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担心62岁的叶童“精力问题”,房琪婉拒了对方加入自己组队;采访里,房琪暗示队友不敬业,合作中因延迟表态导致沟通不畅……她的心直口快非但没能转化为坦诚,反而在真人秀的全包围景观下遭到凝视与审判。
作者 | 邢初
编辑 | 吴擎
拥有逾2000万粉丝的旅行博主“房琪kiki”,因在综艺节目《乘风2025》里的表现“塌房”了。
因为担心62岁的叶童“精力问题”,房琪婉拒了对方加入自己组队;采访里,房琪暗示队友不敬业,合作中因延迟表态导致沟通不畅……她的心直口快非但没能转化为坦诚,反而在真人秀的全包围景观下遭到凝视与审判。
房琪婉拒叶童加入自己组队/《乘风2025》剧照
随后,曾经让房琪出圈并成为“金句女王”的种种文案也被推上风口浪尖。那些曾经让她收获荣光与赞许的短句,重新遭到了语序不通、逻辑漏洞等批评。
有必要先声明的是,这种“一毁俱毁”的舆论攻讦值得警惕。一句话失误带来对整个人的否定,是独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多数人暴政。
对房琪式金句不感冒的人,不是从今天开始才不感冒的;曾经确实受到过她触动的人,因为房琪一次人际处理上的不够周到而加入对她的讨伐,则太易被牵着鼻子走。
如今“墙倒众人推”的房琪,叫人想起去年《再见爱人》里的麦琳。二人身上存在相似的“镜头劣势”,都过于急切而过分坦诚地暴露自己,却缺乏训练有素的面对公众的情绪、语言组织能力。
参加《再见爱人》时的麦琳/图源:@麦麦麦琳
相较于其他更成熟的公众人物,她们的应变能力和受众基础都相对单一且薄弱。在带有明显娱乐性质的真人秀,她们被轻车熟路的老手围猎,被整个时代横行的以及隐晦的价值观围猎。
房琪与麦琳或许略有不同的是,前者是一个没有离开过网络场域的博主,对于“被围观”这件事,她有着比家庭主妇更充分的觉察。
她一如既往地精心策划自己的表现,对周遭人事物敏锐地察言观色。但因为太过用力,太担心出错,反而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
房琪有点像班里不太讨人喜欢的班干部,总是昂扬向上,铆足劲争第一。可其他同学对她整齐划一的排挤和偏见,何尝不是另一种霸凌。
“才女”光环的来与去都如此容易,背后是大众对青春叙事与文艺想象的祛魅。在物质与精神都全面务实的旋律下,从“金句”的假山头走下来,无病呻吟成了站在泥泞地面上伸长脖颈望远。而这种拧巴和不自洽引来的厌烦,本质上是一种同情。
房琪是谁
你可能不认识房琪,但如果经常上网冲浪,也许你多少在社交平台或音乐软件评论区见过她的“金句”。
比如关于爱是什么:“爱是当你望向我时,所有星光穿透我的心脏,而我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
“浪姐”事件后,这句话被网友质疑充满了逻辑漏洞,而且并非出自房琪原创。但其实房琪早在2022年就主动声明过这句话并非自己原创,而是引用和化用。
成为“金句女王”之前,房琪是作为旅游博主进入公众视线的。那时候,自媒体遍地开花,房琪的特征,是镜头的唯美清新,与其本人一样,挥洒着青春的文艺气息。网友说,她是“用诗意对抗算法”的旅行博主,是独树一帜的慢生活倡导者。
成为“金句女王”之前,房琪是一位旅游博主/图源:@房琪kiki
真正让房琪出圈的,是后来借助综艺片段传播出来的“金句”。碎片式的信息环境下,“金句”可以仅仅是形式上具备文学气息的短句,即便辞藻大于意涵,断论大于论证,也能成为社交平台上无处不在的“嘴替”。
金句符合的是快节奏网络环境里人们对包装的需求,但这与房琪最初出圈的“慢生活”气质,其实是背道而驰的。
2022年,房琪参加综艺节目《为歌而赞》,曾经的天才少女歌手张含韵遭到质疑时,房琪引用金庸先生笔下的句子“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安慰张含韵:“十五六岁的那股‘清风’越过了重重山岗,吹到今天,你也还是最好的年纪,这就是上天对勇敢的女孩最好的奖励。”
房琪参加《为歌而赞》时引用了金庸先生笔下的句子
这句话听得张韶涵泪流满面,也让场外观众深感慰藉。此外,在安慰杨宗纬的时候,房琪说:“我们终其一生,不是为了要满足每一个人,而是要找到和自己同频共振那部分人。这个世界很喧嚣,你做自己就好。”
这些句子其实本质是鸡汤,但在当时的情景下,它们的正确和善意,为房琪增加了情感细腻和高情商的观感,也带来了旁人对她的好感。朴实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慰藉到了需要慰藉的人,恰好的正确、舒适和通俗,这就够了。
