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热”有多热?暑期超百万人次“涌入”贵州省博物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7:33 1

摘要:当清晨的阳光掠过观山湖区林城东路的玻璃幕墙,贵州省博物馆前已排起蜿蜒的长队。2025年暑期,这座承载着黔地文明记忆的文化殿堂,以精彩纷呈的展览、新潮有趣的文创和温暖人心的服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化惠民答卷”。

当清晨的阳光掠过观山湖区林城东路的玻璃幕墙,贵州省博物馆前已排起蜿蜒的长队。2025年暑期,这座承载着黔地文明记忆的文化殿堂,以精彩纷呈的展览、新潮有趣的文创和温暖人心的服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化惠民答卷”。

贵州省博物馆。

客在排队进入贵州省博物馆。

“数据显示,七八两月我们累计接待观众达100.94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9.9%,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成为暑期文化消费市场的‘现象级’打卡地。”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简小艳介绍,8月以来,该馆日均接待观众1.8万人次,截至8月底,今年已累计接待观众188.48万人次。

展览多元,纵享艺术盛宴

今年暑期,省博物馆一、二、三号展厅的“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人潮涌动。作为我省的重要文化工程,该基本陈列展以贵州历史脉络为主线,全面展示从史前时期到清代的30万年贵州通史。6000平方米的展厅内,展陈3500余件(套)文物精品,其中一、二、三级文物达1100余件(套)。

游客在参观冷水冲型铜鼓。

作为“镇馆之宝”,明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以工艺手法精美、纹样繁缛多变、呈色丰富多彩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这件衣物身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虽历经岁月的侵蚀,褶裙上彩色的图案花纹却艳丽如新。它是贵州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彩色蜡染刺绣实物,填补了我国蜡染史的空白,被誉为‘蜡染界的老祖宗’。”讲解员介绍。

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

基本陈列展游人如织,新展同样人气旺盛。8月1日开展以来,四号展厅的“何以文明·中华古遗址探秘展”吸引了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沉浸式溯源华夏五千年历史,深度参与一次精彩的历史探险剧情旅程。

在六号展厅,“华夏同御侮 黔山续文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化·文物·文献展”自8月15日开展以来,也吸引许多观众去回溯那段峥嵘岁月,赓续抗战精神。

“我们从湖南湘潭过来,今天带小朋友参观博物馆,正好看到这个新展,就想着带她了解一下贵州的抗战历史,也是教育她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游客李女士说。

游客在参观“华夏同御侮 黔山续文脉展览”。

在负一楼临时展览区,省博物馆还推出以“黔域生灵·共栖共生”为主题的馆藏鸟兽标本微型展,观众可在标本中读懂贵州大地的生态密码;联合推出的“探秘定笮——盐源老龙头出土青铜文物展”持续到8月底,系统展现了古“徙”人、“笮”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以“黔域生灵·共栖共生”为主题的馆藏鸟兽标本微型展。

“我们通过不同类型的展览、丰富多彩的内容,为游客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大餐’,让他们纵享文化艺术盛宴。”简小艳说。

技术赋能,丰富呈现手段

在省博物馆各个基本陈列展厅,随处可见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互动装置的展示,各个珍贵文物展柜旁边都有一个二维码及语音导览编号,扫码可听官方语音讲解,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

游客在体验“组装”铜车马互动游戏。

在一级文物东汉铜车马展柜,许多小朋友都在排队体验“组装”铜车马互动游戏。北京游客夏天根据“将墓室中散落的部件拖到下方相应的方格中”操作提示,很快就“组装”好铜车马。“这种互动形式很有趣,我很喜欢。”他说。

在一级文物黔府青花罐展柜,互动屏幕中的青花瓷色彩清丽,记者根据“拖动翻转可切换不同角度观看”的操作提示,就看到底部印有“万历丁亥年造,黔府应用”的繁体字。

游客在参观黔府青花罐。

“谢贵州,谢龙场!”在三号展厅,展览融入现代媒体技术,吸引众多观众聆听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在展现贵州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囤时,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来呈现文物内涵,并结合场景还原、多媒体互动等展示方式,以更生动鲜活、更易被大众理解的形式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观众在聆听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

许多小朋友一边逛展,一边戴着AR眼镜查看讲解,山西太原游客李墨苒小朋友就是其中一员。记者问她最喜欢哪一个文物时,她一时记不起名字。“我想起来了,打开第40个,它叫金镶宝五凤冠。”李墨苒戴着的AR眼镜给了她思路,“这件文物镶嵌宝石,十分华丽,显示出主人的显赫身份。”

金镶宝五凤冠。

“何以文明·中华古遗址探秘展”则运用国内前沿VR科技,在全虚拟场景中,1:1高精度还原良渚、陶寺、二里头、三星堆和殷墟五处中华文明圣地的历史风貌,以及古代先民的生活、文化、祭祀等种种细节。观众穿戴好VR设备,即可跨越时空隧道,开启一次精彩的历史探险。

“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创新,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使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桥梁。”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全锐表示。

