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槌声落定,中国艺术品拍卖史的新纪录诞生——9.315亿元人民币。
北京保利拍卖行2017年秋拍现场,空气凝重如铅。
当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亮相时,全场寂静无声。
起拍价四亿五千万,竞价却如脱缰野马,迅速突破八亿大关。
“九亿三千万第三次!”
槌声落定,中国艺术品拍卖史的新纪录诞生——9.315亿元人民币。
在场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眼角泛着泪光。
他是林明远,故宫博物院退休专家,也是这《山水十二条屏》曲折故事的亲历者。
“该回家了。”
他喃喃自语。
故事要追溯到1952年。
齐白石已届耄耋之年,在北京跨车胡同的家中接待了一位特殊访客——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学生、法国艺术家布拉瑟。
齐先生,毕加索曾说:
“我不敢去中国,因为那里有齐白石。”
“今日一见,方知此言不虚。”
布拉瑟用生硬的中文说道。
齐白石捻须大笑:
“那毕加索是欺负我老头子出不了远门哩!”
布拉瑟想观摩齐白石作画,老人也不推辞,铺纸研墨,画了一幅简练的虾图。
布拉瑟看得目瞪口呆:
“寥寥数笔,生命跃然纸上,这是东方的魔法!”
齐白石眨眨眼:
“我这画法,是从菜市场学的。观察活虾三十载,方得这几笔。”
这段趣事被随行的年轻翻译林明远记录下来。
那时他不知道,不久后,他将与齐白石的另一组巨作结下不解之缘。
《山水十二条屏》创作于1925年,是齐白石转型期的扛鼎之作。
徐悲鸿见后赞叹:
“白石老人的山水,有童稚之趣,无匠人之气,当为后世宝。”
1955年,文化部组织对齐白石作品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林明远参与其中。
当他第一次见到完整的《山水十二条屏》时,被深深震撼:
“这不仅是十二幅画,更是一部山水交响乐。”
齐白石当时已92岁高龄,仍思路清晰。
他对林明远说:
“小伙子,你知道我为什么画十二条吗?”
林明远摇头。
“十二是一轮回,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辰。”
齐白石眼睛闪着光,“我画的是天地轮回,生命不息。”
然而动荡年代来临,《山水十二条屏》面临危险。
林明远冒险联系了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
“老师这些作品,是民族瑰宝啊。”
李可染忧心忡忡。
二人商议后,决定采取特殊保护措施。
李可染想起齐白石生前趣事:
“老师有次画虾,墨晕染开了,旁人觉得失败了,他却顺势改成被水草遮挡的虾,反而更加生动。他说:‘艺术要懂得变通,保护艺术也要懂得变通。’”
受此启发,他们将《山水十二条屏》分散保管,有的藏在图书馆的旧书堆中,有的存放在不起眼的单位仓库。
林明远自愿保管最后四条屏,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时光飞逝,改革开放后,十二条屏重新聚首。
1986年,其中四条屏首次在海外展览时引起轰动。
法国画家苏拉热感叹:
“齐白石的画里有诗歌的节奏,我虽然不懂中国画,但能感受到那种生命律动。”
拍卖师的声音将林明远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9.315亿落槌的那一刻,他长舒一口气。
记者围住新任买家:
“您为何出此天价收藏《山水十二条屏》?”
买家微笑道:
“这不是购买,而是守护。我是李可染的孙子,这十二条屏中有四条本就是我祖父当年委托林明远先生保管的。”
人群哗然,寻找林明远的身影,老人却已悄然离去。
三个月后,故宫博物院收到一份特殊捐赠——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捐赠人署名“十二时辰守护者”,附带条件是永久收藏,不得再次拍卖。
捐赠仪式上,林明远和李可染的孙子并肩而立。
林明远轻声说:
“你爷爷有次问齐白石,如何评价自己的画。老人说:‘我画得不够好,所以才要活到一百岁,继续练习。’他至死都保持着学习的心态。”
“正如白石老人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创新和传承。”李可染的孙子点头道。
来源:黑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