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软软三年级,以上是她妈妈说的她的写作现状。软软妈妈的描述,道出了所有像软软一样,热爱阅读、词汇量丰富的孩子,读得多却写不好的困境。这在圈圈看来非常可惜,这些孩子都具备写出好作文的潜力,但他们需要一座桥,帮助他们跨越读和写的鸿沟。这座桥就是基于孩子的表达,启发他
软软三年级,以上是她妈妈说的她的写作现状。软软妈妈的描述,道出了所有像软软一样,热爱阅读、词汇量丰富的孩子,读得多却写不好的困境。这在圈圈看来非常可惜,这些孩子都具备写出好作文的潜力,但他们需要一座桥,帮助他们跨越读和写的鸿沟。这座桥就是基于孩子的表达,启发他们构思成文。
流水账是孩子初学写作的常态,因其不会对作文素材进行取舍而令文章没有重点,缺乏细节则因其不知从何角度切入扩充内容。很多孩子从二年级开始学习写作,因未得到有针对性的指点,写作就是惯性的重复,一篇接一篇的流水账,空耗时间和精力,徒增焦虑和烦恼,写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低龄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抽象的写作方法,如文章结构、列出提纲,孩子根本不理解,何谈运用?唯有具象化的表达才能让他们听得懂、做得到。当基于孩子的表达,面对面给出指导和反馈,孩子就会豁然开朗,举一反三。
上周,圈圈陪软软写了第一篇作文。课前,她的口述日记如下:
清明假期的第三天早上,我和爸爸去柳林洲露营。
到了那儿,我们准备搭帐篷,可是却不知道该搭在哪好?最后我们选择了一处树荫下搭帐篷。帐篷拿出来就是瘪的,结果呢上面有个小把手,轻轻一提就好了。里面还铺了三层垫子,我们把垫子铺好以后,把东西都收拾好放在帐篷里面,就可以开始玩了。
一开始我还不知道玩什么,爸爸突然拿出了一盒扑克牌。然后,我们就开开心心的玩牌。我不知道为什么老是爸爸赢?虽然不服气但还是很好玩。我们还吃了很多很多的好吃的点心。有果冻啊,肉松条啊,果汁啊等等等等。吃完了以后,就觉得很困很困,然后就静静的睡了一觉。睡了一觉后起来,我在旁边的帐篷里找到了两个小伙伴一起玩。我玩猫抓老鼠的时候,总是抓不到他俩。
吃午饭的时间到了,我们点的是外卖,是麦当劳。我们的麦当劳送到的时候,突然闻到了旁边帐篷烧烤的香味。我们过去一看,有人在烧烤,还有只小狗狗在烧烤炉下面吐舌头呢。这只小狗可真机灵,总是选择在树荫下呆着。吃完午饭后,我又跟几个小伙伴去玩了。爸爸在教我们旁边的一些人怎么把这个帐篷搭起来。通过爸爸的指导,旁边人的帐篷终于搭起来了。
终于到了要走的时候了我恋恋不舍的和爸爸收好了帐篷和我们的物品,坐上车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这篇日记,结构完整,文通句顺,说明软软的表达能力很不错。但文章的中心内容就是流水账,细数一日活动,缺乏细节。圈圈和软软分析了全文,文中所涉内容有三种,发生在别人(爸爸)身上的事、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和“我”的观察(小狗)。
如果写作文,到底应该写哪一类?果断舍弃第一种,因为只能写“我”的所见,而无法确知“他人”的所想。第二种最好,可以写“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第三种也可以,但需要足以成文的内容,比如“我”和小狗的互动。因软软怕狗,未与之互动。因此,文章选材主旨找出发生在“我”身上、令我印象深刻、有话可说的事。
经过和软软进一步讨论,日记中提及的玩牌和猫抓老鼠并不是当日她最喜欢的游戏,而是“藏东西”和“坐婴儿车越野”。因此,我们就此进一步深挖,形成如下口述作文。
露营
上周日一早,我和爸爸去柳林洲露营。那里有一条蔚蓝的河,绿茵茵的草地,成片高大的树木,令人心旷神怡。
爸爸很快就搭好了帐篷。我很喜欢帐篷,感觉它就像我的另一个家,让我很有安全感、很舒适。我和爸爸在帐篷里玩了很多游戏,其中最好玩的是藏东西。有一次,我让爸爸捂住眼睛,我把小兔子玩具“毛绒绒”团成一个球,然后用一块印着小海豹的毛巾包起来,再套进一个塑料袋,并打上结放进我的粉色帽子里,最后,放进爸爸的黑帽子,把它藏在了支撑椅的支撑杆下。我让爸爸睁开眼睛,信心满满地对他说:“我把它放进和毛绒绒一样毛的东西里,再放进和它一样粉的东西里,最后放进黑色的东西里”。我以为爸爸根本找不到,没想到他不费吹灰之力,一下就找到了。他得意地对我说:“这挺简单的嘛”。这让我太惊讶了,以至于怀疑他一定偷看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他很厉害。
玩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出去散步。 爸爸拿出我三、四岁坐的手推车,对我说:“来,宝贝,坐上来。”我轻轻松松坐了进去,没有任何不适。爸爸推着我,在坑坑洼洼的草地上前行,非常颠簸,感觉就像坐在越野车里,很刺激。一路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造型各异的帐篷,所有人的心情都很好。
