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量化时代,他们为何选择“慢下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8:08 1

摘要:一坨泥、一块布、一团毛线……在手作人的手中,它们仿佛被唤醒,变成灵动“猫狗”、化作神秘“异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手作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将各类传统手工艺因子融于创作之中,有人以此为生,有人藉此安放热爱,手作市集、手作体验、个性化定制等商业

一坨泥、一块布、一团毛线……在手作人的手中,它们仿佛被唤醒,变成灵动“猫狗”、化作神秘“异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手作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将各类传统手工艺因子融于创作之中,有人以此为生,有人藉此安放热爱,手作市集、手作体验、个性化定制等商业模式也随之兴起。

随着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以“手作”为名、实则批量化生产的产品,有这么一群手作人依然坚持用双手打磨每一件作品,以更专注的技艺和更真诚的心意,打造出质感与温度兼具的作品。

半路“出道” 更喜欢自己当“甲方”

上午十点,胡蓓吃完早餐、收拾妥当,在操作台前坐下,抽出一根白色长毛扭扭棒,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她利落地剪短扭扭棒上杂乱的长毛,接着用软尺仔细量出长度。只见她将扭扭棒在指尖灵巧地绕成一个圈,随后左右缠绕。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狗雏形在她掌心诞生。

“用扭扭棒制作造型想入门简单,网上教程很多,但想做得生动灵巧,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练习和积累。”胡蓓从设计师转型为全职手工艺人已有两年时间,最初这仅是她的业余爱好,但没想到这份爱好竟能“转正”,成为她的事业。

一次偶然机会,在小红书上刷到了一个扭扭棒小狗的制作教程。视频里,那些毛茸茸、圆滚滚的小狗造型瞬间戳中了她的心。她立马下单买了一批材料,摩拳擦掌地开始了第一次尝试。可做完一看成品,她自己都笑了:“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做得虽勉强有形,却没有小动物那股可爱劲。

每天下班后,胡蓓就窝在桌前一遍遍地扭、一次次地调整。不知不觉间,她越扭越顺手,也越来越上瘾。扭扭棒逐渐在她脑海里住下,上班画图时想着新造型,午休时刷着材料,就连睡觉前都在琢磨如何修毛。她笑着说:“上班摸的鱼,全都变成了扭扭棒。”

逐渐材料堆满了角落,做好的小动物们“占领”了书架、茶几、窗台,整个家都快被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塞满。胡蓓看着满屋的作品,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要不,把它们带出去“见见世面”?她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己的扭扭棒手作,没成想刚发布没多久,手机就响个不停,“太可爱了!怎么卖?”“求链接!”“接受定制吗?”询问消息涌来。

在得到众多手作爱好者的认可后,胡蓓下定决心,辞职专心做手工,她干脆把家改造成了手作工作室,也拥有了大把时间可以去练习如何用扭扭棒把小动物做得更灵动、更逼真。

“想用扭扭棒‘还原’小动物,关键在修毛和手劲。”她总结道,“在基础造型上精心修剪扭扭棒的毛,作品一下子就‘活’了。手上的力度也要控制得当,扭出造型的过程中需要领悟巧劲。”

胡蓓不只线上接单,也活跃于线下市集。手作集市、宠物展会……都能见到她的“胡椒手作”摊位。“我们通常会选择人气比较旺的市集,比如西仓市集,聚集了很多手作爱好者,也有不少人喜欢我的扭扭棒小动物。”胡蓓笑着说,“把作品卖给欣赏它的人,那种感觉就像双向治愈。”

现在,她每天从早忙到晚,有时在操作台前一坐就到了深夜。虽然投入的时间甚至比之前做设计师时还要长,但她从不觉得累。

“以前上班,设计都得围绕甲方的需求转,而现在做手作,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创作,时间也更自由。”胡蓓眼中闪着光,“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连时间都好像过得快了些。”

大雁塔下的陶艺师 用双手重塑传统

在大雁塔旁的一条老街上,藏着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店内的木架上错落地摆满了各式陶瓷作品。工作台前,三玄陶社的店主耿胜营正用一双沾满泥浆的手,稳稳拢住旋转的陶土。

在他手中,陶土渐渐与十二生肖相遇,与《山海经》中的异兽交融,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被赋予独特的个人艺术色彩,幻化成一个个造型鲜活、色彩绚丽,既灵动又饱含神话韵味的陶瓷手作。

