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引领 高质启航丨2025年血液灌流规范化诊疗交流会(广州站)精彩回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8:11 1

摘要:血液吸附(HA)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入装有固态吸附剂的灌流器中,利用吸附机制清除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药物或代谢废物的血液净化技术。近年来,随着新型灌流器的研发与技术进步,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终末期肾脏病、重症感染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重要的临床价值。

血液吸附(HA)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入装有固态吸附剂的灌流器中,利用吸附机制清除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药物或代谢废物的血液净化技术。近年来,随着新型灌流器的研发与技术进步,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终末期肾脏病、重症感染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重要的临床价值。

2025年9月12日,为了进一步分享和交流血液吸附技术在肾脏病领域的应用经验与成果,血液灌流规范化诊疗交流会在广州成功召开。作为“领航计划——血液灌流规范化诊疗项目”这一大型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会议汇聚了众多肾脏病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血液吸附技术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应用规范展开了深入探讨与经验交流。本文特整理会议精华内容,并展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肾内科的科室风采,以飨读者。

第一环节:学术领航,携手同行

第一环节现场图

大会主席彭晖教授致辞

秦曙光教授与郭啸华教授担任主持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彭晖教授发表致辞,强调血液灌流技术在肾脏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技术在清除毒素、改善肾功能以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操作不规范等挑战,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操作标准和培训体系,提高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以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秦曙光教授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郭啸华教授担任第一环节主持。

余恺凯总监进行专题报告

作为特邀嘉宾,健帆生物集团医学市场客服中心副总监、兼肾科全球市场总监余恺凯先生,结合其20年横跨血透、腹透、人工肝与CRRT等血液净化领域的丰富从业经验,指出血液灌流吸附技术通过孔径调节、超高交联及纳米包膜等创新,全面提升蛋白结合毒素的清除效率与治疗安全性。该技术在全球血液净化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已覆盖全球98个国家、8000多家医院,其产品在13个国家被纳入医保,年应用超500万例次,累计应用超过4000万次。未来这一领先技术将持续走向国际市场,惠及全球更多患者。

许元文教授与夏郁彬教授进行讨论

在讨论环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元文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夏郁彬教授就尿毒症毒素的分类及血液灌流的清除优势展开讨论,并指出蛋白结合毒素难以通过常规血液透析清除,并且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密切相关,中国原创的“树脂吸附全血灌流技术”采用独特的微控正电基团接枝的吸附材料,实现蛋白结合毒素的“相对特异性吸附”及中大分子的“高效吸附”,相对特异性吸附能够有效提升蛋白结合毒素吸附效率。

徐庆东教授、陈晓婉教授、钟馨教授进行讨论

江门市中心医院徐庆东教授、潮州市人民医院陈晓婉教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钟馨教授深入探讨了“毒素-症状”的关联机制,指出血液灌流通过高效清除中大分子及蛋白结合毒素,在难治性高血压、顽固性皮肤瘙痒及微炎症状态等优势适应症中的核心作用,不仅精准吸附血液中毒素,还不会破坏有益成分,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潜力。

曾宇然教授、陈东教授、王琴教授进行讨论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曾宇然教授、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陈东教授、深圳大学总医院王琴教授结合临床实践,针对血液灌流治疗方案的优化展开交流。专家们就个体化治疗频率、单次治疗时长等内容分享了临床经验与循证依据,强调需依据患者毒素水平、并发症严重程度及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制定方案。

第二环节:同心聚力,共创华章

第二环节现场图

万启军教授、窦献蕊教授、汤颖教授担任主持

第二环节主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万启军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窦献蕊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汤颖教授担任。

赵文波教授进行分享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赵文波教授介绍了“领航计划——血液灌流规范化诊疗项目”的背景与目标,并系统阐述了规范中心的工作进展及未来建设规划。

钟小仕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钟小仕教授在学术报告全面介绍了维持性透析(MHD)患者微炎症状态,指出微炎症状态是指机体处于长期、低水平、持续性的慢性炎症激活状态,是促进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营养不良、贫血等多种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机制。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以扩大清除谱广度、提高清除效率,打破炎症循环。

冯仲林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广东省人民医院冯仲林教授做题为“尿毒症毒素的认知新进展与清除新理念”的报告。冯教授指出,中分子、大分子和蛋白结合毒素(PBUTS)的蓄积会加重尿毒症患者并发症和症状负担。基于高性能吸附材料的血液灌流技术,凭借其精准的孔径调控和表面修饰,能够高效、选择性地清除上述各类致病性毒素分子。这一“精准清除”新理念突破了传统血液透析的局限,为有效减轻患者症状负担、改善长期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路径。

