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倚邦村,雾露轻笼着连片的古茶园,普洱茶的醇厚香气随着微风漫过村寨。村委会办公室的灯早早亮了,驻村第一书记陈晓平揉了揉有些发紧的眉头,桌上摊着的村情台账密密麻麻记满了标注——14个村民小组、12个民族、205户脱贫户……这些数字背后,是他扎
清晨的勐腊县象明彝族乡倚邦村,雾露轻笼着连片的古茶园,普洱茶的醇厚香气随着微风漫过村寨。村委会办公室的灯早早亮了,驻村第一书记陈晓平揉了揉有些发紧的眉头,桌上摊着的村情台账密密麻麻记满了标注——14个村民小组、12个民族、205户脱贫户……这些数字背后,是他扎根这里的日夜牵挂。
今年1月,带着组织的信任与群众的期盼,勐腊县搬迁安置办干部陈晓平来到贡茶发源地倚邦村,扛起了驻村帮扶的重任。他刚到村时就给自己定下目标:“要把根扎在田埂上,把事办在群众心坎里。”
强基固本:让党组织成为“主心骨”
“村子要发展,党建是引擎。”陈晓平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村党组织的“家底”。倚邦村曾有部分村民小组存在党员材料缺失、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他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走遍各个村小组逐一指导,从规范“三会一课”入手,用“火塘会”代替“会议室”,把主题党日开在茶园边、晒谷场。
在茨菇塘村民小组,之前因党员人数少,组织生活常常“凑不齐人”。陈晓平一次次上门走访,和老党员拉家常、与年轻村民谈发展,动员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种茶能手向党组织靠拢。“党员就得带头干,让大家跟着学、跟着富。”在他的引导下,2名种茶能手不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还主动指导周边农户修剪茶树、传授管护技术。一年来,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发展党员6名、培养积极分子6名,全面消除了党员空白村。
每月月初,陈晓平都会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开一次“履职复盘会”,把各村民小组的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等情况摆出来“晒一晒”。“所有事都摆到桌面上,决策靠集体,责任大家担。”如今的倚邦村“两委”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政策入户:把“惠民温度”送到身边
“老乡,小额信贷能帮你扩大茶园,雨露计划能给娃上学减轻负担,这些政策咱可得用足!”在倚邦村的院坝里,陈晓平拿着政策宣传单,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话”给村民们讲解。为了让党的政策落地生根,驻村工作队采用“院坝会”“火塘会”的方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强农惠农政策送到家家户户。
龙竹棚村距离村委会110多公里,山路崎岖难行。一次走访中,陈晓平了解到监测户老张头家的女儿考上了职校,却因学费犯了愁。他当即拿出手机,手把手教他通过小程序查询雨露计划政策,又帮着准备申报材料。开学后,助学金到账的那一刻,老张头打来电话激动地说:“多亏了陈书记,娃的上学路才算稳了!”
今年以来,驻村工作队累计开展走访420余人次,帮助20余户脱贫户、监测户办理了小额信贷、务工补贴等业务。无论是教老人用手机查政策,还是帮村民申报补助,陈晓平和驻村工作队员们始终坚信:“政策讲透了、服务做细了,群众才会真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增收致富:让古茶香飘出“新希望”
倚邦村是普洱茶的核心产区,如何让这片“黄金叶”成为村民的“致富叶”?陈晓平带着驻村工作队摸透了村里的产业短板——分散种植效益低、技能不足销路窄、集体经济薄弱。为此,他们想出了一套产业增收的“组合拳”。
盘小妹是村里的种茶大户,但因缺乏科学管护技术,茶叶品质不稳定。驻村工作队联系上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在村里办起了茶叶种植技能培训班,盘小妹第一个报名参加。“以前只会凭经验种,现在知道了怎么控温、怎么施肥,茶叶卖价高了三成!”如今,盘小妹不仅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牵头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里的脱贫户一起发展、一同增收。
今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2期、培训150余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5名,动员30余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推广“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村里的集体经济从“薄弱散”变成了“强实优”,仅普洱茶种植一项,就让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看着茶农们把鲜叶换成实实在在的收入,陈晓平笑着说:“这茶香里,飘的是村民的好日子。”
傍晚时分,倚邦村的茶园披上了晚霞,村里茶香与笑声交织在一起。陈晓平看着眼前的景象,又拿起了村情台账——下一季度,要帮茨菇塘村修通产业路,要给乌沙河村的茶农对接电商销路,还有3户监测户的帮扶措施要再细化……陈晓平和驻村工作队的脚步,还在倚邦村的田埂上继续前行。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