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扬州援疆医生宋炳伟博士与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7:49 1

摘要:老人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手术风险成倍增加。”值班医生焦急地向刚赶到医院的宋炳伟汇报。彼时,宋炳伟刚结束一台长达

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

塑形要精准贴合血管走形,推送时动作一定要稳。

晚上

11

点的新疆伊犁州新源县人民医院手术室,宋炳伟正

指导

徒弟马俊华

进行

急诊

动脉瘤

栓塞

手术

。作为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第十一批中期轮换医疗队队长

这位来自扬州的博士,已在这片天山脚下的土地上,用手术刀与

“传帮带”的坚守,书写了一段跨越千里的医者担当

一场与死神赛跑

“高龄手术”

一个深夜,新源县人民医院的急诊铃声划破寂静。

80

岁的哈萨克族老人哈力旦·阿不都突发剧烈头痛,意识

不清,

被家人紧急送医。头颅

CT

检查结果让在场医护倒吸一口凉气: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随时可能因

再次

破裂

出血

危及生命。

“动脉瘤

破裂病死率超

60%

,老人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手术风险成倍增加。”值班医生焦急地向刚赶到医院的宋炳伟汇报。彼时,宋炳伟刚结束一台长达

5

小时的开颅手术,还未来得及休息。他俯身查看老人的瞳孔反应,快速翻阅检查报告,额头的汗珠顺着口罩边缘滑落。“不能等!哪怕只有

1%

的希望,也要拼尽全力。”他斩钉截铁地说。

凌晨

3

点,手术正式开始。宋炳伟带领当地医疗团队,

注视

显示

小心翼翼地

填塞

破裂

动脉瘤

。由于老人血管弹性差,术中多次出现血压波动,他一边精准操控微导管

弹簧圈

,一边指导麻醉医生调整用药,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二十余年神经外科临床经验的沉淀。

“注意造影剂推注速度,观察动脉瘤显影情况!”他的声音沉稳有力,让原本紧张的手术室逐渐恢复秩序。

当朝阳透过手术室的窗户洒进来时,手术终于顺利结束。宋炳伟

脱下

沾满

汗水

,看着监护仪上平稳的生命体征,长舒了一口气。术后第三天,哈力旦

·阿不都从昏迷中苏醒,家属紧紧握着宋炳伟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反复说着“谢谢扬州医生”。这场高难度手术,不仅刷新了新源县人民医院高龄动脉瘤患者救治的纪录,更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家门口”的优质医疗力量。

“输血”到“造血”的

技术突围

“刚到新源时,这里的神经外科连常规脑血管造影都无法独立开展,遇到脑动脉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只能转往几百公里外的上级医院,很多患者因此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宋炳伟回忆起

2024

10

月初到新源县人民医院的场景,仍感慨不已。

面对医疗设备陈旧、专业人才短缺、诊疗理念滞后的三重困境,宋炳伟没有选择

“单打独斗”,而是提出“传技术、带团队、建体系”的帮扶思路。他深知,援疆不是短期的“岗位替代”,而是要为当地留下一支能独立“战斗”的医疗队伍。

在技术攻坚上,宋炳伟以

“填补空白”为目标,带领团队先后开展脑动脉瘤栓塞术、脑动脉瘤显微夹闭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等近

100

台高难度手术,其中多项技术

为当地医院首次开展

为了让急性卒中患者得到快速救治,他重新优化“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将入院至溶栓时间(

DNT

)从

60

分钟压缩至

30

分钟,入院到股动脉穿刺时间(

DPT

)控制在

100

分钟以内,让“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在边疆落地生根。

而在人才培养上,宋炳伟创新推出

“理论筑基—手把手带教—独立操作”三阶段培养计划。每周三下午,他都会雷打不动地组织专题讲座,从神经解剖学基础到复杂手术案例分析,为当地医护人员系统梳理知识体系;手术台上,他坚持“放手不放眼”,让徒弟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马俊华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独立开展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时,宋炳伟全程站在旁边指导,从术前预案制定到术中突发情况处理,每一个细节都倾囊相授。“宋博士总说,要把‘渔’交到我们手上,让我们能自己守护家乡百姓的健康。”

如今,经过近一年的培养,新源县人民医院已有

3

名本地医生能独立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马俊华成为该院首位能独立开展脑膜中动脉栓塞术的医生。医院神经介入技术从“空白”实现“常规开展”,脑血管病救治成功率从

67%

大幅提升至

93%

,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毡房里的

“健康守护”

与民族团结情

“宋医生,又来给我们送健康了!”在新源县那拉提镇的牧区,牧民们远远看到宋炳伟和医疗队队员,便热情地迎上来。每周,宋炳伟都会抽出时间,带领队员深入牧区毡房、乡镇卫生院,开展义诊和健康宣教活动。

为了更好地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宋炳伟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哈萨克语、维吾尔语常用医疗词汇,虽然发音不算标准,却让牧民们感受到了真诚。在一次下乡义诊中,他发现一位牧民因长期高血压未规范治疗,已出现脑出血前兆,当即联系医院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及时避免了严重后果。

“很多牧民居住分散,健康意识薄弱,我们多跑几里路,他们就能少受一份罪。”宋炳伟说。

除了日常诊疗,宋炳伟还注重通过医疗服务促进民族团结。他带领医疗队为困难民族群众免费送医送药,在乡镇卫生院开展

“一对一”带教,将先进的诊疗理念传递给基层医务人员。在新源县人民医院,他经常组织各民族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病例讨论,让不同民族的医学智慧在交流中碰撞融合。“医疗无国界,更无民族之分。我们治病救人的同时,也是在搭建民族团结的桥梁。”宋炳伟的话,道出了援疆医疗工作的深层意义。

援疆路上的坚守

与传承

如今,宋炳伟的援疆工作已近一年,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当地群众送来的

锦旗

感谢

,每

一面

锦旗

都承载着

当地

群众对

扬州

医生

感谢和

信任

。而在他的电脑里,密密麻麻记录着

台手术的细节

各个

学员的成长轨迹,这些都是他援疆路上最珍贵的

“成绩单”。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融入国家援疆战略,就能迸发出无限的能量。”宋炳伟说,作为“白衣圣人”吴登云事迹的追随者,他从

2013

年刚参加工作时,就怀揣着支援边疆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在苏北人民医院苦练临床技能,考取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科室骨干。

2024

年,当得知新源县急需神经外科医生时,他毫不犹豫地放下家中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主动请缨奔赴边疆。

去年

10

,宋炳伟带领援疆医疗队累计完成门诊诊疗

313

人次、住院诊疗

余人次,

指导

开展三四级手术

例,抢救急诊患者

37

例,下乡义诊受益群众超

100

人次。新源县人民医院院长潘毅评价道:“宋博士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带来了扬州医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援疆情怀,他培养的团队,将成为守护新源百姓健康的‘永久力量’。”

当下,宋炳伟的援疆工作仍在继续。他说,只要边疆群众需要,他就会坚守在岗位上,把扬州医疗的

“火种”播撒在天山脚下,让“传帮带”的接力棒在民族团结的道路上一直传递下去

,用医者仁心续写

跨越千里的

“健康约定”。

来源:

扬州发布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