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初期,没有三纲五常,婚育都很自由,不少人知母不知父,只能随母姓。
孩子随父姓,可为什么“姓”字有个女字旁?
其实,姓最初是随母亲的。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初期,没有三纲五常,婚育都很自由,不少人知母不知父,只能随母姓。
“姓”字拆开,就是女生——哪个女人生的就随哪个女人的姓,天经地义!
那时女性地位高,随母姓大家也觉得理所当然。
所以,早期的姓大多带有女字旁,例如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又说妊)。
黄帝和周王室姓姬,著名的周公大叫姬旦;炎帝姓姜,秦始皇姓赢名政。
当然,上古大姓未必都有女字部。
商朝王族姓子,纣王本名子受。《芈月传》热播后,大家都晓得楚王室姓芈。
“姓”最实用的功能,就是避免近亲结婚。古人认为“同姓相亲,其生不蕃”,就是同姓的人结婚后代不会兴旺。
姑表的林黛玉和姨表的薛宝钗,与贾宝玉都不同姓
你可能会说,山东的张大强与广东的张小英,可能五百年前都不是一家。
但在古代,尤其早期,人少还不太流动,一个区域姓李的绕几道弯都是亲戚,姓王的大多沾点亲带点故,同姓结婚真的有风险。
为什么姓后来随了父亲?其实,随父的不是姓,而是氏。只是后来姓与氏合二为一了。
随着男性地位的提高,以及人口增多和活动范围加大,有身份的男人,会给自己加个氏。
氏来源于官位、职业、封地等。姓司空、司马、司徒的,祖上肯定当过这类大官。屈原家族属于芈姓王族,但以屈为氏。
小时翻《千字姓》,惊诧于竟有姓“宰父”的,难道他们有杀爹的家风?
很久后我才知道,“宰”指官职,大到宰相小到打理杂事的高级家奴。而父,并非父亲,而是“始也”。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不姓孔也不复姓叔梁,他其实姓子,商王后裔,是纣王十八杆子能打着的亲戚。
叔梁是他的字,纥是名。
孔子祖上荣耀,但早已没落,没有固定的氏。为了展示地位,他一口气倒到家族最后一个显赫人物、六世先祖孔父嘉那里。
孔父嘉也姓子,孔父是字,嘉是名,与叔梁纥这个称呼一个路数。
孔子把“孔父”中的“孔”做了氏,从此固定下来,有了传承至今的孔氏家族。
他为什么只用“孔”而不用“孔父”,据说因为“父”字用得太多,俗了。
总之,姓代表母系血统,氏是男人在姓之下为展示身份地位而起的。
后来父权盖过母权,姓与氏就合二为一,都归于男性或说父系之下。
来源:一只梦想远行的老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