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强今年42岁,是一名在外省工地辗转多年的建筑工人。身材因为常年干体力活而结实,却带着几分粗糙的疲态。他的生活几乎被工地的轰鸣声和尘土包裹着,常常是天没亮就上工,深夜才收工。长期高强度的劳作让他对身体的细微不适麻木不仁,饭点不规律是常态,更多时候是蹲在脚手架下
周强今年42岁,是一名在外省工地辗转多年的建筑工人。身材因为常年干体力活而结实,却带着几分粗糙的疲态。他的生活几乎被工地的轰鸣声和尘土包裹着,常常是天没亮就上工,深夜才收工。长期高强度的劳作让他对身体的细微不适麻木不仁,饭点不规律是常态,更多时候是蹲在脚手架下啃凉馒头,就着廉价的白酒,仿佛酒精是他一天最直接的慰藉。抽烟是他另一种解压的方式,每天一包是最基本的消耗。别人劝他少喝少抽,他总是摆摆手,说自己身体底子硬,不会有事。
直到2017年的一天,工地放假,工友们起哄着去附近的足浴店散心。周强平时不怎么讲究,但那天心情莫名浮躁,也跟着去了,并邂逅了一名年轻女子。女子化着浓妆,她告诉周强自己只是为了生活才出来打工,父母在乡下,自己得养家。周强听得心里一阵酸楚,也带着几分怜惜。酒意上头,他和女子有了短暂的亲密接触。周强以为这只是生活里的一次意外插曲,甚至在心里安慰自己:“不过一次,不会出事的。”然而,这看似无足轻重的一晚上,却在他身体里埋下了隐患。
2017年11月23日,周强依旧在工地上忙碌,正拧紧一颗螺丝,手指却莫名打滑,掌心像蒙了一层虚汗,铁器摩擦掌心发涩。他下意识甩了甩手,低声嘀咕:“昨晚喝多了,还没缓过来。”工友递来一瓶水,他一口下肚,却觉得水里有股淡淡的苦味,顺着喉咙直往胃里坠。他忍着继续干活,可没多久,手臂酸胀得像灌了铅,每挥一下铁锤都要停顿片刻。
他靠在脚手架上喘气,舌尖泛着苦涩,胃口也变得奇怪。午饭时,工友分给他一碗排骨汤,他夹了一块肉送进嘴里,油香在口腔里却变得腻人,他皱了皱眉,嚼了几下就咽不下去,筷子很快放在碗边。他强打精神抽了根烟,却发现烟气呛得喉咙发干,心里暗暗觉得“不对劲”,却又用笑掩饰过去。
5天过去,周强的状态愈加反常。每天清晨他明明睡了整晚,可一睁眼,眼皮还是沉重,眼眶布满血丝,好像彻夜没合眼。他在脚手架上搬材料时,又忽然感到胸口闷得厉害,像有人用手按着心脏,呼吸变得急促。他抬头看工友时,眼前人影都有些发虚,反应比平时慢了半拍。工友调侃:“老周,你是不是肝火旺?脸都黄了。”他心头一惊,赶紧找块镜子看,竟发现眼白隐隐泛着淡黄,他心里发怵,却嘴硬道:“没事,干活累的。”
但这几天,他对饭菜完全提不起兴趣,咀嚼时像嚼蜡,吞下去反倒有股恶心感。他甚至开始连烟都不想点了,可胸口那种闷胀感却一天比一天更明显。他常常趁工友不注意,悄悄捂着肝区,像要把那股钝痛按下去。
直到12月5日收工时,周强的身体彻底支撑不住了。他正从高处下来,脚刚踩到地面,头顶像轰的一声炸响,眼前一阵天旋地转。他下意识伸手去扶身旁的钢管,可手臂软得像没骨头,手指还在不停颤抖。胸口猛地一紧,像被石块压住,他拼命张口,却吸不进足够的空气。冷汗瞬间从额头渗出,顺着鬓角滴落。他蹲下试图缓解,谁知胃里翻涌得更厉害,喉咙一股酸苦,呕出一滩带苦味的液体,喉咙被灼得生疼。
他的双腿彻底发软,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膝盖磕在地上,牙关抖得厉害。工友惊慌失措冲过来扶他,他嘴唇发白,勉强张了张嘴,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能用颤抖的手指抓着工友的袖子。随着视线逐渐模糊,他耳边只剩下工友的呼喊声,被硬生生抬上了送往医院的车。在医院里,医生了解清楚周强的症状情况后,为他安排了血清学检查,结果显示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为2.1×10^6IU/mL,提示病毒复制活跃。
肝功能检查ALT132U/L、AST118U/L,均显著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总胆红素34μmol/L,轻度升高;超声结果显示肝脏轮廓尚清晰,但质地稍粗,血流信号较以往丰富,提示肝脏已有炎症改变。综合结果,医生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听到结果时,周强整个人愣在床上,手指死死抓着床单,脸色比检查前还要苍白几分。他喃喃着:“怎么可能?我……就是偶尔有点疲劳,怎么就成了乙肝?”