此外,出圈的网红句还有如“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人生不该是单行轨道,而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被各类自媒体和平台不断复制,文案的传播广度逐渐超出了它们被输出时的限定语境。
如果真要推敲,以上“金句”其实大多都充满了逻辑漏洞和谬误。它们惯用下结论的句式,对人生的全部或某一阶段作出看似软性的指导。但因为缺乏语义上的限定条件和特定语境,稍作细究,就会失去说服力。
“人生是旷野”听上去洒脱,但未必成立,如果将“旷野”视为无穷尽的选择和道路,现实却是,拥有选择是少数人的幸运。更多人的命运,是在惯性或外部压力下不得不走上一条线性的、唯一的道路。
一旦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经济环境,那些辞藻华丽的“金句”便只像是八股文边角料。
但也得承认,房琪最初的“出圈”,靠的本来就不是文学底蕴和思想深度。
她出版过的书籍《真希望你也喜欢自己》里有很多类似的鸡汤。比如“抱怨出身,是弱者无能的表现;逆风翻盘,才是强者无声的争辩。”“只有你足够与众不同,你才能足够被需要。”
房琪出版过书籍《真希望你也喜欢自己》/图源:@房琪kiki
毋需经深究的语句成分和论证,但就是能切合一些年轻人稚气而真诚的心。当它们被截出来放在一闪而过的图文或短视频上,用隽秀的手写体配合音乐,它们可以很“漂亮”,也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可也像短视频的平均停留速度,是很难如一页书那样经得住思索和内化的。
许多出自文学艺术经典文本里的短句流行于世,但它们真正能发挥效用的时刻其实是很受限制的。在现实情景与历史或虚构世界产生某种吻合的时候,当读者偶然与另一时空的人物或作者产生共振的时候,“金句”才真的闪闪发光。
它们存在的意义,不仅是让今天的读者顿悟“人间清醒”。
现实与理想
房琪的成长经历,像是一个文学少女通过努力逆袭成天鹅的励志叙事。
她出生于1993年的黑龙江,从小憧憬电视剧里的外景主持人。为了备考中国传媒大学,她曾参加两次高考,最终却以文化课9分之差中传失之交臂,进入南京传媒学院。
大三那年,房琪通过竞争获得了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美丽中华行》外景主持的机会,从此开始陆续参加节目。同时一面坚持自己拍摄剪辑短视频,在每一条视频结尾加上“我叫房琪不放弃”,励志浓度饱满。
2016年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第三季》里,房琪以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视角,发表演讲《我们毕业了》。她用林宥嘉的歌词“青春兵荒马乱,我们潦草地离散”感慨道:“很多人都是来不及说再见的,但是最措手不及的却是,我们还未配妥剑呢,出门便已经是江湖了。”
2016年房琪参加《我是演说家第三季》
其实从一开始房琪就是这种风格,青春的姿态,通俗接地气的语法,没有惊喜,也没有差错。
2015年,房琪在社交平台许愿,希望可以和知名主持人何炅同台。2025年,她在《和合之家·中国网络视听盛典》实现了这个愿望。
在自己的人生赛道里,房琪一刻不停地紧绷。房琪一面乘着自媒体的东风做旅行博主,一面参加各式综艺,并渐渐以点睛之笔的评论、语录为人所知。
刚开始做旅行博主的时候,她用一个月对314条旅行视频进行逐帧拉片,然后一个个电话打给12个景区推销自己。后来做了旅行博主,她也没有放松自己。一年飞行400多个小时,30多万公里,在路上还要挤出时间想文案、做剪辑。
房琪曾说,成为旅行自媒体人需要把画面落实成文字/图源:@房琪kiki
这个浑身上下都很用力的文艺少女,不断铆足劲让自己去到更高的地方。她心无旁骛,勤恳谨慎,害怕平庸和倒退。但与此同时,她也在削足适履地的让自己变成更符合流行文化需要的“才女”。
2017年,考研博主张雪峰公开批判“读书无用论”,指出“学历是普通人逆袭的硬通货”。房琪却站出来用“诗与远方”的文艺叙事进行了反驳:“人生不应被学历定义,诗和远方同样重要。”这番发言因而被张雪峰批评为“脱离现实”。
房琪当时或许稍显稚嫩,用自己的特殊个例来反驳多数人不得不遵守的道路规则,且忽视了其中的偶然机会差异。这就像她那句被批评的“旷野”和“轨道”论一样,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
