一个分子、一段代码,到一台智能设备、一种绿色能源……他们瞄准的,是真正能打、能赢未来的“硬实力”。潮新闻“潮·新质实
潮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当“创新”成为时代最响亮的号角,浙江正涌现一批不一样的企业家。他们不只“会做生意”,更是用科学家的钻劲、工程师的巧思,死磕核心技术。从一枚芯片、一个分子、一段代码,到一台智能设备、一种绿色能源……他们瞄准的,是真正能打、能赢未来的“硬实力”。潮新闻“潮·新质实验室”联合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浙江大学国际校区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推出财经观察栏目《周一晚8点》,化身探宝者,挖掘是谁在默默支撑中国制造的筋骨,解读他们突破的“独门绝技”,追问浙江的创新密码,未来的产业“风向标”又将指向何方。导读
蓝特光学为iPhone提供核心光学器件,立讯精密承担iPhone整机制造。两家中国企业正在"果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否标志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关键转折?
事实上,苹果最新秋季发布会推出的新品背后,有近200家“果链”企业发挥着关键作用,而iPhone Air的极致轻薄设计、AirPods Pro 3的实时健康监测功能,以及iPhone 17 Pro系列的全新VC散热系统,每一项“黑科技”都离不开中国制造商的深度参与。
一台苹果产品集成了诸多硬件和软件系统,苹果公司通过设计、采购、外包生产和市场营销,将全球供应商整合为一个高效协同的产业网络。尽管国际贸易政策推动苹果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度,但印度工厂主要承担组装环节,且良品率偏低,制造成本也普遍较高,核心零部件制造依然在其他地区完成。根据苹果2024年供应商名单,超过半数核心供应商仍来自中国大陆。
这种深度依赖并非偶然。回顾历史,自1998年蒂姆·库克加入苹果后,迅速调整供应链,引入亚洲供应商替代美国本土供应商。2000年,富士康拿下iMac全机型装配订单,首条深圳龙华产线投产,标志着苹果供应链在中国正式生根发芽。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些企业在“果链”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它们是仍停留在单纯的代工环节,还是已完成向苹果核心技术伙伴的蜕变,跻身行业领导者之列?
果链,中国工厂 图源:苹果官网
01蓝特光学:手机8倍变焦背后的嘉兴力量
中国大陆上市企业中有134家“果链”概念企业,这些企业平均成立时间超过21年,总市值达6200多亿美元。它们并非“小厂”,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制造商,绝大多数为“专精特新”企业。以市值Top10企业为例,有6家是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些企业并非普通的代工厂,而是在各自细分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企业。
图表由专栏整理制作
当你用智能手机拍摄远景时,让你能够实现8倍光学变焦的关键部件,是一个仅有几毫米的微棱镜。而全球头部手机厂商的这一核心零部件,很可能都来自浙江嘉兴的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蓝特光学。
1995年,蓝特光学最初是一家专做光学镀膜和棱镜加工的小厂。2014年成功组建光学镜头生产线。而到了 2017 年,更大的转机正式到来,公司开发的长条棱镜产品通过国际传感器巨头AMS认证,被应用于苹果iPhone的3D结构光人脸识别模组。这一“间接合作”改写了公司命运:当年营收同比增长超145%,苹果从此成为其重要合作伙伴。
到2023年,蓝特光学的微棱镜产品已应用于iPhone 15 Pro Max的潜望式摄像头,来自苹果的业务收入占比超过40%。
技术壁垒是蓝特光学的护城河。公司掌握超高精度玻璃坯体加工、超高效大批量胶合切割等核心技术,能将微棱镜产品尺寸公差控制在0.01mm以内,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直径的六分之一。正是这种极致精度,让蓝特光学精准抓住了智能手机潜望式摄像头兴起的市场机遇。2024年,微棱镜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六成。
在与全球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中,蓝特光学敏锐捕捉到了AR等新兴技术趋势,早在2014年就前瞻性地切入AR光波导技术。同时,单一客户依赖的结构性风险也推动公司积极拓展车载激光雷达等新领域,寻求增长的多元化。
从镀膜小厂到跨越消费电子、AR、车载三大赛道的光学企业,蓝特光学的蜕变展现了新一代制造企业的真实面貌:技术密集、专业细分、全球配套,而非传统印象中的简单代工。
02立讯精密:与凤同飞,必出俊鸟