文创新潮,把历史“带”回家

近年来,随着“避暑游”的持续火热,在进一步带火“文博游”的同时,助力文创产品赢得市场广泛追捧,成为引领消费新潮流的重要力量。

造型别致的兽面纹铜戈。

以铜钺文物为造型的文创雪糕,不同口味的文创饼干,设计精美的流油沙漏摆件,造型别致的兽面纹铜戈……走进贵博文创店,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人应接不暇。

游客在购买文创雪糕。

辽宁大连游客王女士第一次到贵州旅游,她一口气买了冰箱贴、兽面纹铜戈等六种文创产品。“贵州这边很好,人很热情,这里的文物很精美,文创产品也很有特色。”她说。

记者注意到,省博物馆里有四个文创商店,每个店里都有很多游客在选购文创产品。一楼文创店店员告诉记者,暑期以来,雪糕、冰箱贴、兽面纹铜戈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青睐。说话间,一名游客拿着两个冰箱贴到收银台付款:“88元,我扫您。”

省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宋曼介绍,贵博文创以研究贵州文化为特色,开发融合馆藏文物资源、文化理念与遗产价值的文化产品,呈现年轻活力的博物馆形象。今年以来,围绕鎏金铜鍪和铜钺进行开发,已增加了17类、45款文创产品。

“暑期,我们的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420万元,销售情况较往年创新高,互动性强的冰箱贴、毛绒玩具等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宋曼说,将继续努力开发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让游客深度体验贵州历史文化,将历史“带”回家。

游客在选购文创产品。

服务暖心,营造温馨体验

暑期以来,省博物馆多措并举,实施延长观展时间、免费寄存行李、优化后勤保障等措施,更好地提升市民游客的参观体验。

为满足公众旺盛的文化需求,省博物馆于7月1日至8月31日延长开放时间:每周六闭馆时间后延至21:00(20:00停止入馆),较平日延长4小时;日常闭馆时间也后延至18:00。

针对带着行李来参观的游客,馆内设置专门的行李寄存处,免费为游客提供行李寄存服务。记者注意到,行李寄存处门口有“免费存放行李”字样,游客存、取行李时工作人员会仔细核对资料,各种各样的行李箱有序放着。

在讲解服务方面,除每天上午九点半、下午两点提供两场定时讲解服务外,还提供有偿预约讲解服务;一些文化志愿者也参与到公益讲解中,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尽一份力;一楼大厅还提供智慧语音导览器、AR眼镜等租用服务,游客可自行选择服务方式。

一楼大厅提供智慧语音导览器、AR眼镜等租用服务。

在后勤保障方面,200余个免费车位、饮水机、轮椅等基础服务一应俱全,为游客提供了切实的便利,有效解决了游览过程中的停车、饮水、特殊出行等基础需求,让游客能够更轻松、安心地享受旅程,减少了后顾之忧。

“作为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观众需求,推出更多大家喜闻乐见的展览。同时,不断升级服务设施,如完善无障碍通道,提升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参观体验,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实现博物馆多元化的社会价值。”简小艳说。

以文化人,促进文旅融合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展示地方独特历史文化、提升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

贵州省博物馆在贵州文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贵州省文物博物馆学会副会长陈华表示,省博物馆在强化文化传播功能、塑造文旅品牌形象、拉动区域消费增长、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方位展示宣传贵州方面,向全国游客传递出‘多彩贵州’的文化形象,起到了省级综合博物馆的示范带头作用。”

图片来源于贵州省博物馆

在文旅融合的实践中,贵州省博物馆的创新举措也得到了旅游行业的积极响应。“这几年,省博物馆不断创新内容、升级服务,可以说它担当起了贵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标志性角色。”贵州省旅行社协会会长朱曦说,今年协会推出了“金讲匠”品牌,精选全省金牌导游进驻省博物馆提供讲解服务,这一合作得到了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也收获了游客的广泛赞誉,形成了共赢局面。

这些实践背后,更折射出博物馆在激活文旅价值中的深层逻辑。贵州历史学家范同寿将贵州省博物馆的经验总结为三点启示:其一,展览内容丰富,满足多元需求,证明“严肃历史”也能通过创新表达吸引大众,打破“博物馆=枯燥”的刻板印象;其二,今年暑期延长开放时间,充分利用“爽爽贵阳”的避暑优势,将博物馆从“日间景点”升级为“文化生活空间”,有效增强了游客停留时长与消费转化;其三,推出新潮文创产品,以博物馆为文化入口,引导游客从“观光”向“文化体验”升级,提升了旅游附加值。

“博物馆是‘凝固的历史课堂’,更是‘流动的文化纽

带’

。省博物馆的实践证明,唯有以文物为基石、以科技为羽翼、以服务为纽带,才能让游客从‘看风景’升华为‘懂文化’,最终实现‘因了解而认同、因认同而热爱’的目标。”范同寿如是说。

来源丨多彩贵州文化云

编辑丨杨雨茜

审核丨张庭苇

终审丨

冯颖佳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