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牍”徽州 | 第十六期 历史悠久的徽州商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9:38 3

摘要:在黄山市黟县和歙县档案馆中,静静存放着几本不起眼的簿册,它们尺寸小巧,却记载了百年前徽州商人为生计奔忙、为同乡情谊凝聚的故事。

在黄山市黟县和歙县档案馆中,静静存放着几本不起眼的簿册,它们尺寸小巧,却记载了百年前徽州商人为生计奔忙、为同乡情谊凝聚的故事。

这些簿册既是当时规则的载体,也是徽州商人之间联系的纽带,见证了徽州商业精神在动荡岁月中的传承与延续。

同乡会里的暖意

徽州素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传统,这让徽州游子遍布全国。1924年上海,在当时国民政府的严密管理下,一本小巧的《歙县旅沪同乡会第一届报告书》应运而生。

歙县旅沪同乡会第一届报告书

开篇的“本会启事”读来如家书般亲切:

“会员诸公倘未收到本报函索即寄”——生怕哪位同乡落了单;

“会员住址如有迁移请即通知本会”——漂泊在外,地址就建立联系的指望。

简短的提醒,道出了同乡会存在的初衷,即互相联络、互相帮助。

这份温暖并非仅靠热情维系,更有官方的要求与严谨的制度作为基石。其议事规则便可见一斑,开会须四分之一以上会员到场,决议需多数同意;提议事情得有三人发起、五人附议,还得写成正式议案。这份对程序的尊重,确保了每位成员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让集体的决策更有分量。

翻开报告书的会员名录,306个名字整齐排列。他们是1923年春天同乡会成立时,首批凝聚力量、共同寻求依靠的歙县人。这一个个名字,正是这个温暖而有序的“异乡之家”最坚实的注脚。

百年乡情的沉淀

若论乡谊的深厚根基,1927年北京歙县会馆编订的《旅京歙县同乡录》堪称一部活的历史。它所依托的北京歙县会馆,自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便屹立在菜市口中街,成为徽州士子赶考的驿站、商人议事的中心。到了清代,更添置义地安葬逝者,设立义庄救济困顿的同乡商人。这份同乡录,正是这份绵延数百年乡情的结晶。

旅京歙县同乡录

经学大师、歙县人吴承仕为同乡录撰写的序言,深刻地点明了编纂的意义。他感慨于时代变迁,一些旅京徽商后代已“与土著无异”,求学的子弟也渐渐淡忘了家乡先辈朴实坚韧的精神。因此,他期望这份名录能“兴起其乡里之情,俾无忘老成之德”——唤醒游子心中的乡土根脉,铭记先人的品德。

这份名录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旅京徽州商人群像,如61岁的方光维,是茶叶商会的书记,已在京40余年;60岁的方广寿,是景春茶号的经理,在京50余载……一个个名字、一行行记录(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原籍、居京年数),细致地勾勒出这个群体的轮廓与生计状况,为后人了解徽商在京打拼的实况提供了最真切的注脚。

黟县商会的“规矩方圆”

1945年的《安徽省黟县商会章程》,一本厚约5毫米的小册子,却承载着规划商业秩序的宏伟蓝图。章程的制定,既是徽商互助需求的体现,也是当时国民政府加强工商业控制的强制要求。

安徽省黟县商会章程

章程开宗明义,商会扎根黟县,总部设在县城中北街。最显务实的是其预见性——章程第四条写明,若遇“特殊情形”,经会员大会之议决,可在别处设立分事务所,而执行分所事务的,并非另设冗员,而是直接由“居住或营业于分事务所区域内”的本会职员担任。这份就地取材的灵活,正是徽商应对时艰的智慧缩影。

章程里,商会的职责写得清清楚楚,深深嵌入商人的日常生活。当纠纷产生,商会负责“调处及公断”,成为大家信赖的“民间法庭”;它致力于“议工商业之改良及发展”,目光投向长远;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计划“设办商品陈列商业学校”,旨在培育人才、传播商情。从会员如何入会出会,到职员如何议事、会费如何管理,章程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维系着一个有序、互助、有担当的商业共同体。

这三份来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簿册,虽然看似薄,分量却重。它们共同诉说着徽州商人群体最核心的特质:在商言商,离不开精心的组织与规则;离乡背井,却割不断血脉相连的乡情互助。无论走多远,他们心中总有一份对故土文化与精神传承的珍视与呼唤。这些泛黄的纸页,正是徽州商帮纵横四海、情系桑梓的生动见证。

如果您对徽州文书感兴趣,可实地参观《千年“徽”煌——徽州历史档案联展》,近距离感受古徽州千年文书档案的魅力。地址:屯溪区社屋前路1-1号 黄山市档案展览中心5楼。预约电话:2676466。

作者:李晓洁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程红妹

二审:王翠竹

终审:殷化全

来源:黄山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