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秋本治创作、在《周刊少年Jump》(简称JUMP)连载长达40年的经典漫画《乌龙派出所》,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它不仅稳稳占据“少年杂志最长连载纪录”,更成为几乎全日本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即便完结多年,依旧是漫迷心中的“情怀神作”。
由秋本治创作、在《周刊少年Jump》(简称JUMP)连载长达40年的经典漫画《乌龙派出所》,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它不仅稳稳占据“少年杂志最长连载纪录”,更成为几乎全日本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即便完结多年,依旧是漫迷心中的“情怀神作”。
为纪念1976年9月21日《乌龙派出所》首次登上《周刊少年Jump》的历史性时刻,集英社电子书平台“Zebrack”(日文:ゼブラック)特别推出纪念企划,专访作者秋本治。在这次对话里,秋本治首次细细回溯了当年开启连载的复杂心境,以及支撑这部作品走过40年的创作历程。
秋本治回忆,当年他初出茅庐,首次向《周刊少年Jump》投稿便顺利入选,更意外接到编辑“直接挑战连载”的提议。但这份“幸运”带来的并非全是喜悦——他坦言,当时满脑子都是焦虑:“我真的能每周按时交出合格的原稿吗?”
“一开始连一话分镜都要画超过一周,原本该准备10话存稿应对连载,结果只赶出来6话。”秋本治笑着说起当年的窘迫,“连载一启动,我就只能边赶进度边创作,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那段高强度的日子里,他因作息紊乱患上十二指肠溃疡,却从没想过停更:“只能靠药物硬撑,哪怕胃里难受得不行,也得把每周的19页原稿交齐——不能让追更的读者等。”
1976年,《乌龙派出所》首次登上《周刊少年Jump》封面,开启40年传奇
很少有人知道,秋本治最初的志向并非“搞笑漫画”,而是成为一名剧画漫画家。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剧画风潮盛行,他高中时便沉迷于战争题材的写实漫画,还曾以越南战争为主题创作过《通往和平的弹痕》(日文:《平和への弾痕》),字里行间满是对“严肃叙事”的追求。
但现实很快给了他考验:剧画创作需要海量资料支撑,画面细节更是要反复打磨,而周刊连载“每周一更”的高强度节奏,根本无法承载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创作模式。“既然做不了剧画,不如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秋本治转念一想,将创作灵感锚定在童年长大的东京葛饰区龟有——这片充满烟火气的下町,成了《乌龙派出所》的故事起点。
谈及《乌龙派出所》的诞生契机,秋本治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转折:当时受热门电影《紧急追捕令》启发,他原本想画一部警匪题材的作品,但苦于缺乏警察系统的资料,只能放弃。“既然宏大的警匪剧做不了,不如把舞台缩小到家门口的派出所?”这个想法一出,《乌龙派出所》的核心设定就此敲定。
更特别的是作品的超长原名——《这里是葛饰区龟有公园前派出所》(日文:《こちら葛飾区亀有公園前派出所》)。秋本治笑称,当时就想让标题“足够显眼”,哪怕编辑吐槽“这么长的标题印在封面上太麻烦”,他也坚持不改:“能让读者一眼记住就好,没想到这个‘麻烦’的标题,竟跟着作品走了40年。”
至于主角两津勘吉,这个让人又爱又“气”的角色,藏着秋本治对“市井英雄”的理解:他融合了东映黑道电影角色的硬派气场,却又带着电视剧《男人真命苦》里寅次郎式的下町幽默——有点小缺点,却充满人情味。秋本治透露,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赌马,但亲戚中有人熟悉这些“市井生活”,他便常以旁观者的视角默默观察,把这些鲜活的细节揉进两津勘吉的性格里,让角色更贴近生活。
而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夏日题材”,则藏着秋本治的个人偏爱。“我太喜欢夏天了。”他说,童年在下町度过的夏日记忆——和小伙伴在河边抓螃蟹、蹲在街角看纸芝居(日式传统连环画剧)、在公共澡堂里打水仗的细碎时光,全都化作了《乌龙派出所》里的情节:“看到这些画面,读者或许能想起自己的童年,这种共鸣很珍贵。”
从1976年连载启动,到2016年正式完结,40年间秋本治创造了一个奇迹——从未休刊。“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每周都要交出19页原稿”,这是他给自己定的铁律。“一开始我连‘连载超过10话’都不敢想,只盼着能撑到出一本单行本。”秋本治感慨,连自己都没料到,这份“先撑过一周算一周”的坚持,竟让作品走过了40年。
如今再提起《乌龙派出所》,秋本治没有过多谈“成就”,只说“这是一部和读者一起长大的作品”。而透过这次专访,我们不仅看到了一部经典漫画的诞生故事,更看到了一位创作者的初心:从最初的焦虑不安,到后来的咬牙坚持,再到对“下町生活”的细腻描摹——正是这份对创作的敬畏与热爱,让《乌龙派出所》超越了“漫画”的范畴,成为一代人的青春注脚,更成为日本大众文化里不可替代的温暖符号。
来源:再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