医生没有回避,耐心向周强解释:“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性疾病,早期往往没有典型症状,很多人等到检查才发现。你血清学结果提示是慢性乙肝,病毒复制明显活跃。至于病因,结合你的情况,几个月前在外接触不安全的行为很可能就是感染来源。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方式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内长期复制,引发炎症反应,造成肝细胞损伤。”
周强呼吸急促,眼神慌乱,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那次在足浴店的邂逅。他嘴唇抖动,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眼眶里隐隐泛着红,他低下头,哑着嗓子问:“医生,那我以后该怎么办?是不是……就完了?”
医生沉声回答:“不是。乙肝不是绝症,但必须积极治疗和管理。你现在病毒量高,肝功能异常,我们会为你开具替诺福韦,这是常用的一线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同时,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方式,避免任何可能伤害肝脏的因素。”
医生的叮嘱非常具体:“首先,戒酒,这是最重要的,哪怕一口都不行,酒精会加速肝脏损伤;其次,严格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因为熬夜会削弱免疫力,加重肝脏负担;第三,注意饮食清淡,减少油炸、烧烤和高脂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比如鱼、鸡肉、豆制品;第四,坚持定期复查,每3-6个月做一次肝功能和HBVDNA检测,必要时做影像学检查;第五,不要乱用药,特别是止痛药、抗生素等对肝脏有负担的药物,必须经医生同意;第六,避免将血液、剃须刀、牙刷等与家人共用,预防传染给亲人;最后,要适度锻炼,增强体质,但避免过度劳累。”
周强沉默了很久,终于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复杂的羞愧与释然。他明白这一次自己必须彻底改变,从医院回去后他便狠心离开了工地,不再从事日晒雨淋、高强度的建筑工作,而是转去做了一份仓库的保管员,工作轻松,生活节奏相对规律。他开始把作息表贴在床头,强迫自己晚上十一点前必须睡下。饮食上,他拒绝了酒和烟,改成每天清淡饮食,早上是燕麦和鸡蛋,中午多是青菜配米饭,偶尔加一块清蒸鱼,晚上喝一碗小米粥,饭后再慢走半小时。
他还买了一个小本子,详细记录每天服药的时间、身体反应和睡眠情况。以前工地上习惯大口喝啤酒的他,如今倒一杯温水,都细心地看一眼温度。家人起初不太相信他能坚持,但几个月下来,看到他真的一日三餐规律、药不落下,脸色渐渐红润,大家才松了口气。复查结果让他和医生都感到欣慰:半年后HBVDNA降至3.2×10^2IU/mL,接近不可测水平,ALT和AST恢复正常,总胆红素下降到19μmol/L,肝功能恢复平稳。
医生拍着他的肩膀说:“继续坚持下去,你的肝脏还有很大希望保持健康。”周强脸上久违地露出笑容,但他的神情比过去更谨慎。他明白,这个病不会因为短暂的好转就彻底消失。此后三年,他没有一次懈怠,每天按时服用替诺福韦,定期去医院复查,3年复查了15次,每次复查报告都让他觉得像捡回了一次机会,心里暗暗发誓:“这次我不能再糊涂了。”严格遵循医生的叮嘱,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洁身自好,就在他以为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终于能够与乙肝和解时,一个意外却再次悄然逼近……
