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烈士陵园里,700多座墓碑在戈壁的月光下静默如星。每一块碑石都刻着航天人的名字,最小的只有21岁。他们把生命留在了离星空最近的地方,让后来者得以踩着星光继续攀登。
《星河长明处 人间共此时》
作者 信 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烈士陵园里,700多座墓碑在戈壁的月光下静默如星。每一块碑石都刻着航天人的名字,最小的只有21岁。他们把生命留在了离星空最近的地方,让后来者得以踩着星光继续攀登。
一、当神话照进现实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搭载长征一号火箭升空时,全国上下都在收音机前聆听那首《东方红》乐曲。在四川深山的山洞里,参与研制的老工程师李福泽把耳朵贴在岩壁上,感受着大地传来的震动。他不知道,此刻夜空中那颗微弱的光点,正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划过祖国的版图,将"两弹一星"精神的火种播撒进历史的长河。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当飞船穿越黑障区时,他在剧烈震动中写下"飞船运行正常,我感觉良好"的纸条。这个细节后来被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而在酒泉发射场,一位老航天人望着升空的火箭,突然想起43年前自己参与研制第一枚导弹时,用算盘计算弹道的情景。
二、在月亮背面种满月光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的那一刻,位于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天,科研团队在地面搭建了1:1的月球地形模拟系统,让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模拟环境中"走"了超过10万公里。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在嫦娥五号任务期间,连续三个月住在办公室,他的女儿在视频里问:"爸爸,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姐姐吗?"
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总装测试厂房里,"天问一号"探测器的工程师们在火星车"祝融号"的车轮上刻下了"火眼金睛"四个字。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自信,更是对千年"天问"精神的传承。当"祝融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留下中国印记时,远在长沙的屈子祠里,《天问》竹简上的墨迹仿佛在月光下微微发亮。
三、太空家园的中国智慧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太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航天员透过舷窗俯瞰祖国大地。他们不知道,此时在陕西榆林的治沙基地,一位老支书正带着村民们种植梭梭树,他的孙子指着天空说:"爷爷,那是咱们的空间站吗?"
在空间站机械臂的研制过程中,工程师们借鉴了中医"推拿"的原理,让机械臂在微重力环境下实现精准操作。这种"刚柔并济"的东方智慧,体现在舱内的每一个细节:可折叠的柔性太阳翼、能调节重力的离心机、用碳纤维编织的"太空厨房"。当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全国的孩子们对着屏幕举起了纸折的"天宫"模型。
四、永远在征途的航天人
文昌航天发射场的"航天功勋墙"上,刻着4000多个名字。他们中有的参与过"东方红一号"的研制,有的在嫦娥探月工程中连续工作90天没有回家。在一次发射任务中,一位老工程师发现火箭燃料管路有细微裂痕,他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在发射塔架上连续检修8小时,最终确保任务成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问天阁里,航天员出征前都要在"航天精神永放光芒"的石碑前合影。翟志刚执行神舟七号任务时,在太空舱外留下的"太空漫步"影像,成为中国航天的经典画面。而在他的航天服里,贴着妻子手写的"平安归来"小纸条。
此刻,当我们仰望星空,看见的不仅是闪烁的星辰,更是无数航天人用青春和热血编织的梦想。从"两弹一星"到"嫦娥奔月",从"天问探火"到"天宫遨游",每一次突破都在书写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那些刻在陵园里的名字,那些留在太空的足迹,那些传承千年的神话与诗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最璀璨的星河。
当神舟二十号飞船在2025年4月24日再次升空时,我们知道,在浩瀚宇宙中,中国人的探索永不停歇。因为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永远有新的地平线在召唤,永远有更遥远的星光在等待。这是属于中国航天的浪漫,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永恒追求。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