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核心的难点在于:各行各业的企业,其业务流程、规则、管理方式千差万别。金融和制造业的玩法完全不同,零售和重工的逻辑也不一样。要想用一套标准系统吃透所有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一旦要为客户做深度定制,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耗时耗力的代码开发,这简直是个
华为在2023年拿出了自研的MetaERP,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但为什么后来声势渐弱,没有大规模推广开来?
一个核心的难点在于:各行各业的企业,其业务流程、规则、管理方式千差万别。金融和制造业的玩法完全不同,零售和重工的逻辑也不一样。要想用一套标准系统吃透所有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一旦要为客户做深度定制,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耗时耗力的代码开发,这简直是个“烧钱的无底洞”。
华为自己可能也发现,用传统写代码的方式去硬啃这块硬骨头,投入产出比实在太低。局面,似乎又僵住了。
但如果,换一个人来做呢?比如,最擅长用互联网思维“拆解复杂问题”、用模块化“打价格”的雷军?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雷军真的宣布做ERP,最先感到压力的,可能并不是传统的软件巨头,而是那些靠“人海战术”生存的软件外包公司。
为什么?
关键就在于:无代码工具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过去,定制化意味着组建庞大的开发团队,一行行写代码,项目周期动不动大半年(雷总大概率不会这么做)。但今天,借助成熟的无代码平台,同样复杂的定制系统,可能只需要通过“画表格”、“拖流程”就能搭出来,一个月交付上线不再是梦。
雷军做ERP,听上去跨度很大,但其实有很强的逻辑合理性。
首先雷军有个天然优势,他做小米手机、小米汽车的时候,早就把供应链里那些通用环节拆成了模块,要调整的时候直接“拼”就行;而无代码的核心逻辑就是“封装代码模块”,用的时候不用重写,拽过来就能用,这俩逻辑简直是完美契合。
而无代码,正好解决了华为遇到的“定制化”难题。它把繁琐的代码开发,变成了可视化的业务搭建。企业可以用它“画”出数据模型、“拖”出业务流程、“点”出人员权限,精准地匹配自身独特的业务规则,而不再需要昂贵的程序员团队。
而且这里头还有个关键工具,就是一款金山系软件。
要知道,国内能做到工业级无代码、支持复杂业务流、还能私有化部署的工具没几个,云表平台就是其中一个。更巧的是,它是原WPS团队核心成员开发的,属于金山生态圈,雷军本来就和金山渊源极深,真要想入局ERP,把它拉过来用,那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且它的能力也够硬,能做工业级的项目不说,还能做到50%标准模块+40%定制化(二次开发方便,可扩展性强),甚至权限能精确到单个按钮,谁能点、谁不能点,分得明明白白。
所以,真相可能是:不是华为的MetaERP不够好,而是它可能仍在用一种“很重”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雷军的机会,在于他更可能换一种思路——不做重写代码的“苦力”,而是做利用无代码工具削减成本的“价格屠夫”。
无代码技术已经成熟,它所缺的,正是一个具备号召力、敢于颠覆的推广者,把行业从高成本、长周期的定制模式中解放出来。
不管雷军最终是否入场,对企业来说,一个好的启示是:或许不用再苦等合适的工具。现有的无代码工具,已经可以让很多企业用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方式,自己动手,搭建适合自身的系统。
技术早已就位,关键在于换一种思路。
对此,您有何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继续讨论哦。
文|胖胖
来源:河北志愿王博士