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办的我们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8 19:36 1

摘要:“这回你们两家中间的墙修好了,我也联系了镇自然资源所,你们的房证就按现在的面积办!”通辽市公安局科尔沁分局大林派出所辅警宿伍红一边扶着两家中间作为院墙的铁网,一边说。

这回你们两家中间的墙修好了,我也联系了镇自然资源所,你们的房证就按现在的面积办!”通辽市公安局科尔沁分局大林派出所辅警宿伍红一边扶着两家中间作为院墙的铁网,一边说。

“这事办得我们服!”做了半辈子邻居的两户人家赞叹说道。

4月2日,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四村,74岁的于银河将两家中间墙的最后一段铁丝网焊好。春日的暖阳下,隔壁老邻居、61岁的谢振明笑着说道:“派出所、村委会把这事办得明白!”这对争执了半年的老邻居,终于在春耕前垒起了院墙,推倒了“心墙”。

于家和谢家,父一辈、子一辈做了长达80年的邻居。父辈们当年建了一个黄泥的院墙,到了他们这一辈,把泥土墙改砌成了半人高的水泥墙。每逢夏日绿荫交错,两家人经常隔着墙递瓜送枣,从没红过脸。直到去年10月,为了更好地规范农村宅基地使用,启动了不动产证登记,这份平静被打破,谢振明认为对方多占了他家的宅基地。

矛盾就像两家院墙上的裂缝一样蔓延。“咱们父一辈的院墙,在水泥墙东60厘米处,你们就是欺负我这个老头子!想要多占我家的宅基地!”谢振明抄起锤子,“咣当”几声砸碎了水泥墙,碎块崩到于家院里,溅起一片尘土。于银河气得直哆嗦道:“虽然父一辈泥土墙在那,但这水泥墙都快50年了,咋就成我占你地了?”两家人从口角升级到推搡。

“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我们先后4次前往调解。两家的门槛都快被派出所和村委会踏平了。”宿伍红边翻着《民情日记》边犯愁。两家都没有地契,半年的时间里,派出所、村委会、义警轮番上阵,可双方谁也不让步。

调解过程中,宿伍红以“远亲不如近邻”切入,劝说两家人各退一步,但双方始终不愿退让。直到3月28日,马上快到农忙季了,宿伍红联系了相关部门第5次上门进行调解。

“大家都是一个村子的,又是这么多年的老邻居,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往后家里有什么事情,不是还得靠对方帮忙吗……”

“马上就该种地了,你们两家别再因为这点事儿来回掰扯了,别误了农活儿……”

“你们老一辈,看看这两个警察同志,都已经来了多少次了。”

年轻一辈也在积极劝说,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句句戳中两家人的心坎。

宿伍红趁热打铁:“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吧?今天你两家各让一步,这就是咱们大林镇版本的六尺巷故事!”

看着三番四次登门调解的民警辅警和热心劝说的左邻右舍,争执不休的老哥俩决定放下成见、冷静沟通,最终双方各让一步,谢振明给于银河300元钱,用于补偿损毁的水泥墙;于银河向东挪20厘米,并出资重修院墙。双方在调解协议上按下了红手印,当场握手言和,一场持续半年的矛盾纠纷终于化解。

3月29日,于银河将一面印有“踏破门槛调解不言弃 厘清界址公正得人心”的锦旗递到宿伍红的手中。

4月6日,一面印有“高效调解化纠纷 为民解忧促和谐”的锦旗,由谢振明送给宿伍红。“前前后后五次去调解,我心里感激你啊!”朴素的话语从老人口中说出。

4月15日,在两家新修的钢丝院墙左右,堆放着两家合伙订购的苞米种子。

“矛盾就像春天地里的土疙瘩,不仔细解开,苗就长不顺溜。”宿伍红在纠纷回访表上勾选了“彻底化解”时,窗外的柳树下,两位老人正凑在一起絮叨着春耕的农活,那新的钢丝院墙下,几株小草正探出泥土,在春风里轻轻摇晃,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最生动的诠释。

文字:邓利强

编辑:张婷婷

审核:王强

监制:张崴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平安通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