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隋唐演义》、《说唐》的流传,瓦岗寨起义的故事也是为人所知的,有着徐茂公、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等为人熟知的人物。
李密遭会风云,夺其鳞翼,思封函谷,将割鸿沟。期月之间,众数十万,破化及,摧世充,声动四方,威行万里。
在隋末乱世中,群雄并起,尤其以李密的瓦岗军声威最壮。
因为《隋唐演义》、《说唐》的流传,瓦岗寨起义的故事也是为人所知的,有着徐茂公、秦叔宝、单雄信、程咬金、王伯当等为人熟知的人物。
实际上,这些历史人物确实都是出自瓦岗寨。不过,程咬金却并没有当过瓦岗寨的老大,他只是李密时期的内军骠骑。
而真实的瓦岗寨,只有翟让和李密两位老大。两人也是为打击大隋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的建立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不过,瓦岗寨的这两位老大却是都没得善终。
瓦岗军的第一任首领是翟让,他也是瓦岗军的缔造者。
翟让本是隋朝的东郡法曹,后因罪应当处死。狱吏黄君汉认为翟让骁勇不同寻常,必能在乱世救生民之命,就在夜间偷偷放走了他。
在逃出狱后,翟让就到了瓦岗寨聚众为盗。随即,又有单雄信、徐世勣等人前来投靠翟让。这是最初的瓦岗寨,他们以瓦岗为根据地开始不断扩展,瓦岗军逐渐扩展到一万多人,并不断沿运河截获商旅财物补给。
一时间,瓦岗军成为河南地区最强的一支叛军。隋炀帝就派了名将张须陀率兵征讨瓦岗,连败翟让,《隋书》有记载为,张须陀“兵拒东郡贼翟让,前后三十余战,每破走之。”
就在这时,李密加入了瓦岗寨。
李密是贵族出身,祖父是北魏八柱国之一的柱国大将军、魏国公。在隋朝之时,李密的父亲李宽依然是隋朝上柱国、蒲山郡公,他少年之时也就是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父亲去世后又袭承蒲山郡公。
事实上,李密也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隋书》称他: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后来,李密因为跟随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后被擒。不过,李密却在押送路上设法逃走,流亡一番后投靠了瓦岗寨。
在初入瓦岗时,李密因是杨玄感逃亡部将,被翟让下令囚禁于营中,甚至有人建议处死他。李密却通过王伯当向翟让献谋略,而得到了翟让敬重,将他释放,并让他去游说各小股义军。李密也是好口才,成功劝说了多小股义军加入瓦岗。
此时的瓦岗寨人马越来越多,李密又以非凡的眼光提议攻取战略要地荥阳,筹积粮草扩张势力。
在李密的建议下,瓦岗军攻克金堤关等城镇,并设计大败斩杀张须陀。
翟让深为佩服李密的能力,开始让他独掌一军。而李密治军也是极其严整,加上自身极其节俭,却将所得的金银财宝都分给部下,部下无不效死力。
在这之后,李密又提议让瓦岗军攻取兴洛仓,开仓散粮。这一举动大得民心,瓦岗人马也是迅速扩展到数十万。
瓦岗军的壮大是离不开李密的,翟让也是自知不如李密,就禅位给了他。李密正式祭天登位,号为魏公。
在李密执掌瓦岗后,开始屡屡与隋军征战,而瓦岗军也是继续壮大。当时孟让、元宝藏、李文相、张升、赵君德、郝孝德、周法明、徐圆朗等起义军首领纷纷带部归附于李密,裴仁基、裴行俨、秦叔宝、罗士信、柴孝和、郑颐、赵佗等隋朝将吏也是归顺于李密。此时的瓦岗军可谓是兵强马壮,李密直欲有灭亡隋朝称帝的趋势。
就在这形势大好的时刻,瓦岗内部却发生了分裂。
翟让禅位给李密,他的亲友和老部将就很是不甘心。
在瓦岗军有夺取天下之势时,翟让的亲友开始劝说他任百官之长的大冢宰夺回大权,再自己称帝。翟让虽然无心称帝,但他这个人有些贪财,性格又鲁莽,比如左长史房彦藻破汝南后,他曾索要宝货,并说“魏公我之所立,事未可知”。房彦藻就去告了翟让一状,说“翟让贪愎不仁,有无君之心,宜早图之”。
