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山环抱,剑湖滋润,在一片看似寻常的稻浪之下,沉睡着云南最古老的文明密码。60多年前,一次寻常的河道疏浚,竟惊醒了深埋于泥土深处的远古记忆——黝黑的木桩柱次第破土,仿佛先民低语,自悠远的时光长河中传来回响——
群山环抱,剑湖滋润,在一片看似寻常的稻浪之下,沉睡着云南最古老的文明密码。60多年前,一次寻常的河道疏浚,竟惊醒了深埋于泥土深处的远古记忆——黝黑的木桩柱次第破土,仿佛先民低语,自悠远的时光长河中传来回响——
一座史前宏大的水滨聚落,自此缓缓掀开面纱,这是中国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石范与铜器的出土,改写了这片土地的青铜编年;而稻麦复种的耕痕,更悄然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种植技术的惊世线索……海门口,不仅是一处遗址,更是一扇通往远古的门扉,它承载着考古的惊叹、人类的足迹与民族的记忆,将我们引向云南文明的源头。
“何以云南·云南文明探源”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首章开启,让我们一同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海门口遗址,拂去尘封的泥土,触摸那束穿越千年的文明火光。
剑川县海门口遗址航拍,遗址核心区从图中丁字路口周围展开。
一
发掘之路
寻找尘封数千年的历史
8月,剑川县剑湖之滨的甸南镇海门口,水稻、玉米等作物拔节生长。这片肥沃的土地里,留下了云南迈入青铜文明的重要遗迹。
“我们的探方临水,才挖下去一点就开始渗水,那些木桩柱的头就冒出来了,非常震撼。”说起17年前对海门口遗址的发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闵锐记忆犹新。
剑川县海门口遗址2008年发掘场景。
2008年1月至5月,枯水季节,闵锐作为领队,带领来自省、州、县文物管理部门的10余人开启了海门口遗址考古发掘。
“剑川海拔2200米左右,冬天很冷,2月份探方里的水都结了薄冰,穿着水鞋在里面工作就更冷了。”闵锐说,但大家仍兴致勃勃、干劲十足,“每当出土一件青铜器、一件石器,大家都会高兴得大叫起来。”
考古队就这样一边抽水、一边清理、一边寻找、一边记录……
当地群众对考古工作也很关心和支持,“他们时不时拉着手风琴、唱着歌,来慰问我们的考古队员。”闵锐说起来嘴角带着笑意。
2008年的这次考古发掘持续了4个多月,发掘探方35个,面积1395平方米,运用航拍、坐标布方法、浮选等各种先进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收获——出土遗物3000多件,有陶器、石器、骨器、牙器、木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遗存8类。清理出木桩柱和横木4000多根、房址2座。
闵锐介绍,这一次发掘面积大,出土遗迹、遗物丰富,地层清晰可靠,揭示遗址面积超过50000平方米,年代距今约4500~2400年,是一处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青铜时代的大型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遗址,是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
剑川县海门口出土的石器、骨器等。
剑川县海门口出土的铜器。
事实上,这已经是第三次对海门口进行发掘了。在此之前,海门口遗址最早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是在60多年前。
“海门口的海尾河,是剑湖的出水口,原来是一个‘几’字弯,水流不畅,经常导致洪涝灾害。”剑川县民族博物馆馆长杨德志介绍,1957年3月,剑川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此裁弯改直、扩宽河道,施工过程中偶然发现大量木桩,于是开展了6天的短暂发掘。1978年4月,文物部门对海门口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设探方3个,共215平方米。两次发掘共出土铜器、石器数百件,还有木器、铁器、农作物及铜块、铜渣、矿石,出土的铜器中除了几件红铜器外,有10件为青铜器。
在2008年之后,为进一步揭示遗址内涵,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考古系(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于2016—2019年对海门口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面积3895平方米。
剑川县海门口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闵锐 供图
新的发现再次增进了我们对海门口遗址的认识——钻探表明,海门口遗址面积广阔,超20万平方米,在甸南镇下登村、海门口村均有分布;工作人员在台地间前缘发现了少量青铜时代二次葬遗存,为探索海门口先民的葬俗和精神世界提供了线索,也为今后墓葬群的寻找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
文明之源
剑湖之畔的文明火光
当考古研究者将海门口的泥土一层层拨开,地层清晰划分,文物分类呈现,海门口遗址的价值不断凸显。
一根根桩桩、一眼眼榫口,蕴藏着史前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
《淮南子·原道训》有云:“有象之类,莫尊于水。”
人类文明的源头往往具备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适宜生存,适宜生存中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充足的水,临水而居的区域往往是诞生伟大文明的地方。
剑川县海门口遗址位于剑湖旁边,水源充足。
剑湖之滨的海门口,历史上是一片沼泽地,当地白族居民称剑湖为“海”,把这里俗称为“小海子”,所以剑湖的出水口就被称为“海门口”。世居在这里的白族村子也一直被称为“海门口村”,白语称“苟弥居”。
海门口考古发现房址2处,桩柱排列规律,转角处呈直角,形状呈长方形。“据此,我们可以判断房子是‘干栏式’,形状呈长方形,上部的挡墙可能是木骨泥墙,房子的顶部还不能准确判断。”闵锐在研究论文中指出,遗址区在那个时代地表应为沼泽,从第10、9、8层中可发现大量的未腐烂的草类及根系,“干栏式”的房子能起到防潮的作用。
海门口遗址木桩分布集中区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这样一个保存之好、面积之大的史前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遗址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为研究中国史前的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实例。
一扇扇石范、一件件青铜器,谱写着云南文明的生命诗篇。