房琪身上存在着某种割裂性。她的个人成长既依赖现实的应试通道,也依赖鸡汤式的浪漫文艺泡沫。她一方面依附于优绩主义的标准和框架,生怕自己逾矩半步,另一方面却为了迎合外界需要将自己塑造成松弛、不在乎外界评价的“人间清醒”。
在文学类综艺《在岛屿读书》里,房琪作为特邀嘉宾,与知名作家苏童、余华和西川和一起谈论文学。西川问房琪,年轻人都读什么书。房琪先坦言,自己在学生时代喜欢言情和青春伤痛文学,比如桐华、郭敬明、韩寒等等。可回答完后,她自作主张地加上了一句解释:“我一直不觉得喜欢这种东西有什么好丢脸的。”
房琪参加文学类综艺《在岛屿读书》
作家们并没有,也不会发表关于“读言情小说丢脸”的言论,房琪不是不明白这一点,只是因太害怕露怯而提前开启了被动防御。
节目播出后,有观众认为房琪“班门弄斧”,也有人看出了她的左支右绌。本意是作为青春力量介入文学老人当中的她,同时表现出低于年龄的局促和超出年龄的世故。在回答作家提问的时候,她像极了一个做足了功课,但时时刻刻担心犯错和冒犯的新手记者,铆足劲争取让气氛活络起来,却小心翼翼观察受访者的每一个细微反应,生怕被质疑和否定。
殊不知,良性的对话就是要建立在异质性的碰撞和平等的质疑、反驳基础上的。素养良好的公众人物,大概率都会有这种包容异质和粗浅的本能。
房琪在《在岛屿读书》里表示自己喜欢读言情小说
房琪太过担忧和谨慎,以至于没能明白,这种文学类节目邀请她,并非期待她拥有足以媲美几个老作家的文学素养,而是需要她那份独特的年轻人的朝气与天真,来中和几个来自过去的老头子们的沉闷感。
在那些怀揣文艺梦的年轻女孩眼里,房琪的模样,也许是离她们较近的一种“事业型女强人”。她没有放弃少女和文青的气质,同时铆足劲往上拼。但真正的事业女性,往往不会如此在乎自己被装进了怎样的叙事里,也不会耽溺青春和文艺的叙事。她们明白世界的残酷,更不愿用诗与远方来美化她。
塑造房琪
2023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向中国建筑家林徽因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林徽因成为23名中国留学生里唯一一位完成学业,但没有学位的学生。
迟到百年的荣誉,让这位才女被人们从历史中打捞出来。关于她与梁思成的情长、她在自己所处的年代突破女子局限,坚韧和独立,被这个时代拂拭。
近代以降,随着女性接受教育和参与知识创造,有才华的女性“浮出历史地表”。“才女”脱胎于知识分子崇拜与女性地位崛起的双重历史背景,天然具有一种突破时代与抗击腐朽的超越性。
如今,重视女人的才能而不是美貌,对林徽因“不是他人妻”的强调,对张爱玲语录的反复咀嚼,女作家、女导演的捷报遍天飞,与“文青”一词一样,“才女”一词,经历了误解、正名与祛魅。
而不论从历史还是现代意义来看,房琪都不太能算得上严格的“才女”。她没有代表作,没有持续的、被公众认可的创造输出能力。
房琪在《乘风2025》中表示自己的不专业
她诞生于“才女”降级的时代,当“文案”的出现频率大于“文笔”,当“金句”可以仅仅凭借被引用的次数和频率成立,当人们在截取一段话到处复制粘贴的时候,就很难责怪这段话的作者缺乏文学涵养。
如今,活跃在网络发言和批评界的人,大多都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选中了房琪,塑造了房琪,当下却要抛弃房琪。
正如当下不再有“美食家”而只有“美食博主”,“才女”的存在,因主流载体和内容生产体系的变化,变成一种被束之高阁的符号,供人想象或解释。
房琪的网络博主身份,本是一个更接地气、更安全的符号。博主是一种更机动、更灵活的,聚焦原子个体的表达介质。在碎片信息主导的现代生活里,房琪有被需求的市场,她输出的金句和文案,直击灵魂也好,经不起推敲也罢,都确实对一部分人产生了帮助和启迪。
房琪曾经的自我介绍为“我叫房琪不放弃”
作为更符合网络文化的文化博主,房琪也吃了“人设”“短视频经济”的红利。同样是靠展现自我,拥有更多真才实学的、专业侧重点强的博主多的是,但唯独是房琪,像一个每科都考中上的三好学生,不一定有专长,但一定是老师综合起来最喜欢的。
一个普通的文艺少女,未必会变成“麦琳”,却有较大概率成为“房琪”。她们曾耽溺于带给自己启迪或瞬间脑电波享受的短剧,或沉溺于偶像剧式的浪漫主义和天真的理想主义。
她们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地从做题家往上走,每一步都生怕掉落。从灰姑娘到看起来尚且光鲜的、可以成为一部分人理想模样的事业女性,一路上,她们紧紧攥着一种信念:人生就是线性走钢丝,必须保持紧绷,否则,一步差池就可能跌入深渊。
对房琪的刻薄,恰恰映证了这份信念的存在。
来源:乘风破浪的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