“这两年,我专注于创作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陶瓷作品,比如‘龙生九子’中的貔貅、螭吻等形象。它们的背后寓意深受大家喜爱,而这些经典造型也让我能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艺术语言。”自西安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耿胜营便一直沉浸于陶瓷艺术的探索与创作之中。

除了十二生肖与《山海经》神兽系列的陶瓷作品,小店里还陈列着各式古朴雅致的杯壶、立在仿古拴马桩上的陶狮小像、复刻萌宠模样的陶瓷冰箱贴……一件件巧思手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推门而入,驻足流连。更有不少人选择在这里沉浸几个小时,亲手体验陶艺之趣。

“现在店里开放陶瓷手作体验,不限时间,会有专业老师全程指导,帮助每位体验者完成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耿胜营介绍道,“体验时长从一小时到五小时不等,具体取决于作品的复杂程度。”制作完成后,作品将统一烧制,大约二十天后,客人就能拿到亲手制作的陶瓷手作。此外,店里还面向希望系统学习陶瓷技艺的爱好者,推出系列培训课程。

揉泥、拉坯、塑形,对于陶艺爱好者小张来说,这一连串动作早已不再陌生。参加多次手作体验课后,她已完成了不少陶瓷作品。“我家用的杯子和盘子,好多都是我在陶艺课上做的。”她笑着说,“工作累了,就来揉陶泥,特别治愈,什么也不用想,整个人彻底放空。”

在店里,耿胜营正耐心地向顾客讲解每件陶瓷作品背后的文化寓意与制作过程。“每到周末或旅游旺季,店里的客人就特别多。”他说,“很多顾客在了解、参观后,都会带走自己喜欢的作品。这种被认可的感觉,特别让人满足,也给了我更多继续创作的力量。”

即使有时忙碌到深夜,耿胜营仍习惯在闭店后,独自留在店里静静做陶。从大学初次接触陶艺起,他就爱上了这门手艺。泥土在他手中渐渐成型的过程,总能让他忘记疲惫,找到内心的平静。

拒绝“短平快” 用热爱“揉”出生活新可能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手作行业形成集创作、体验、销售与文化传播为一体的新兴业态,手作市集、手作体验、定制服务等商业模式持续涌现。

在西安,老城根、西安创业咖啡街区、老菜场、高新新天地等商业综合体纷纷推出创意市集,汇集了原创手作、互动非遗、生活美学和二手商品等多种元素。

“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别致又有创意的手作,经常逛西安的各个市集。”手作爱好者张羽宸说,“绝大多数摊位都是摊主亲手制作的作品,但也有一些是网上就能买到的批发产品。”每逢周末有空,她就会去这些手作摊位或店铺逛逛,还笑称“逛摊可得练就一双识别好作品的‘慧眼’。”

胡蓓在市集摆摊时,常常听到“比照片上还要可爱”“看到实物更想买了”之类的夸赞。“亲手做的东西和批量生产的差别很大。”她解释道,“比如扭扭棒,小红书、拼多多上有很多便宜的批发材料,也有部分批发手工成品只卖几块钱。照片上可能看不出来,但拿到实物对比就很明显。”

为了确保品质,胡蓓所用的扭扭棒材料都是经一家家店铺亲自试用、比较后才选定。有部分店铺材料存在质量逐渐下降的问题,所以她也在不断更换和筛选店铺。“从成本、时间到投入的精力来看,手作产品如果想做到精细、灵巧,很难走批发路线,只能做零售。”胡蓓说。

面对手作市场的竞争,胡蓓从未想过走“短平快”的路线,她不愿为了追求效率,就去制作那些用时短、成本低、可以大批量复制的产品。相反,她更想静下心来,持续打磨自己的技艺,尝试更多的材料组合,做出更精细的作品。

无独有偶,耿胜营也抱有相似的想法。尽管陶艺手作体验课目前带来可观的客流与收入,他却打算暂停这部分业务,转而投入更多时间在个人创作上。对他而言,手艺不仅是一门生计,更是一场需要专注与热忱的漫长修炼。

正如胡蓓和耿胜营所坚持的那样,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中,仍有手作人选择沉心深耕。他们不在乎跑得多快,而在意能走多远,唯有不断精进,才能做出真正有温度的作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陕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