青铜时代是一个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人类逐渐扔掉手中的石器,开始掌握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使农业和手工业的水平逐步提高,便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开始。因此,青铜的使用是衡量地区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剑川县海门口出土的石范,用于冶铸青铜器。
“海门口遗址是云南进入青铜时代最早的一个遗址,它上承新石器时代晚期,然后进入青铜时代,开创了云南的青铜文明。”闵锐说。
更重要的是,海门口遗址出土了石范,“有石范的话,说明已经掌握了很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闵锐解释。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指出:“海门口出土的铜器,以确切的地层关系证明该遗址为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时代遗址,滇西地区是云贵高原青铜文化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一粒粒稻子、一颗颗小麦,讲述着人类稻麦复种的历史。
海门口遗址还发现了大量农业遗存,如炭化稻、炭化麦、炭化粟……一颗颗炭化后的种子呈黑色,但颗粒形状仍清楚可见。
剑川县海门口出土的炭化稻。图源: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网站
剑川县如今仍延续稻麦复种传统,图为海门口遗址周边种植的水稻。
“我们出土的植物种子种类、数量特别丰富,在全国也是排在前面的。2008年的发掘还发现了稻麦复种,年代大概在三千六七百年前。”闵锐介绍,所谓稻麦复种,就是每年5—6月份栽种水稻,10—11月份水稻收获后,翻耕播种大麦或者小麦,来年5—6月收获,麦茬翻耕后再栽水稻。
海门口遗址出土的稻、麦、粟等多种农作物遗存,证明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其南界已经延伸到滇西地区;而稻、麦的共存现象,则为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稻、麦复种技术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2014年,农业部(今农业农村部)将剑川稻麦复种系统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海门口遗址,因其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2008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三
保护传承
力争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刚刚过去的暑假,甸南镇周边的黑陶研学馆熙熙攘攘,孩子们专注地揉捏着陶泥,指尖流转间,泥土化作灵动的瓦猫、圆润的陶罐……
甸南镇被称为“土陶之乡”,近年来,剑川县依托海门口遗址衍生出“考古+非遗+旅游体验”的路子,开设黑陶研学馆、木雕研学馆等,每年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
剑川县海门口出土的3600多年前的双耳彩陶罐。
剑川县甸南镇的剑川白族土陶传习所。图源:“今日剑川”微信公众号
“从海门口出土的3600多年前的双耳彩陶罐,到如今手工制作的陶器,我们在土与火的交融中,实现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续写千年土陶的传奇。”剑川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张丽萍说。
海门口遗址的文化内涵远不止于此,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发掘利用好海门口文化?
“对整个遗址的考古工作,以后肯定还要持续下去,要通过更深入地研究,把更多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来。”闵锐说,毕竟这是一个2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到目前为止也只发掘了几千平方米。
“新的发掘也为动物、植物、古环境等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新资料,这些研究正在进行中。”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学生段育君在其论文中说,相信随着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海门口遗址及剑湖周边早期遗存面貌将会更清晰地展现,“这也是本人将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他说。
遗产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其不能仅仅被发表于文献、宣传于展板、陈列于展馆,而是要活态传承、动态传播。如何向世人阐释好、展示好海门口遗址的普遍价值?
“其实最好的保护利用,就是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闵锐说,“这样做的话,又可以发掘,又可以研究,又可以对外展示、宣传,公众也可以参与其中。最终可以更多地惠及社会、发挥社会效益。”
“高原明珠,生态湖滨”剑湖。段苏航 施寿昌 摄
海门口遗址背枕巍巍群山,紧挨“高原明镜”剑湖,绿树葱茏、鸟儿翩跹,生态环境优越,“像这样漂亮的遗址环境,在全国来看都是很难得的,并且大理市到剑川县的高速公路已通车,交通往返也很方便了。”闵锐进一步分析。
杨德志介绍,近年来,剑川县正积极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规划海门口遗址的保护与发展,通过在考古遗址原地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直观还原遗址现场,既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通过科学保护、合理展示,打造集科研、科普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发展。
“当然这个计划很宏大,时间会花得很长……”杨德志补充道。
指导: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云南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出品:云南网 云南文明网
统筹:段琪宇 浦美玲
策划:自建丽 刘薇薇 李斌
撰文:李斌 刘薇薇 王睿妮 张诗晨
设计:陈姝含
外联:高艺萌
特别鸣谢: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剑川县委宣传部 剑川县民族博物馆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