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序流转,岁月沉香。晨光拂过桐乡石门湾的枕水街巷,我们一起回忆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的艺术足迹,他以漫画为灵笔勾勒人间百态,他以散文为清墨书写生命哲思,在现代中国文化长卷上,绘就了独树一帜的精神图景。
时序流转,岁月沉香。晨光拂过桐乡石门湾的枕水街巷,我们一起回忆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的艺术足迹,他以漫画为灵笔勾勒人间百态,他以散文为清墨书写生命哲思,在现代中国文化长卷上,绘就了独树一帜的精神图景。
他的笔触间,藏着孩童的澄澈眼眸、人间的温厚烟火,更漾着对故乡最深沉的眷恋。这份源于生活的温柔与真诚,正是子恺先生穿越半世纪依然动人的底色。
桐乡,这片孕育他艺术生命的土地,始终以赤子之心守护着这份珍贵遗产。如今,子恺精神早已如石门湾的运河碧波,在新时代的河床里生生不息,既流淌着先生“山高水长”的风骨,也激荡出绵长深厚的文化回响。
艺海长歌,从石门湾走出的文化巨匠
1898年的深秋,石门湾的丰氏老宅里,一声婴啼为这个书香世家添了新韵,他就是后来以“子恺”之名享誉文坛艺苑的丰润。彼时的石门湾,大运河的水波映着白墙黛瓦,染坊的青布在风中轻扬,父亲丰璜的私塾里,经典著作的诵读声与窗外的乌桕叶声交织——这便是丰子恺最早的生命底色。
△丰子恺年幼时与姑母丰黹红合影,这也是丰子恺留下的最早的照片
九岁时父亲离世,母亲钟云芳以染坊营生撑起家门,却从未耽误丰子恺的学业,那份“宁可省衣节食,也要供儿读书”的坚韧,悄然刻进了他的性格里。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时光,成为丰子恺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折。在这里,他邂逅恩师李叔同,恩师将西方美术的透视法、音乐的和声理论与中国传统诗词书画相融合,为他打开艺术新窗。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弘一法师,临别赠言“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更成了他毕生奉行的艺术信条。
1921年,怀揣对艺术的执着,丰子恺东渡日本,在东京街头偶然邂逅竹久梦二的漫画——那些线条简约却饱含温情、将日常化作诗意的作品,如清茶回甘,让他豁然开朗,“以小见大、以浅喻深”的创作理念,自此成为子恺漫画的核心特质。
归国后,丰子恺在沪浙等地任教,与友人创办立达学园,播撒艺术火种。1925年,《文学周报》以“子恺漫画”为题刊发其作品,“漫画”一词自此在中国文艺界定名。
《子恺漫画》第一集出版时,朱自清作序称其“画出了我们心里的话”,画中《瞻瞻底车》的童真、《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的憨态、《村学校的音乐课》的淳朴,皆是他对生活的细腻洞察与对人性的温柔体察。
1933年,丰子恺重返魂牵梦绕的石门湾,用六千稿费建起亲手设计的“缘缘堂”,一砖一瓦地筑起母亲未竟的心愿。
这座“高大、轩敞、明爽”的宅院,白墙黑瓦映着芭蕉石榴,书房两万册藏书散发墨香,也成为他创作的“黄金之地”。他利用堂内一二万册各类藏书,在这安谧宁静的氛围中勤奋著述,写下《缘缘堂随笔》,绘就《护生画集》前两集,与弘一法师以“画”传“仁”,传递慈悲之心。
但这份安稳在1937年深秋戛然而止。时年11月6日下午,石门湾遭遇日机轰炸,其中一枚炸弹便落在缘缘堂后门外不远处。丰子恺一家被迫辞别缘缘堂,开始了长达九年的流离生活。
逃亡中的丰子恺听闻缘缘堂被炮火夷为平地时悲愤万分,他在《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中写道:“你虽已化为灰烬,而我的灵魂中已刻下你的模样,待河山光复,我必在废墟上为你招魂。”
△1937年春丰子恺在缘缘堂二楼书房作画