专家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今年7月,广东省医保局公布了优化整合后的泌尿系统透析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政府指导价(全省最高限价),该政策已于7月15日起正式执行。围绕“715”价格新政落地后,如何在临床治疗与科室管理之间实现有效平衡,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马振教授、茂名市中医院文朝晖教授、高州市人民医院李荣华教授与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池向耿教授结合各自医院的实际情况,展开了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新价格体系在规范诊疗行为、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也对医疗机构成本控制和治疗路径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强调应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保障血液灌流等先进技术应用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医疗质量、患者获益与科室发展的多方共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璠娜教授、汕头市中心医院李绪城教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张云芳教授、广州中医大学顺德医院梁谋教授就血液灌流改善MHD患者微炎症、瘙痒及高血压等并发症的症状与治疗频次等经验展开深入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优化灌流频率和实施精准化方案,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肾内科创建于1973年,经过老一辈肾脏病专家的艰苦耕耘,和五十年的传承与开拓,已经形成了以治疗各种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急慢性肾衰竭、血液净化及肾脏疑难危重症为特色的专科。肾内科秉承医院“医德至上、博积精勤”的院训,以精湛的医术、先进的设备、科学的管理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为无数肾脏病患者保驾护航。

科室合影

01

薪火相传

科室自创建以来,在奠基者的带领下,从零开始,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临床诊疗体系。老一辈专家们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视患如亲的行医理念,为科室奠定了坚实的人文与技术根基。经过近五十年的传承与发展,一代又一代肾内人接力奋进,将科室推向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从夯实基础到国内一流的跨越式发展。血液透析中心与腹膜透析中心相继成立并壮大,成为救治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重要基石;学科平台建设连获突破,相继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以及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标志着临床与科研实力获得国家级认可;作为中山大学肾脏病学专业博士、硕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科室为我国肾脏病领域培养并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专业人才。

凭借深厚的积淀与卓越的成就,科室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全国委员和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分会委员单位,深度参与全国行业规范的制定与学术引领。科室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于2013年主办了“特异性吸附治疗技术新进展”学习班,推动先进治疗技术的普及;并于2018年牵头成立了由62家单位组成的广东省药学会肾脏病专业(专家)委员会,并累计举办了七期学习班,有效促进了区域肾脏病学科的协同发展与水平提升。最终,科室实现了从夯实基础到国内一流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华南地区肾脏病领域的诊疗、科研与教学中心。

02

科室现状

历经数十年的积淀与飞跃,中山三院肾内科现已发展成为实力雄厚、辐射广泛的现代化诊疗中心。科室目前有3个直属院区,分别是天河院区(总院区)、萝岗院区和肇庆院区,另外还有粤东分院区,形成了强大的协同诊疗网络。各院区均配备完整的住院病房与独立的血液透析中心,直属院区总开放床位65张,血液透析机超过130台,强大的规模与技术优势吸引了大量周边省市患者慕名前来,年收治住院病人超过2700人次,是华南地区肾脏病医疗高地之一。

科室的持续发展源于人才团队建设。现有医护人员中,拥有正高级职称专家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0人,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核心专家队伍。作为中山大学医学部的教学科研基地,科室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及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师资力量雄厚。团队学术背景出众,超过90%的在编医师已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形成了高学历、研究型的临床团队。目前科室有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20余人,薪火相传,已成功培养出近百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为我国肾脏病事业输送了大量优秀后备人才。

肾内科首席专家娄探奇教授是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第八届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是全国著名的肾脏病专家。现任肾内科主任彭晖教授同时也兼任大内科主任和内科教研室主任,是“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目前主要学术任职包括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肾脏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肾脏病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八、九届青年委员,还担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03

学科建设

中山三院肾内科始终坚持以学术创新驱动临床发展,其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稳居国内前列。科室深度参与行业规范制定,多次参与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多项临床指南的撰写与修订工作,为全国肾脏病的规范化诊疗贡献力量。科室秉承“以临床为本,从临床产生科学问题,用研究解答临床难题”的宗旨,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急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以及慢性肾脏病的重大并发症(如高血压、营养与蛋白质能量消耗)等关键领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科室承担了包括国家“十二五”项目分课题、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基金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重大研究任务,并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余项,彰显了出色的基础与临床科研实力。其高水平研究成果屡获突破,多次发表于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Kidney International 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学术认可。此外,科室还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专著3部,为肾脏病学人才培育做出积极贡献。

科室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区域引领。早在2013年便主办了“特异性吸附治疗技术新进展”学习班,推广先进治疗技术;并于2018年作为主任委员单位,牵头成立了由62家单位组成的广东省药学会肾脏病专业(专家)委员会,并累计成功举办七期学习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学术协同发展。与此同时,我院肾内科国际交流广泛,与美国哈佛大学、贝勒医学院、西北大学、乔治城大学、塔夫茨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等多所世界著名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人才交流与科研合作,持续保持学科的国际化视野与前沿活力。

专家简历

彭晖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教授,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肾内科主任、大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医师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肾脏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肾脏病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肾脏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生理协会肾脏生理专委会委员

“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杰出医学青年人才

IgAN-China 指南专家组成员,ISPD(国际腹膜透析协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主持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10余项省市基金,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ci Transl Med, Nat Commun(*2), J Am Soc Nephrol(*2), Kidney Int, J Extracell Vesicles, Aging cell, 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 等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