2020年12月27日,周强在仓库弯腰搬动一袋货物时,忽然感觉右上腹深处一阵抽痛,像是有人用钝刀在肝区狠狠划了一下。他下意识停住动作,额头瞬间冒出细密冷汗,手掌紧紧按在腹部,呼吸不由自主变得急促。周强咬牙挺住,心里安慰自己:“只是累着了,歇一会儿就好。”可他刚一松开手,疼痛却像火苗般蔓延开来,从肝区烧灼到整个腹部,直逼得他背脊僵直。不甘心示弱的他继续撑着搬下一袋药材,然而刚一用力,右上腹的痛感陡然升级,仿佛里面有个硬块在膨胀,顶得他五脏六腑都要移位。
他闷哼一声,身体被迫弯成弓形,腿也跟着发抖,账本“啪”地掉在地上。冷汗顺着脸颊滴落,他伸手去捡,却怎么也弯不下腰,疼痛让他浑身僵硬,只能半蹲着瑟缩在原地。同事见状赶紧过来扶他,周强却挥手想拒绝,但手臂刚抬起就失去了力气,像被抽空一般垂了下去。他的嘴唇发白,额头青筋暴起,牙关咬得咯咯作响,声音从喉咙里艰难挤出:“肚子……痛得不行。”他弯腰死死护着右上腹,身体一阵阵颤抖,汗水湿透了背心。
疼痛没有丝毫缓解,反而越来越密集,像一波波巨浪拍打着肝区,每一次都让他差点窒息。他试图深吸一口气,却被剧烈的痛感压断呼吸,整个人踉跄着跪倒在地,脸色灰白得吓人,眼神里满是惊恐。他想站起来,却双腿无力,连手掌撑地也在颤抖。口腔里涌出一股苦涩,他干呕了几下,胸口起伏急促,像随时要断气。周强的身体彻底失控了,疼痛像钉子一样一下一下钉进肝区,令他再也无法忍耐。同事吓得大喊,立刻招呼人抬他出去。
终于,在同事的搀扶下,他被仓皇送上了急救车,急诊入院后,医生立刻为周强进行了全面检查。血液学结果显示:AFP(甲胎蛋白)>800ng/mL,提示高度怀疑原发性肝癌;ALT186U/L、AST210U/L,明显升高;总胆红素56μmol/L,伴轻度凝血功能异常,PT(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至18秒。腹部增强CT检查显示:肝右叶可见直径约6.5cm的占位性病灶,边界不清晰,呈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快速洗脱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周围可见卫星灶及局部血管受累。超声引导下肝穿刺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
医生将诊断结果告知时,周强整个人像被钉在病床上,呼吸急促,瞳孔骤然收缩。他的嘴唇抖动,像是想说什么,可喉咙里卡着一块石头,几秒钟后才爆出一声嘶哑的喊声:“不可能!这不是真的!”他猛地撑起身体,眼睛通红,额头青筋暴起,表情扭曲得近乎崩溃。他质问医生,声音里带着撕裂般的痛苦:“我不是听你的话了吗?我戒酒了!我离开工地了!我按时吃药,天天记笔记,定期复查,每一次检查都说我恢复得很好!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癌了?”
他的声音嘶哑而颤抖,泪水顺着眼角滚落,他下意识抓住医生的白大褂,眼神里满是绝望和愤怒,仿佛在寻找一个能推翻现实的答案。胸口因剧烈情绪起伏而上下起伏,他几乎喘不上气,喉咙里发出沙哑的低吼:“你告诉我,我还哪里没做到?为什么这样对我!”
医生一时间被周强的质问怔住了,面对这样一个在三年里严格遵守医嘱、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的患者,医生心底也涌上了同样的困惑与不安。为了寻找到答案,他再次调阅了周强的全部病历——自确诊乙肝以来的就诊记录、入院资料、每一次的复查单据。从2017年底到2020年末,整整三年间,周强共做了15次复查,每一次的化验结果几乎都在“理想”范围内。乙肝病毒DNA长期处于检测下限,肝功能ALT、AST稳定,甲胎蛋白(AFP)也在参考区间,没有持续升高的迹象。
影像学资料也一份份翻阅,没有任何提示可疑占位病变的报告。就连病理学资料,之前也未发现纤维化进展的证据。医生轻声嘀咕:“如果从数据上看,他完全是低风险人群,怎么会一步跨进癌症的深渊?”然而,答案并没有在纸面上显现。他转身再次走到病床前,看着情绪激动的周强,决定亲自与他进行更细致的交流。
“周强,我再问你几个问题。”医生尽量放缓语速,“第一,这几年你有没有接触过可能损害肝脏的环境,比如油漆、化学溶剂,或者工地的粉尘?第二,你在饮食上有没有长期饮用酒精饮料,或者摄入过霉变食物、高盐腌制食品?第三,作息方面情况怎么样?有没有长期熬夜或过度劳累?”
