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提供全球农药绿色转型的中国方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8 19:08 1

摘要:目前,在农药行业众所周知的是,中国早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其农药市场规模和出口量均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多种环境友好型农药新剂型领域,我们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高效地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在农药行业众所周知的是,中国早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其农药市场规模和出口量均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多种环境友好型农药新剂型领域,我们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高效地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而这一切成绩,可能与27年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与中国政府合作设立的全球首个农药剂型研发机构,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UNIDO-ECPTC)密不可分。

因为,如果回溯30年左右的上世纪末期,我们会发现,当时全球正处于传统乳油、粉剂等高毒高残留剂型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威胁叠加的农药危机之中。而当时的中国,作为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更是迫切需要技术的升级。也正是因此,在“科技无国界”的合作框架下,“以技术创新推动农药产业绿色革命”的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作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与中国政府合作设立的全球首个农药剂型研发机构,自1998年成立起,便成为全球农药技术革命的策源地。

农药剂型技术革命的三重奏:从引进吸收到全球输出

(一)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

自1998年成立起,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便进入了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据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主任仲苏林介绍,中心成立初期即构建起“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技术转化链条。通过引入欧美水基化、微胶囊等核心技术,不断地推动中国农药企业从传统剂型向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种衣剂和微胶囊剂等的代际跨越。

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主任仲苏林:引进、消化、再创新!

2025年3月,笔者陪同《农药市场信息》传媒总编辑顾旭东和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与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交流时发现,目前的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总占地面积1.8公顷,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其中研发中心占地0.6公顷,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中试基地(孵化基地)占地1.2公顷,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在研发中心,激光粒度分布仪、流变仪、成像摄影显微镜、大型人工气候箱、戴诺砂磨机、高速和高压均化器、丸粒化器等80多套国际一流的科研仪器和设备一应俱全,并设有理化分析室和生物测定试验室等质量检测设施,从而保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直属的中试基地(孵化基地),南通联农佳田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有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的多功能通用高新技术平台设施六套,分别是水乳化技术平台、水悬浮技术平台、微胶囊技术平台、水分散粒剂技术平台、种子处理剂技术平台和超微材料离散技术平台,年产能达2000吨。所以,拥有高规格配制的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早早地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并经联合国专家组现场评审,一致认为是亚洲地区最具现代化的农药剂型研发中心之一。

在人才培养方面,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在原化学工业部和沈阳化工研究院等力量的支持下,很快组建起了由数十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研发团队。而且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均多次派往经济技术发达国家进行培训、合作研究和考察。同时,常年聘有国内外资深技术顾问12名,国际技术专家7名,设有技术委员会,实施集体技术领导职能。而且目前来说,其中仍有教授级高工4名,享受国家特别津贴2名。

(二)技术本土化

2006年前后,随着自身的成长和技术的成熟,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开始进入了重要的技术本土化阶段。此时的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广泛联合中国农科院、南开大学等机构,不断地推动环保剂型技术的本地化应用,逐步取代我国当时大量生产和使用半个多世纪的老剂型。

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入口处的一面墙壁上,挂满了农药技术研究相关的匾牌

相关数据显示,2006-2015年间,中国环保型农药产能占比在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的支持下,从不足10%跃升至40%以上,直接支撑了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的全面退市。这种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农药“高毒高污”的国际形象,更通过“技术+政策”双轮驱动,催生了诺普信、扬农化工等环保农药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药剂型加工产业的更新换代。

(三)技术全球推广

2016年之后,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构建起覆盖东南亚、非洲的技术转移网络,正式进入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推广阶段。特别是2019年“全球绿色农药峰会”发布的《南通宣言》,标志着其从区域研发中心跃升为全球治理平台。通过“非洲绿色农药计划”,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苏丹、肯尼亚等国首次实现本土化农药生产,彻底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的局面。同时,在缅甸、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设立分中心,持续推动技术的本地化发展。

这种技术输出模式,既是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技术赋能,更是对全球农药产业格局的重塑,而且明显地改善了亚太和非洲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

《农药市场信息》传媒总编顾旭东、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郭亭亭与仲苏林主任在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进行交流

全球农药治理的中国方案

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牵头制定的联合国《环保农药剂型技术指南》,首次将中国技术标准嵌入全球规则体系,实现了农药行业话语权的历史性突破。其推动的农药登记趋严政策,促使欧盟、美国等传统农药强国加速技术迭代,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引领国际技术规范的先例。

通过“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的模式,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为亚非拉培养了超过2000名技术骨干。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方式,使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在5年内实现环保农药使用率提升30%,构建起发展中国家农药技术自主可控体系。可以说,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的技术普惠,已经成为了南南合作的实践样本。同时,也让其自身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农药绿色转型的核心平台。

未来图景:绿色革命的多维进化

近年来,随着提升农药利用率的纳米载体和解决生物农药保存难题的微胶囊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以及与无人植保机匹配制剂的出现,已经预示着精准农业时代的全面到来。之前“广撒网”的农药传统使用模式或将面临再次颠覆。

因此,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已经前瞻性地开始布局耐高温、抗挥发的农药新剂型,以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病虫害北迁趋势,为粮食安全提供新的技术保障。而且,据笔者了解,目前的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已经根据通过溶剂循环利用、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和低碳理念,掀起了从原料到工艺的新一轮农药剂型的绿色革命,进一步推动全球农药行业向高效、安全、可持续方向迈进。

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27年的快速发展,映射出技术如何跨越国界成为公共产品。其开创的“技术革命-标准制定-全球治理”闭环模式,再次印证了技术创新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解决人类共同挑战的关键变量。

而当纳米农药在非洲田野释放、气候适应型制剂在东南亚推广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药技术的扩散,更是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自主实现尊严的过程。这种“技术普惠”,在笔者看来,或许正是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给予全球农业文明的最大启示。

《农药市场信息》传媒总编顾旭东、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主任仲苏林和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郭亭亭在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大门前合影留念

作者为《农药市场信息》传媒营销部总监

本期编辑:程贝贝

本期审核:顾倩倩

本期监制:顾旭东

◆江山股份、世科姆、先达股份、利民控股等多家农药企业连发声明,都只为了这件事......

◆草害成灾的直播稻,或在2025年迎来新转机!

◆《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中商标标注条款的建议探讨

◆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部署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这份避“坑”指南请收藏

◆20家!化工巨头2024业绩汇总!

免责声明

农信传媒法律顾问:李德均律师

想你所想

七 星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