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报》|湖北十堰:“静音井盖”绘就城市“脚下风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9:13 1

摘要:城市脉动,始于足下。街头巷尾的窨井盖如同城市的“纽扣”,维系着地下管网畅通,更关乎市民出行的安全与舒适。这块方寸之地,是城市管理精细度的“试金石”,也是市民感知城市温度的“晴雨表”。然而,沉降、破损、移位、异响等问题,曾让这些“纽扣”成为困扰市民的“脚下之忧”

城市脉动,始于足下。街头巷尾的窨井盖如同城市的“纽扣”,维系着地下管网畅通,更关乎市民出行的安全与舒适。这块方寸之地,是城市管理精细度的“试金石”,也是市民感知城市温度的“晴雨表”。然而,沉降、破损、移位、异响等问题,曾让这些“纽扣”成为困扰市民的“脚下之忧”,潜藏安全风险。如何化“痛点”为“亮点”,变“隐患点”为“风景线”?在湖北省十堰市,一场由市人大代表持续建言、市人大常委会全力督办、市政府相关部门聚力攻坚的窨井盖治理“升级战”全面展开,如今已结出硕果。车轮平稳碾过新井盖带来的那份宁静与安心,已成为市民日常新体验;承载着城市印记的文化井盖,无声守护万千脚步,点亮“脚下风景”,诉说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温度。

代表建言直击城市精细化管理短板

人大“亮剑”确保办理成效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以前开车压过井盖,那‘咣当’一声,让人心都跟着颤一下!尤其是雨天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格外刺耳。”在十堰市北京中路开了十几年出租车的刘师傅,对曾经的“井盖交响曲”记忆犹新,“有些路段井盖密集,一路开过去,就跟敲鼓似的,乘客抱怨,我们听着也心烦。”

在重庆路经营便利店的李老板对此深有同感:“店门口那个井盖,一到下雨天或者有重车经过,就‘咣当、咣当’响个不停,跟装了个闹铃似的。”恼人噪音不仅扰民,更拉低了城市环境品质。

更令人担忧的是安全问题。市民王女士就曾有过惊险经历:“有一次晚上散步,光线不太好,没注意脚下,一脚踩到松动的井盖边缘,差点崴了脚。要是老人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沉降、移位、破损的井盖,如同道路上的“隐形陷阱”,威胁着行人、车辆的安全。

这些“脚下之忧”,引起十堰市人大代表王迎鑫高度关注,他在日常走访和调研中不断收集市民对井盖问题的意见和想法:“看似细小琐碎的问题,却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出行安全和生活体验,是城市管理不可或缺的‘里子工程’。”王迎鑫深感责任重大。他连续三年在人代会期间提交相关建议,2023年提出《关于解决窨井盖噪音扰民问题的建议》,2024年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窨井盖管理工作的建议》,2025年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区窨井盖管理工作的建议》,言辞恳切,直击要害。建议中提出,当前城区部分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窨井盖存在破损、沉降、移位、噪音扰民等问题,不仅影响市容,更存在安全隐患;建议对城区窨井盖全面普查登记,建立信息化管理台账;推广安装消音减震垫圈,根治噪音;明确权属,压实责任,建立快速响应维修和长效监管机制。

代表建言承载着厚重的民生期盼,精准切中城市精细化管理短板。十堰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围绕建议办理工作开启高强度、深介入监督模式。

小井盖,大民生。代表连续三年聚焦同一问题,足见其重要与紧迫,也反映前期治理不足,必须下大力气,动真碰硬,彻底解决。十堰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迅速行动,精准交办:明确由市城管执法委牵头,协调住建、经信、相关管线单位及属地政府合力攻坚,要求承办单位制定详实办理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监督触角随即直插一线。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先后4次组织人大代表及建议承办单位深入北京路、江苏路、重庆路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路段及背街小巷,实地勘察问题井盖,倾听居民、商户、司机诉求,掌握大量一手资料,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面对建议办理过程中暴露出的“多头管理、权责不清”“资金保障不足”“新技术应用滞后”“长效监管乏力”等深层次难点堵点,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组织召开专题督办会,与承办单位负责人、基层管理者和人大代表面对面沟通,提出“打破部门壁垒,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推广‘四防’井盖等新工艺”“将智慧化管理作为必选项”等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督办意见,有力推动建议办理从“答复满意”向“结果满意”“群众满意”转变,确保办理成效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一场窨井盖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展开

筑牢安全防线的同时打造独特人文微景观

面对人大代表的持续推动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强力监督护航,承办单位市城管执法委深感责任重大,将建议办理视为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回应民生关切的重大契机和必须完成好的政治任务。

“代表的关注,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和莫大信任。必须以‘绣花’功夫,把这件事关市民‘脚下安全’和‘耳畔宁静’的实事办好、办实。”十堰市城管执法委迅速组建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推动窨井盖整治行动向纵深发展,一场聚焦“脚下安全”与“城市静音”的窨井盖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展开。市城管执法委牵头,精心谋划,多措并举,推动治理工作走向深入。