周强拍着胸脯,声音嘶哑却坚定:“没有!自从确诊后,我彻底离开了工地,换了份更清闲的仓管工作,天天对着电脑和账本,哪儿来的化学暴露?我比谁都小心!也早就戒酒了!连过年亲戚劝酒都拒绝。我吃东西更挑了,怕黄曲霉素,米面粮油全是正规超市买的,保质期没过绝不入口。医生你要相信,我是真的注意过了!没有再熬过夜,我晚上十点多准时睡觉,早上六点多起,从不熬夜。工作轻松,也没什么精神压力,日子过得比以前还规律。”
医生点点头,继续追问:“用药上呢?你是不是按时服用替诺福韦?有没有过量,或者漏服的情况?”周强呼吸急促,几乎吼了出来:“我比闹钟还准时!每天都按时服用,从没多吃一片,也没少过一次!我知道这是救命药,我怎么敢乱来?!”
医生沉默了。按照医学常识,替诺福韦是目前公认的一线抗乙肝药物,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硬化与肝癌发生的风险。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它不是致癌因素,反而是保护因素。而周强的态度与执行力,几乎堪称模范。然而,癌症的诊断却实实在在摆在眼前。周强浑身颤抖着,仿佛用尽了力气才挤出一句:“那为什么?为什么我还是得了癌?是不是你们医院就是想多赚钱,故意拖着我?!”
他猛地站起身来,把桌上的病历本拍落在地,纸张四散飞舞。他的声音嘶喊着在病房回荡,带着彻底崩溃的愤怒:“我三年里复查了十五次!次次结果良好!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去那些乱七八糟的地方,连足浴店我都再没踏进去半步,没有和任何人共用生活用品,干干净净过日子!我以为自己换来的是健康,结果换来的却是癌症?!”周强的情绪失控,步伐踉跄,泪水与汗水混在一起。他的手不断指向医生,声音逐渐嘶哑:“你们到底是不是在骗我?是不是想让我不停做检查,花更多的钱?!”
这一刻,整个病区被他的吼声震动。病人探出头来,护士们赶来劝阻,空气里弥漫着压抑与不安。医生站在原地,双手紧握,额头渗出细汗,却找不到一句能够让周强平静下来的解释。他心底和周强一样困惑。所有的医学逻辑都无法解释这场突如其来的癌变。就在病房乱成一片时,走廊尽头一声低沉的咳嗽传来,一位主任医师缓步走近,目光深邃,显然被这一场骚动吸引了过来。
主任没有急着开口,而是先把周强的病历与复查记录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眼神在一页页化验单和影像学报告间停留,眉头逐渐紧锁。随后,他在病床边坐下,语气平稳却带着压迫感:“周强,我们再聊一聊,你仔细想想,有没有什么细节被忽略了。”
这一次的谈话并非走马观花式的追问,而是像一层层剥茧般的深入。主任事无巨细,从周强每天三餐的食材选择,到烹饪习惯;从慢跑、散步的频率,到是否在身体不适时也坚持;从替诺福韦的服药时间、与哪些食物同服,到是否同时使用过其他保健品、药物——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起初,周强的回答依旧斩钉截铁,带着愤懑:“我早就戒了酒!我吃东西很注意,从没碰过发霉的食物!我运动规律,也不劳累!药也是天天按时按量,不差一粒!也注意了不与肝片、钙剂或抗酸药同服,不吃保健品。”然而,随着主任的追问越来越细,他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脸上原本坚硬的神情开始动摇,眼神闪烁不定,呼吸也变得急促。他像是在翻找记忆深处那些原本被忽视的小片段。
忽然,他愣住了,眉毛猛地一跳,声音带着惊惧:“难道说,是因为……这两件事?”