后来,我和其他小朋友们玩了猫抓老鼠的游戏,吃了不少美食,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一天。临近傍晚,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里,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文章的中心由帐篷内、外两部分的活动构成,从游戏到游逛。游戏中,“怎么藏”最能体现软软的想法,故而详写。虽然藏得隐秘,却难逃爸爸法眼。因游戏对儿童的意义不在于胜负,而是过程的愉悦,这也是她选择写这个游戏的原因所在。十岁“宝宝”坐婴儿车,光这个想法就足够有趣。加之软软的“坐感”如越野,别有意趣。
圈圈问软软觉得成文如何,她说有很多细节。在讨论的过程中,对素材的取舍、谋篇布局,这些抽象的概念在一个个具体的实例中,圈圈为她掰开揉碎讲得清楚、明白,令她完全理解。圈圈要求她在下次口述日记前,要在心中对素材进行筛选,说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课后,软软妈妈反馈如下:
本周,第二次作文课。课前,软软的口述日记如下:
科学课上,老师讲到了如何观察蚕宝宝。正当老师发愁没有蚕宝宝给我们观察的时候,有一位男同学拿出了他带的蚕宝宝给同学们看。
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围到他身边去,看蚕宝宝。那位男同学说:我还有很多,你们可以领养几只哦。我们纷纷挤过去,想要领养一只蚕宝宝。每个同学都在那里嚷嚷着:给我一只!给我两只!我要我要!他说:别着急,每个人都有。
就这样我拿到了几只蚕宝宝。他的同桌是个可爱的女生,告诉我们怎么分辨蚕宝宝是男生还是女生。她看了看我分到的两条蚕宝宝,告诉我,我的蚕宝宝是一男一女。我们在盒子里拿了几片桑叶,小心的放在蚕宝宝的肚子下面。我折了几个精美的小盒子,送给了同学们一些。用沾湿的纸巾垫在盒子的底部,上面再放上桑叶。放进去的时候,蚕宝宝就开始疯狂的吃桑叶。
我欣喜地回到家,奶奶看到了我拿着蚕宝宝,说哎呀,我怕,然后我就把它扔了。
这篇口述日记较第一篇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全文围绕蚕宝宝,文章的中心涉及领养蚕宝宝和照顾蚕宝宝,皆有细节。但要成文,应略写领养,详写领养后的观察和感受。结尾处,从“欣喜”回家到蚕宝宝被扔,有情绪变化,可进一步扩充细节。基于这些分析,圈圈和软软通过讨论,进一步挖掘出了更多有趣的细节,形成如下口述作文:
在我一年级的时候,我养过一些白白胖胖的蚕,它们动来动去,很可爱。它们就像陪伴在我的身边的小伙伴,我很喜欢它们。
上周五,彭同学带来了一个装有小温度计的盒子,里面铺着桑叶,上面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蚁蚕。我从他那里领养了两条,一条是灰白色的,一条又黑又瘦。我折了几个精美的小盒子,送给了同学们一些。再用沾湿的纸巾垫在盒子的底部,上面铺好桑叶,为蚕宝宝布置了一个舒适的“家”。
小怡看了我的蚕宝宝说:“恭喜恭喜,是一公一母!”我听了,开心极了。小灰蚕在桑叶上慢慢地爬着,好像想逃离这里。小黑蚕则疯狂地吃着美味桑叶,很快就吃掉了一小片。
要上语文课了,我赶紧把它们放进抽屉。整节课,我的心思都在它们的身上,时不时瞄它们一眼。好不容易下课了,我把它们拿出来一看,发现小灰蚕一动不动的,我有点担心,对着它轻轻吹了一口气,它“苏醒”了,扭动起来,我的心放了下来。
放学路上,我小心翼翼地托着盒子。爷爷见了笑着说:“奶奶看到会晕倒的,那就没人给你做饭了。”我听了心想:这么可爱的蚕宝宝奶奶肯定不会害怕,说不定会喜欢它们呢!
我欣喜地回到家,奶奶拿着锅铲出来迎接我们。她一看到我手中的蚕宝宝,就挥舞着锅铲,一边后退一边说:“哎呀!哎呀!我怕,我怕!把它扔了好不好?”虽然我不情愿,但我也不想令奶奶害怕,于是我把它们扔进了垃圾桶。我有一点伤心,默默地流出了眼泪。它们就这么无辜地被埋葬进了垃圾桶里,这个结局太悲惨了!
因软软之前养过蚕,只是开始养时,蚕已甚是白胖。此番看到同学带来的的小蚁蚕,与之前所养不同,令她特别有兴趣,这也成了本文的开头。全文按领养后不同时点,展开“我”对蚕宝宝的各种作为和观察。不论是悉心为它们准备“家”、得到恭喜的快乐、观察它们的动态、上课的心不在焉、课后的担心,都说明“我”的心里只有蚕宝宝,体现了“我”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放学后,爷爷的提醒、奶奶的害怕、“我”迫不得已抛弃蚕宝宝。这一部分,情绪富有变化,从欣喜到伤心落泪,写出了儿童的真实感受,尤为动人。课后,软软妈妈反馈如下:
纵观这两次写作课,在面对面的交流和反馈中,软软的口述日记已摆脱流水账模式,口述作文也有了更多的细节,心理描写到位。
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心之所想,就是“以说代写”方法的核心。在轻松的讨论过程中,积极鼓励和认可孩子,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指导。喜欢阅读的孩子,理解能力都相当强,稍加点拨,就能领会,学以致用。
儿童自在写作课,让孩子“率意天真,自在写作”。
来源:圈圈教作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