如果说蓝特光学展现了 “果链” 企业的精密制造能力,那么立讯精密则诠释了另一种成长路径,作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它通过深度绑定核心客户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家2004年成立的企业,从为富士康代工起步,如今年营收已接近2700亿元,14年间实现了近270倍的增长。
用董事长王来春的话说就是,“与凤同飞,必出俊鸟”。立讯精密最早专注连接器业务,2010年上市时年营收仅10亿元左右,在业绩遇到增长瓶颈后,企业开始了一系列关键性收购。2011年后,通过收购昆山联滔电子等企业,立讯成功切入苹果供应链,从最初的连接器单一零件代工,逐步进入iPhone整机组装,成为苹果全链条供应商。
这种深度拥抱的效果有多明显?根据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立讯如今70%以上的营收都来自一个大客户(苹果)。但这并非简单的依赖关系,而是在与顶级客户的合作中不断强化自身技术实力。最明显的例子是AI业务,随着苹果加速AI战略布局,立讯深度参与iPhone、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全品类AI产品开发,不仅订单量大幅增长,技术含量和利润率也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立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据企业年报,2022-2024年研发投入累计超250亿元,发明专利达1603项,这种技术积累让其获得了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强大整合能力和快速响应优势。
当然,立讯并未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对汽车智能化这个万亿级市场,立讯的选择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国内市场需求的深度洞察。随着国内车企加速推进L2+辅助驾驶功能,今年前两个月渗透率已超过60%,汽车正从传统的机械产品向智能终端转变。这种变化带来的是汽车电子化程度的大幅提升,由于这对连接器的精密度、可靠性要求与消费电子领域高度相似,这让立讯20多年的技术积累有了新的应用场景。而消费电子领域积累对的成本控制和快速响应能力,恰恰是汽车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通过并购德国百年线束厂商Leoni,立讯不仅获得了进入汽车供应链的入场券,且整合了全球产能与客户资源。2024年其汽车业务营收已达138亿元,同比增长近五成。值得注意的是,立讯瞄准的正是被泰科、安费诺等外资巨头主导的国内汽车高速连接器市场。凭借制造经验和成本优势,立讯正在这个高价值市场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力争成为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头部玩家。
立讯精密智能车间图源:立讯精密官网
从蓝特光学的0.01mm精度微棱镜,到立讯精密的全链条技术整合,我们看到的是果链企业本质的改变。它们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代工厂,而是具备核心技术能力、全球整合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的技术驱动型企业。但中国供应链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如果说苹果塑造了追求极致工艺的“果链”,那么小米则孵化出了另一种生态:“米链”。同样深耕中国制造,小米生态链企业走出了怎样的发展路径?与专注精密制造的“果链”相比,“米链”又呈现出哪些不同的特征?欢迎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SCW:How Apple Handles its China-Dependent Supply Chain Amid Global Tensions.
澎湃新闻:苹果iPhone17发布,中国依然扮演“果链”关键角色;
36氪:全球硬件大爆款,生于中国|深氪;
投研邦:立讯精密,拥抱苹果!
国信证券:苹果产业链框架报告:定义产品,也定义效率;
华鑫证券:消费电子行业动态研究报告:2025年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跟踪,看好果链中长线投资机会;
蓝特光学年报、企业官网、公众号等;
立讯精密年报、企业官网、公众号等;
苹果官网、媒体号等。
出品
潮新闻“潮·新质实验室”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
浙江大学国际校区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 IHC )
支持单位:
浙江核新同花顺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同花顺:300033)
浙江有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文稿:雷李楠,相渊
监制:雷李楠,杨业;策划:王静,周夏林
主编:雷李楠,杨业;副主编:沈莉,陈槭丽莎
执行主编:相渊,张琼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