翟让的存在毕竟是隐患,他在瓦岗的影响力很大,要是振臂一呼真能拿走李密的大权。李密思索之后,就与房彦藻、左司马郑颋一起密谋诛杀翟让,并为他设下了一处鸿门宴。
在宴会之上,李密先是拿出一把好弓给翟让鉴赏。翟让是个好武之人,当即拉了个满弓。李密早已安排好死士蔡建德,趁此时机直接在背后一刀砍杀翟让,又一并诛杀了翟让哥哥翟宽、侄子翟摩侯、部将王儒信。
当时徐世勣、单雄信作为翟让亲信武将,也是来赴宴了。徐世勣看见后连忙外逃,却被士卒一刀砍伤,幸亏王伯当呵斥才没被砍死。单雄信等人更是心惊胆战,吓得磕头求饶。李密也是不想过多杀戮,赦免了徐世勣、单雄信,并让徐世勣、单雄信、王伯当统领了翟让的部属。
至此,李密真正掌握了瓦岗的大权。不过,李密在人心未稳的情况下诛杀翟让,也为后续的惨败埋下了矛盾。
李密被传首长安瓦岗寨的势力位于河南,王世充的势力也是位于河南,双方不断交战。
两方的最后一次大决战,就是邙山之战。
当时的瓦岗军实力强大,人马数十万。再是人才方面,文有魏征,武有着徐世勣、单雄信、裴仁基、裴行俨、秦叔宝、程咬金等猛将。因此,李密的胜算看着是很大的。
实际上,瓦岗军人数虽然多,但势力却很杂。一部分是李密的心腹武将,以王伯当为主;一部分是徐世勣、单雄信等元老派武将,其中不乏对李密心怀不满的人;一部分是郝孝德、孟让、元宝藏等归附的起义军首领,拥有自己的人马;一部分是裴行俨、秦叔宝等原来的隋朝武将;一部分是张童仁、陈智略等宇文化及部将......
这些势力林立,需要时间融合在一起,需要制度。瓦岗有着这类萧何式的人才,完全可以做到。然而,李密实力壮大后开始骄傲自满,不听贾闰甫、徐世勣的劝说,也只是厚待最初依附的士兵,却不奖励有战功的士卒,以致于众将离心离德,《旧唐书》记载为:
兵数战皆不获赏,又厚抚初附之兵,由是众心渐怨。
这些矛盾不断激化,在邙山之战中彻底爆发。
在邙山之战开始前,李密向众将询问计策。
裴仁基认为王世充必然从洛阳带来了所有精锐,可以分派军队守住各重要通道,再派三万精兵逼近洛阳。这样一来,王世充退兵就按兵不动,不退兵就逼近洛阳,可以使他疲劳。
李密没有采纳裴仁基的建议,却也是精准地分析了情况:
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断,三也。我按甲蓄力,以观其敝,彼求断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
依照李密的观点,应该按兵不动积蓄力量,再趁机寻找弱点击溃王世充。不过,“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
李密也是难以违背众将的要求,就留下王伯当镇守大本营金墉,又命徐世勣镇守黎阳,自己则亲自率军前往偃师。
这一战一开始,瓦岗就是落了下风。
当时程咬金带内马军与李密一同驻扎在北邙山上,单雄信带外马军在偃师城北,分为犄角之势。王世充到来后派兵攻打单雄信,李密连忙派勇猛善战的程咬金、裴行俨去救援,结果万人敌的裴行俨直接被射落马下,程咬金奋勇救回了他,瓦岗军大败一阵。
紧接着,王世充率军攻打北邙山,又是大败李密。张童仁、陈智略带军投降王世充,秦叔宝、程咬金、裴行俨、裴仁基等猛将都被王世充俘虏。
此时成犄角之势的单雄信虽然没有正式背叛,但已经“勒兵自据”。李密只得败逃虎牢关,但深受他信任的长史邴元真也把瓦岗军赖以生存洛口仓城献给了王世充。
李密一败涂地,只得带军西逃到长安投靠李渊。因为李密阻击东都洛阳,截断隋军归路,使唐朝不战而据有京都,对唐朝也算有着一份大功。李渊见到李密来投后也是大喜,封他为邢国公,并把表妹嫁给了他。
在归唐后不久,李渊派李密去招降黎阳的徐世勣等旧部。不过,李密刚离开,李渊又派人去召回他。李密很是害怕,就带部袭击附近县城,掠夺财产,打算去投旧将张善相。
熊州副将盛彦师得知后,在半路伏击李密,将他斩杀,传首长安。后来,徐世勣投唐,才请求李渊收留了李密尸骸进行安葬。
至此,瓦岗寨彻底完了,但一大部分武将投了唐朝,也是为唐朝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李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