1975年9月15日,这位艺术巨匠在上海辞世,临终仍念着故乡石门湾:“我想回去看看,看看缘缘堂的月光”。
1985年,桐乡市政府与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广洽法师携手捐资,在石门镇棉纱弄的旧址上重新修建了缘缘堂。而在1998年,丰子恺纪念馆又增设了丰子恺漫画馆,与缘缘堂共同构成了对这位文化巨匠的深切缅怀。
薪火相传,弘扬子恺文化的桐乡实践
对丰子恺而言,桐乡石门不仅是出生地,更是艺术创作的“灵感原乡”。他曾在《辞缘缘堂》中写道:“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份眷恋,化作他笔下无数鲜活的画面与文字。
先生虽逝,文脉却在桐乡的守护与传承中,于新时代焕发新生,融入城市血脉,成为最温暖的文化标识。
“教育是传承文化最好的方式”,这是桐乡传承子恺文化的核心理念。2000年,桐乡市凤鸣小学被命名为“全国丰子恺漫画学校”,成为全国首个以其命名的特色学校,漫画课成必修课,孩子们临摹子恺漫画,用简单线条勾勒“奶奶织毛衣的手”“校园梧桐树”,童真作品与子恺精神不谋而合。
而丰子恺曾就读的石门镇中心小学,如今以“子恺文化”为办学特色,编写《子恺故事》《漫画入门》等教材,校园文化墙上绘着《杨柳》《竹影》,课间孩子们在课间模仿他的漫画,用画笔描绘自己的童年。
正如丰子恺外孙宋雪君所言:“外公从未离开过石门湾,他的精神就藏在这水、这桥、这街的每一处细节里。”在他眼中,石门的子恺文化传承既有厚度亦具特色——如今,墅丰村变身“子恺漫画村”,宋雪君工作室落地生根,“小子恺”课程走进课堂,子恺家风路线串联乡愁,“三娘娘”漫画课堂热闹红火……这里的街头巷尾皆可见子恺漫画元素。
△“石湾三娘娘”创作漫画
为让子恺文化走出桐乡、走向全国,桐乡多年来打造高规格文化活动,搭建连接各地文化爱好者的纽带。
2001年,桐乡被命名为“中国漫画之乡”,同年丰子恺漫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轰动一时,桐乡也借此表达与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合办中国漫画展并冠名“子恺杯”的想法。2002年起,从第四届中国漫画展开始,桐乡市人民政府正式与之合作办展,至今已连续举办15届,成为具有高艺术水准、品牌影响力与美誉度的全国性重要漫画展览。
△2002年9月17日,“子恺杯”2002年中国漫画大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
2015年,首届全球丰子恺散文奖在桐乡举办,以“传承子恺散文精神,弘扬人文关怀”为宗旨,吸引海内外众多散文作家参与,余华、毕飞宇等著名作家曾担任评委,获奖作品多以细腻笔触描绘日常、传递温情,与丰子恺散文风格一脉相承。
此外,自1992年成立的桐乡市丰子恺研究会,始终致力于子恺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多年来编辑出版《丰子恺全集》《丰子恺译文集》等典籍,亦创作《丰子恺墨迹》《漫话丰子恺》等专著,让这位从桐乡走出的文化巨匠被更多人知晓与铭记。
五十载光阴荏苒,丰子恺先生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的艺术精神与文化遗产,在桐乡这片土地上早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缘缘堂的皎洁月光到漫画馆的阵阵墨香,从校园里的“小小漫画家”到全国性的文化大展,桐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最好的纪念,是让文化活在当下;最好的传承,是让精神照亮未来。
正如丰子恺在《渐》中所写:“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时光的“渐”变中,丰子恺与桐乡的故事,仍将续写出新的篇章。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