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暨南大学迎新展板前,18岁的全红婵握着笔,认真写下对大学生活的期许,照片里的她和周围叽叽喳喳的新生没什么两样。
暨南大学迎新展板前,18岁的全红婵握着笔,认真写下对大学生活的期许,照片里的她和周围叽叽喳喳的新生没什么两样。
可这张普通的开学照传到网上,评论区却炸开了锅,有人盯着她的脸颊说“胖了影响跳水”,有人质疑“运动员上大学就是走过场”。
这个拿过三枚奥运金牌的姑娘,刚走进校园就被架到了放大镜下,而二十年前,另一位跳水女王郭晶晶也经历过同样的审视。
从“福娃脸”的调侃到裁判资格的质疑,两代冠军走在相似的人生赛道上,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当全世界都在定义你时,该如何做自己?
作为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苏炳添为全红婵规划了弹性学习方案——最长8年的学制周期,线上课程可随时补修,比赛成绩还能折算相应学分。
这样的安排既能让她保证日常训练时间,又能系统学习运动生物力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兼顾赛场与课堂。
可网友不关心这些,开学典礼上她微微一笑,被解读成“心思不在学习上”,训练间隙吃块蛋糕的照片,成了“不自律”的证据。
《解放日报》特意刊文解释,16到18岁青春期体重波动是正常现象,跳水队早已调整了训练计划,但这些理性声音很快被淹没在情绪化的评论里。
这种全方位围观从三年前就开始了,东京奥运会上,她用三个满分动作创造“水花消失术”奇迹后,生活细节被一一扒出。
说“想赚钱给妈妈治病”被骂“功利”,喜欢吃辣条被批“没追求”,连说话带点口音都成了“没文化”的佐证。
最让人心疼的是她的家人,哥哥开直播被说“蹭热度”,妈妈卖农产品被骂“消费冠军”,一家人凭劳动生活,却活在放大镜下。
全红婵在社交账号简介里写下反击:“好好好,那咋了,你啰嗦了,如何呢,又能怎,你继续讨厌我吧,我只会爽不会改。”
没有华丽辞藻,却比任何声明都有力量,这个在跳台上能完美控制身体的姑娘,正在学着掌控自己的人生节奏。
巴黎奥运会跳水裁判席上,41岁的郭晶晶戴着圆框眼镜,认真记录着每个动作的细节,作为中国籍跳水裁判长,她不仅要给运动员打分,还要监督其他裁判的公正性。
镜头扫过她专注的侧脸,很难想象二十年前,这位“跳水女皇”也曾被舆论追着骂“脸太圆像福娃”。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郭晶晶的恋情被媒体铺天盖地报道,训练馆外总围着长枪短炮,连她剪什么样的发型、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能上新闻。
面对非议,她选择用金牌回应——北京奥运会上,她包揽女子3米板单人和双人两枚金牌,用实力让质疑声渐渐消失。
退役后的选择更能看出这位冠军的清醒,当不少运动员涌入娱乐圈捞金时,郭晶晶却悄悄报了课程,她去英国留学,啃下全英文的体育管理教材。
为了考国际裁判资格,她在2018年专门参加水立方的评估项目,2021年以技术委员会委员身份观摩东京奥运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的裁判长位置。
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她笑着说:“想让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更公平。”
现在的全红婵,正站在郭晶晶当年的十字路口,暨南大学为她开设的“二沙精英班”里,设有《体育传播与公关技巧》课程,老师会模拟记者提问,训练她在30秒内清晰表达核心观点。
作为运动导师,苏炳添也会结合自身经历为她提供职业规划指导。
中国跳水队训练馆的墙上,挂着历届奥运冠军的照片,从郭晶晶到全红婵,两代人的照片相隔二十年,却有着相似的眼神——赛场上的专注,生活中的淡然。
这种默契背后,是中国运动员面对舆论环境的悄然变化。
郭晶晶当运动员时,非议主要来自赛场外的私生活,而现在的全红婵,连青春期正常的身体变化都要被放大审视。
社交平台上关于她身材的讨论总能轻易登上热搜,很多评论都在纠结“这会不会影响下一届比赛”。
体育界普遍认为,运动员不是机器,需要合理的成长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两代人应对压力的方式,郭晶晶用沉默和金牌构建护城河,全红婵则用直白的表达划定边界。
不同的方式背后,是同一种内核——不被外界定义的底气。
郭晶晶用十年时间从奥运冠军变成国际裁判长,证明运动员的人生可以有更多维度,全红婵坚持边训练边上学,让大家看到冠军也能有普通的青春。
暨南大学为全红婵制定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中,包含弹性时间安排,可在比赛间隙补修课程,这个18岁的姑娘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平衡着冠军与学生的双重身份。
当人们还在争论她胖没胖、该不该上大学时,这个18岁的姑娘已经带着初心,在校园与赛场的双重赛道上继续前行。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