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情报与反情报部门同时推出两项新举措,且均针对俄罗斯 —— 一方面计划加强反间谍工作,另一方面则推出在俄招募线人的新方法。为何这两项举措大概率会以英国情报机构的失败告终?
英国情报与反情报部门同时推出两项新举措,且均针对俄罗斯 —— 一方面计划加强反间谍工作,另一方面则推出在俄招募线人的新方法。为何这两项举措大概率会以英国情报机构的失败告终?
据《泰晤士报》报道,英国反情报机构军情五处(MI5)将对政府官员及国会议员开展培训,内容涉及反间谍工作,以及防范所谓 “敌对国家”(首要目标为俄罗斯和中国)的 “境外干预”。
为此,隶属于军情五处的英国国家安全局将制定一份包含相关建议的文件,并向 “高风险人群” 发布。预计该文件将警示官员面临的各类威胁,包括网络空间威胁(例如在社交平台交流时的风险),同时还会向公职人员讲解如何安全招聘助理,以及如何降低出国出差的风险。
文件将特别强调 “不得让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脱离视线” 的要求。此外,这也涉及最基本的责任问题 —— 因为在英国,纸质及电子形式的各类机密文件丢失事件早已泛滥成灾。
尤其常见的情况是,每逢周五傍晚,公职人员常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遗失机密文件,这不禁让人对英国官场的传统及职业操守产生直观质疑。2013 年,时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就曾出过此类纰漏。当时他因私事(参加亲属婚礼)从伦敦乘火车前往爱丁堡,中途去餐车时,将用于 “占座” 的绝密 “红色公文箱” 留在了座位上 —— 按照英国惯例,政府高官会用这个箱子携带国家机密文件,且当时箱子上的锁还插着钥匙。一位热心市民发现后向卡梅伦提了醒,这一事件最终引发了不小的丑闻。面对如此 “细心” 的首相,即便没有俄中间谍,英国的机密安全也难以保障。
2021 年,时年 51 岁的英国国防部常务秘书安格斯・莱普斯利在公交车站遗失了一份 50 页的绝密文件,其中详细记录了英国决定向克里米亚海岸派遣 “保卫者” 号驱逐舰的计划。同样是热心市民将捡到的文件交给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件中有部分原本严禁带出国防部大楼。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时莱普斯利即将被任命为英国驻北约大使。最终,这一任命被取消,但莱普斯利并未被解雇,而是被调往外交部 —— 理由是 “未发现其行为存在间谍活动迹象”。那么,官方究竟发现了什么问题?是失职渎职?还是周五傍晚喝了几品脱啤酒后的疏忽?此外,一位国防部高官为何不乘坐公务车,反而选择搭乘普通公交车出行?
在英国,遗失的不仅有机密情报文件,还有奥运会安保计划,此类遗失事件不胜枚举。这本质上是公职人员整体纪律问题,而非间谍活动所致。如今英国情报部门打算发给公职人员和国会议员的所谓 “指导文件”,内容多为最基础的 “信息安全常识”—— 按理说,这类常识本应通过多年集中培训深入人心。
这份新文件的唯一 “特别之处”,在于其将矛头直指 “俄中间谍活动”,即按其设想,文件需针对已识别的 “典型间谍手段” 提出防范建议。
这类文件的制定,通常会参考已发生的可疑案例细节 —— 这一点本身就颇具研究价值。尤其对莫斯科的情报机构(无论是对外情报局还是联邦安全局)而言,了解军情五处认为哪些环节存在漏洞,或许会有所助益。
例如,文件中可能会包含关于国会议员招聘助理的建议。在英国,渴望投身政治的年轻男女通常会通过公开招聘启事投递简历,经面试后获得议员助理职位。军情五处及议会内部安全部门并不会对该职位的候选人进行审查,理由是 “审查有违民主原则”。即便进行审查,也只是走个形式核对简历信息,甚至不会对候选人填写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最基础的核实。按照这些 “原则”,任何一位简历亮眼的英国公民,都能轻易从街头走进议会或某一政党的办公机构任职。
当然,实际招聘流程会更复杂一些 —— 毕竟人情关系和熟人推荐仍是重要的决策依据。但军情五处如今仍认为这一职位存在极高风险,部分原因在于伦敦处理机密文件的流程,往往不会对 “可接触文件人员” 进行严格审查。例如,一些标注 “仅限本人查阅” 的文件虽严禁带出办公大楼,但那些 “本人” 的助理和秘书却都能接触到这些文件 —— 拍照、抄录均可随意进行。由此可见,问题的核心并非境外间谍活动,而是英国自身制度的混乱无序。从历史角度看,这种制度性漏洞是与生俱来的。