主任长叹一口气,缓缓点头:“替诺福韦虽好,是当前公认的一线抗乙肝药物,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肝硬化与肝癌的风险。你看似也很谨慎,三年里复查了十五次,做得比大多数患者都细致。但可惜的是,你在服药的过程中,却反复忽视了两个极为关键的细节。临床上,有很多像你这样的患者,服用替诺福韦时同样没有避免这两点。结果,不仅让药效打了折扣,还悄然埋下了病变的伏笔,甚至直接把原本可控的风险推向了癌症的深渊啊……”
原来,周强看似做到了滴水不漏,却在治疗和复查过程中,忽视了两个极其关键的细节:
第一个错误:长期忽视病毒基因耐药监测
替诺福韦被誉为耐药屏障高、疗效持久的药物,但临床并非绝对没有耐药。极少数患者在长期用药过程中,病毒会出现细微的基因突变,表现为低水平病毒复制。这种情况就像潜伏在地底的火苗,血液学检测可能依旧显示病毒量低或未检出,但在肝细胞内部,却可能有部分变异株在缓慢繁殖。它们不会立刻大规模爆发,但持续的微弱复制,会造成慢性的炎症刺激,增加肝癌发生的几率。
周强的复查,几乎都是乙肝病毒DNA阴性与转氨酶正常,这让他和医生都放下了警惕。但他忽略的是,这些检查只能反映病毒的数量,而不能告诉我们病毒的质量。如果不定期做基因耐药监测,就无法发现病毒是否在悄悄换脸。医学上有病例报道,部分患者多年口服替诺福韦,常规复查无异常,直到晚期肝癌出现时,才发现体内早已存在耐药变异株。这类情况虽然罕见,却足以说明基因层面检测的重要性。
就好比一栋房子外观看似完好,墙体没有裂缝,表面粉刷一新,但如果不去查看内部钢筋是否生锈,就可能忽视了结构性的问题。一旦哪天遇到地震或风暴,房子会瞬间倒塌。周强的情况,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外在指标,却忽视了病毒潜在的“暗流”。
第二个错误:未进行规律的高分辨率影像学或AFP联合检测
周强三年里做了十五次复查,但大多数停留在基础项目:肝功能、HBV-DNA、腹部常规超声。这些检查固然重要,但对于早期肝癌,却往往力不从心。普通B超在发现较大、质地差异明显的肿瘤时很有价值,但对于早期、尤其是几毫米到一两厘米的癌灶,敏感性有限,容易被漏诊。更何况,乙肝相关的肝癌很多时候是在静默中发生的——即便血液学指标正常,病毒量低,转氨酶不升高,也可能在肝脏深处悄然生长出一个小小的癌结节。
而增强CT或MRI,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捕捉到早期肝癌典型的动脉期强化、门脉期洗脱特征;AFP等血清学指标,则能作为额外的信号灯。当这两类检查联合使用时,往往能在病灶尚小、症状不明显时,就把它揪出来。
周强因为复查频繁、结果都正常,逐渐形成了一个误区:只要血液和常规B超没问题,就代表自己安全。事实上,国际肝病指南多次强调,对于长期乙肝患者,尤其是男性、40岁以上、有既往肝损伤史的人群,应当每6个月进行一次高分辨率影像学检查与AFP监测。周强正好符合高危人群,但他却在“多次良好复查”的心理安慰下,忽略了这道防线。结果,等到真正发现肝癌时,已经进入进展期。
医学上常说:乙肝到肝癌,是一个可防可控的进程。抗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杜绝癌变。想要真正防住,必须在病毒抑制与肿瘤监测两方面都做到位。周强的悲剧,就在于他的努力不对称。他在用药上非常严格,饮食和生活方式也做了极大改变,甚至远离了过去高危的环境。但在监测环节,他过于依赖常规复查,缺乏更深层次的检查。这种偏差导致的后果,就是风险被掩盖。
参考资料:
[1]石静竹.乙肝病毒传染咋预防[N].甘肃科技报,2025-08-18(008).
[2]闫雪静. 预防乙肝,守护肝脏健康[J].家庭生活指南,2025,41(03):45-46.
[3]邓集东.乙肝知多少?带你了解预防与治疗[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5-01-29(050).
(《42岁男子乙肝吃替诺福韦,3年复查15次,医生:服药时避免2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