治理的第一步是摸清底数、明晰权责。工作专班对城区公共区域内设置的污水、供水、电力、雨水、燃气、热力、移动、联通、电信、广电、治安监控、综合管廊等窨井盖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登记。在此基础上,创新建立“一井一档”电子化管理台账,为每座井盖赋予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详细记录井盖的位置、材质、权属等关键信息,实现问题井盖快速精准溯源,维修效率提升50%以上,彻底扭转以往“发现难、找主难、维修慢”的被动局面,为精准治理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针对代表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噪音扰民和沉降移位安全隐患,硬件升级成为治理的核心突破口。十堰市大力推广采用集“防盗、防坠落、防沉降、防异响”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球墨铸铁井盖。这些新井盖边缘加装柔性防震胶条,表面进行特殊防滑处理,有效终结困扰市民多年的“噪音交响曲”和“跷跷板”隐患。目前,近3000座新型“四防”井盖已在北京北路、浙江路、重庆路、白浪路等8条城市主干道陆续“安家落户”,市民刘师傅和李老板口中的“咣当”声,在这些路段已成历史。

在筑牢安全防线的同时,治理也同步融入文化温度。在北京路、江苏路、人民路等城市窗口路段和重点区域,首批400余套承载着十堰独特文化基因的精美井盖惊艳亮相。武当仙山的云雾缭绕,汉江碧水的波光潋滟,以及东风汽车的标志性徽标——这些最能代表十堰“三张名片”(仙山、秀水、汽车城)的核心元素,通过浮雕工艺,生动地呈现在井盖之上。原本普通的市政设施,由此化身为传播城市形象、讲述十堰故事的独特微景观,为繁华街道增添了一道蕴含人文气息的流动风景。

2025年6月,在治理初见成效后,十堰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开展建议办理“回头看”,重点检查新更换井盖的使用效果、文化井盖的维护状况以及背街小巷的覆盖进度。据了解,为确保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长效持久,一套高效、闭环的管理机制同步构建并不断完善:组建专业抢修队24小时值守,针对异响、破损问题2小时内响应;开发窨井盖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案件派发、处置、验收线上闭环;压实权属单位责任,将井盖管护纳入市政考核体系。同时,积极鼓励市民通过“12345”热线等渠道举报问题井盖,营造全民监督、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让守护“脚下安全”成为社会共识。

治理成果令人鼓舞但远未抵达终点

代表呼吁改造提升和长效管理向城市“末梢”延伸

功在细微,暖在民心。

如今,驱车行驶在十堰焕然一新的主干道上,车轮平稳碾过新井盖带来的那份宁静与安心,已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新体验。

“现在开车心里踏实多了,噪音没了,乘客坐得舒服,我们心情也好。”刘师傅笑容满面。

李老板店门口也清静了不少:“‘闹铃’拆了,生意都变红火了。”

最让王女士欣慰的是,家门口松动的井盖换成了带防震胶条的新井盖:“晚上散步再也不用担惊受怕。”

那些承载着武当、汉水、车城印记的文化井盖,不仅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更成为市民和游客眼中一道亮丽的城市微景观,无声地守护着万千脚步,点亮了城市的“脚下风景”,传递着城市管理的温度、文化的厚度与创新的活力。

2025年7月,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又一次组织人大代表视察窨井盖安全管理及日常维护情况。

看到自己的呼吁从“纸面建议”一步步落地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实景”,转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安全感、宁静感与幸福感,王迎鑫倍感欣慰,但也深知肩头的责任并未减轻:“井盖治理是城市管理的‘小切口’,更是提升城市品质、彰显治理温度、守护民生幸福的‘大文章’。消除‘咣当’声、筑牢‘安全线’的一小步,是城市迈向更安全、更舒适、更有魅力的一大步。”王迎鑫表示,治理成果虽令人鼓舞,但远未抵达终点,今后将持续关注三个方面:一是长效机制的运行效能。智慧平台是否真正发挥“千里眼”“顺风耳”作用?闭环管理是否高效顺畅?考核“指挥棒”是否真正撬动各方责任落实?这些都需要持续跟踪监督,确保机制不空转、效果不滑坡。二是治理成果向城市“末梢”的延伸覆盖。主干道治理好了,但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等区域的井盖问题可能依然存在,这是下一步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要推动改造提升和长效管理同步向这些“毛细血管”延伸,让安全与宁静公平惠及千家万户。三是文化内涵的深化拓展。现有文化井盖是个良好开端,未来能否结合街区特色、历史典故设计多元主题?能否探索更环保耐久的工艺?能否建立文化井盖的定期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其长久焕发光彩?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和实践。

王迎鑫郑重承诺:“我将继续认真履行职责,密切联系群众,持续关注深化治理和长效管理机制运行效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精心守护好市民的‘每一步安全’和‘身边的每一处风景’,让车城十堰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龚华香 徐钰棪)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