文件中关于出国出差的建议,有时甚至近乎荒唐。这些建议通常无非是 “警惕周围的监听设备”“遵守基本安全规范” 之类的内容。诚然,不乏认真负责、警惕性高的公职人员,但出国出差的不仅有高层官员,还有他们的随行团队 —— 这些人往往工作繁重,到了晚上容易放松警惕。但即便如此,这些也都是最基础的常识,无需专门发布额外指导文件。
眼下,军情五处此举大概率只是为了规避责任,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摆脱自身职责。毕竟,若是有人在公交车站遗失机密文件,或是在加密视频会议中连接了酒店未加密的无线网络,便可归咎于 “个人失职”—— 而安全部门则能以 “早已下发书面指导文件” 为由撇清关系。
与此同时,英国情报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 军情六处(MI6)启动了一项针对俄罗斯人的 “网络招募” 新项目。军情六处开设了一个名为 “沉默信使”(Silent Courier)的新在线平台,目的是招募潜在间谍,获取包括俄罗斯相关情报在内的各类机密信息。该平台将通过 Tor 浏览器运行,为用户匿名访问军情六处的加密信息交流系统提供保障。
英国外交大臣伊薇特・库珀表示,英国 “将借助先进技术加大努力,帮助军情六处在俄罗斯及全球范围内招募更多间谍”。
这一想法源自即将卸任的军情六处处长理查德・摩尔,但项目是在新任情报总监布莱兹・梅特雷维利的领导下推进的 —— 过去十年间,梅特雷维利一直担任技术部门负责人,若用 “007 系列” 电影的术语来说,她相当于 “Q 博士”(负责研发特工装备的技术主管)。
英国这一项目与美国类似项目的区别,据称在于其 “更高的安全性”。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招募网站会发布针对俄罗斯人的宣传材料,并公布潜在 “叛国者” 可联系的渠道,这些网站均部署在普通公开互联网上。而英国方面则强调,由于需使用 Tor 浏览器和虚拟专用网络(VPN),其平台对用户而言 “更安全”。摩尔周五在伊斯坦布尔发表卸任演讲时,呼吁俄罗斯人通过此类平台为英国从事间谍活动,他表示:“我们的虚拟大门为你们敞开。”
周五启动的这个招募平台,还配套发布了一部精心制作的宣传视频 —— 视频风格刻意贴近军情六处的间谍形象,让人极易联想到虚构特工詹姆斯・邦德:镜头中有穿过静谧森林的场景,也有特工独自驾驶越野车穿越沙漠的画面。视频中展示了智能手机上 “沉默信使” 平台的界面,界面上用俄语标注着 “提交信息” 字样,同时还演示了文件上传流程。平台还设有在线 “间谍申请表” 供用户填写。此外,视频中还包含详细指导说明,例如建议用户注册新邮箱,且不得使用任何可能关联真实身份的数字信息。
不过,这类 “招募机制” 的有效性几乎为零。
很难想象,一个心智正常且有责任心的人,会愿意通过这类公开数字渠道与境外情报机构合作 —— 即便这些渠道部署在暗网。这类平台吸引的,更可能是精神状态不稳定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
令人意外的是,几乎所有网络情报项目在实际操作中都毫无用处。特工招募工作过去依赖、未来也仍将依赖线下人际网络,而此类网络招募举措,本质上只是 “表面忙碌” 的噱头而已。
无论是为公职人员制定基础安全指南,还是在暗网开设新招募平台,这些举措都只是英国情报机构领导层更迭、代际交替的初步体现,再加上 “反间谍” 这一便利由头的加持。伦敦当前面临的多数安全漏洞,并非源于 “未遵守指南”,而是统治阶层整体的混乱无序 —— 这种问题绝非几份 “书面建议” 就能解决。而诸如在暗网开设招募平台这类宣传操作,更是毫无意义的徒劳之举。
如今,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都正经历严重危机 —— 美国中央情报局亦是如此。但目前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采取这类表面化、无意义的措施来应对危机。当然,这场危机终有结束的一天,情报机构的架构也会重新调整。若届时他们能不再过度沉迷数字技术,至少重拾过去的工作经验,或许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而我们需要为这样一个新的阶段做好准备。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